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投资学 - 千万别为子女存学费?

千万别为子女存学费?


     美国有两样花销,涨得远比家庭平均收入快,一是医药费,一是大学学费。医药费是历来如此。大学的平均收费在1960年代有一个回落,当时受民权运动影响,州市政府开办了很多面向贫民的公立学院,只是象征性收点钱。但近10年来,大学学费也开始疯涨。相对于私立大学还算便宜的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2003年涨了13%,2004年是10%,去年还算“温和”,只涨了7%。学费现在已经超出了一般学生打工缴费的能力,负担主要落在家长身上。
    
     中国留学生的老套路——暑假里去中餐馆打4个月的工,挣出下一学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如今也不太灵光了。
    
    
     其实美国各级政府拿给学校的钱并不少,很少有政客敢削减教育拨款的。问题是拨款的绝对数虽然增长了,比例却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分到每个学生头上的经费还是少了。比如,1990年,纽约市立大学一年学费是1500美金,政府补贴每个学生7000美金。到了2003年,由于学生越来越多,政府的人头费降到5800美金,而学生的缴费则涨到4300美金。
    
     因为学费贵,为了照顾家庭收入超过助学金申请线的中产阶级,美国政府有预存学费免税项目。家长可以把一定数目的钱存入投资基金,这笔钱和由此产生的利息都不用交税,但只能用在将来为子女缴学费。虽然如此,美国很多私人理财师都建议:如果收入不是很高,与其为子女存学费,不如为自己存养老金。理由有这么几条。
    
     第一,子女可以设法申请学生贷款,但天下没有退休贷款这回事,将来也不会有,没有哪家银行会借钱给工作能力有限、说不定明天就要心肌梗塞的人。而政府的老年福利金,只是让你坐在老人公寓里,挑挑图书馆送上门的小说大字印本。地中海的游轮上,一半旅客是美国的退休医生、退休律师。想在退休后也像他们那样周游世界,至少一次?你为自己存钱吧。不要以为付过学费后,老来子女会报答———他们正学着你的优异榜样,忙着为自己的子女存学费呢。 第二,存退休金,年限长,收益高。中国人都知道“白毛女”的除夕逼债故事。利滚利,小钱滚成大钱,这是高利贷的可怕之处;但同样的算术也保证了储蓄的增长。25岁结婚时为退休金存1万元,到65岁退休,如果年平均回报率是5%,就有7.04万元;如果存学费,20年后子女进大学时取出来,只有2.65万元。要是运气好,年平均回报率升到10%,退休金就会高达45.26万元;而学费只是6.73万元。
    
     第三,现在人人都想读大学,这必然导致大学学位的贬值(少数名校或许例外)。学位贬值的一个衡量尺度,是大学程度与高中程度之间的收入差距。当这差距降到一定数值时,读大学就几乎失去了经济意义。高中生参加工作要比大学生早4年,假设这4年的平均年薪为1.2万元,大学生每年也缴这个数目,4年的一进一出就是9.6万元。如果大学生工作多年之后,平均年薪只比中学生多个3000元,他需要32年的时间,才能填平这9.6万元的早期损失。等到历年总收入追上中学生,也该退休了。
    
    
    
    
    
    
    
    
     去年国内报纸上有大学生为了找工作,去技校“回炉”的报导。笔者绝对同意,读大学有很多非物质性好处,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大学毕业后再去读技校,缴掉的大学学费还不如买肉吃,身体养得壮壮的,更能干力气活。
    
     学费同样服从市场规律。只要家长肯付,学费就不会降下来。这个部的指令,那个委的文件,发得再多,统统没用。只要家长肯付,学校有的是办法,让你把钱乖乖掏出来。对于已经市场化了的大学,只有用市场的供求规律打他们。家长不为子女存学费了,学校才会严肃起来,真的削开支降学费。我国大学里实在太多的行政、后勤人员,才有可能踢掉一批。
    
     最近见到报导,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表明,过高的子女教育费用居然成了城乡居民首要致贫原因!笔者知道中国的家长是劝不过来的,为了子女前途,他们是什么牺牲都愿意做的。但是,家家都这么愿意牺牲,大学就永远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位了。而且,父母的过度牺牲,对子女的人格成长,也未必有好处。
    
     前一阵出差,去看望一位堪称老移民的老同学。他的母亲开刀后需要请人护理。美国的国家老年医保不但付护理人员工资,护理人员本身还能获得医保,这是新移民比较抢手的工作。同学见了笔者就问:你们南方方言里怎么称呼“老大娘”?原来他正在与一位年近50的女士面谈,而她是由早已移民的80多岁老母亲陪来的,因为该女士刚到纽约,英语差,街道不熟。同学一时不知如何招呼那位不怎么听得懂普通话的老人。应聘者原在上海当医生,同学问她: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医生不干,要来美国吃这个苦?她说是为了儿子。儿子贪玩,没考上大学,只能以后带到美国来读。老同学安慰她:儿子在餐馆也能挣一部分学费的。医生叹了口气:宝贝儿子今生今世还没洗过一只碗呢。
    
     笔者与老同学对望一眼,没好意思告诉她:这份护理收入,只能供她儿子进1960年代开办的市立学院。那里是跟着黑兄弟跳街舞的好去处。黑兄弟们毕业后,在当地管管社会福利,或搞搞政治,比如希拉里2008年竞选总统时,为她在黑人社区拉拉票。这类职务,他们的学位比哈佛的还管用,当地居民会觉得他们的学位更平易可亲。但华裔政治冷感,你拉不到选票,只能吃技术饭。而要吃技术饭,市立学院的学位,就不那么有竞争力了。
    
     这对母子之间,是不是早该进行几场“别为子女存学费”的坦率而友好的谈话?
    
     来源:南方周末
    
    
    



投资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投资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