一年玩转三套房如何实现投资常赢
来源:新闻晨报
文/陈重博
一个人抓住一次赚钱机会或许并不算什么;令人惊讶的是,每次赚钱机会悄无声息来临时,她都能紧紧抓牢。很难想象一个人的理财手段居然可以如此丰富:从认购证、职工股、到房产投资……都留下了她成功的足迹。
林燕(化名)有着一系列神奇的故事,记者之前也略有耳闻,但第一次见到林燕时,还是被她的真诚、随和的为人所吸引。“投资方面的大道理我说不上来,我儿子说我就像农民耕地一样,虽然致富之路颇为漫长,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觉得满有道理的。”
从认购证到职工股
林燕投资方面的启蒙意识,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认购证开始。在朋友的指点下,她老公一口气买了6张认购证,“那时,钱真是少啊,认购证中签后买股票时,家里几乎倾其所有。最后手头实在没钱了,只好将一张已中新股的认购证转让给单位同事”。林燕边回忆边感慨。虽然“第一桶金”来得多少有些侥幸,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如今回想起来也已记忆模糊,但林燕夫妇由此却萌发了投资意识,并且对“炒新”情有独钟。
认购证过后,林燕并没有继续参与股市,当时夫妇俩的工作都很忙,炒股要天天盯着看盘,她没时间。不过,投资意识一旦埋入心田,犹如种子如土,生根发芽只是时间问题。1995年秋夏季节,一次茶余饭后,以前曾推介过认购证的那帮朋友,又向夫妻俩讲起了职工股。“职工股可是一座金矿啊”。朋友们讲述了他们辗转大江南北,收购各地未上市职工股的经历,“这些股票一旦上市,赚个几倍、十几倍的,应该没有问题!”林燕的那帮朋友们这样判断。
夫妻俩再度怦然心动。当然,职工股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将来股票不能顺利上市,那么便无异于花钱买了几张废纸。不过,之前好歹有过认购证的经历,夫妻俩很快作出决定,先后拿出2万元,委托朋友买了兰州民百与华联商城(现更名为“渤海物流”)的职工股,折算下来,成本价每股1元左右。事后,夫妻俩还专程实地考察,看到两家商业企业在当地商圈中的确举足轻重,便放心了。林燕说,当时兰州民百、华联商城的上市方案都已送交到省级政府那里,后来省级上市候选企业都陆续得到上市的机会;而很多所谓的市级、地级的“热门”企业,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市,许多投资者的资金付诸东流。
2000年10月30日,林燕迎来了这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华联商城的内部职工股当日上市流通,原本付出1万元成本买入的职工股,抛掉时获利达10多万元。那一夜,林燕兴奋得彻夜未眠。突如其来的财富,让林燕对“投资”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摇啊摇”稳享投资收益
随着职工股的成功兑现,到了2000年年底,林燕账面上的可用资金又多了近20万元。但夫妻俩并未满足现状,而是尝试新的更安全的投资渠道。她老公不久便把20万元投入桃浦某地的宅基地项目,一年后,趁着房市回暖的春风,夫妻俩顺利将宅基地的房产以25万元出手。不甘寂寞的林燕,随后又把钱转到股票账户,笃笃悠悠地摇起了新股。
2001年下半年至2002年上半年的一年间,股市虽然一跌再跌,可牛市的惯性思维依然充斥着市场,林燕却不为所动。对于近乎零风险的摇新股策略,不少人嫌其中签率过低而放弃。但林燕认为,凭自身较大的资金量,中签率比普通散户应该高出不少,且一旦中到新股,少则一万元、动辄数万元的收益,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股票质地如何,但凡有新股认购林燕都积极参与。有时,碰到一个大盘股与小盘股同时发行时,她会全力认购大盘股,以获得更多的中签机会。
果然,一年后,那些盲入搏杀二级市场的人多数铩羽而归,而林燕坚持“摇啊摇”的战术,稳稳当当地赚了20%的收益,将市值提升至30万元。
一年间玩转三套房
投资之路一帆风顺。林燕开始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此时,周围的朋友同事纷纷买房,看到别人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夫妇俩不禁心生羡慕之意。于是,两人一合计,买了普陀区一套150平方米的新房,总价约50万元,首付20万元,贷款30万元。身边不少人都劝她,既然搬进新房子,就把之前住的老房子卖掉,但林燕却把原来的老房子租了出去。用她的话说,
很多人嫌租房麻烦,但她觉得租房给别人是提供一种服务,这样想来也能体会到不少乐趣。
买下新房不久,机会再度悄然而至。她所在的单位为了消化原有的职工宿舍,将40余套空置房挂牌内部拍卖。由于是单位内部拍卖,多少带点福利性质,因此起拍价普遍不高。得知这一消息后,林燕一下子兴奋起来,她仔细研究起这批房子来,发现其中有一套铜川路的房子,起拍价仅3000元/平方米。家住普陀的林燕,自然对周边区域的房产行情了如指掌,一番细心的盘算后,她感觉这种机会难得,不买会有遗憾。于是,单位举行拍卖的当天,她早早来到了会场。当时,参加拍卖的同事并不多,而且现场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市中心的几套房子,基本无人顾及那套铜川路的房子。结果,不费吹灰之力,林燕如愿以偿,拍得那套心仪的房子。就在林燕拍得房子的第二年,单位里又举行了类似的内部房产拍卖。这回林燕当起了同事的参谋,在她的细心指导下,同事也以低廉的价格拿下了两套地处龙华的房子。于是,林燕在单位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就这样,拥有了第三套房产后,林燕继续把房子租了出去。她说,做惯了房东以后,发觉出租两套房子并不比出租一套房子忙多少,而且,善良随和的她还与不少房客结成了朋友。当然,令她最感受快乐的是,这期间,上海的楼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快升值。于是,最近的两三年间,房产成了林燕投资的重中之重。虽然对于近年来的具体战绩林燕有所保留,但从她满意的笑容中不难找出答案。
教育投资不计成本
故事到此,肯定令很多读者唏嘘不已。然而,精彩的还在后头。如今,年近50岁的林燕,又把精力放到了子女的教育投资上。几个礼拜前,她儿子收到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每年的学费开支近10万元。
谈及儿女的教育投资,林燕同样颇有心得。儿子小学升初中那年,正值初中教育改制的第一年。她家附近的一所中学转制,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明显提升,不过学费也随之水涨船高,需交择校费2万元。早已习惯了常规学校教育的家长们,起初对此还很不适应。
是让孩子电脑排队上一般的初中?还是多花点钱让孩子的学业更有保障?林燕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坚持认为,当花钱能够让孩子避开残酷的竞争,那么这钱就花得值得。在交纳了一笔不菲的学费后,顺利将儿子送到了师资力量较好的初中,也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儿子免试入学后的第三年,改制初中被愈来愈多的家长所青睐。为此,学校不得不举行考试,择优录取考生。
数年后,当儿子再度站在高考的起跑线时,初中时择校的那一幕又浮现于她的脑海中。于是,尽管儿子的高考成绩足以报考本市的重点大学,但她还是决定将孩子送至香港。“如果一开始就让他去欧美留学,恐怕会过不了语言这道关;等他在香港打好语言基础,我打算再送他去欧美攻读硕士。”谈到学费的话题时,林燕坦言,将来为筹集学费,可能会把手中的一套房子抛掉。
眼下,林燕在关注香港留学信息的同时,也开始收集一些当地保险项目的资料。她认为,比起境内现有的保险品种,香港保单中的不少条款来得更为人性化,潜在收益率可能也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投资理念也趋于更加追求稳定。”在她若有所思的目光中,下一步投资策略已俨然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