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元起家创立薯业王国
推着自行车,从500元起家到成为一个影响中外的企业家;从一块平凡的小红薯到一个超越平凡的大产业,他将红薯低廉的身价提高了23倍,使当地的薯农富了起来,而自己也拥有了3000多万元的资产,拥有了一个年产值近亿元的企业。
人物档案邹光友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后被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1992年在绵阳开始了创业历程。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的邹光友,因从小家境贫困顿顿吃红薯,吃出了胃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跳出谭家沟,再也不吃红薯了!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带给他财富的恰恰是红薯。
辞官卖薯,区长今天身家亿元
1982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邹光友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最恨红薯的邹光友却不得不领命而去。
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打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对啊,为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从此,邹光友开始了他和“红薯”的不解之缘。运用他所学的食品加工专业,开始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
经过几个月努力,他的第一个产品出来了,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点卖的还要好。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1992年,揣着仅有的500元,邹光友来到绵阳,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了创业历程。邹光友用技术“点薯成金”,走出令红薯升值的产业化之路。10年间,光友薯业已发展成年产值近亿元的“薯业王国”。
“点薯成金”,普通红薯身价提高23倍
通过技术创新,邹光友在粉丝行业进行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发明精白红薯粉丝,解决传统工艺中的发黑问题;第二次是发明方便红薯粉丝,提升红薯产品附加值;第三次首创无明矾粉丝,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十年来,光友薯业先后获得42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提升了红薯的身价。
在企业运作模式上,光友薯业以带动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形成了“农户-公司-市潮,“科研-培训-生产”的“双哑铃”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薯区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传播推广红薯高产栽培新技术,培训精白薯类淀粉加工专利技术并优价提供成套设备,还与加工户签订淀粉回收合同,形成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和信息为纽带,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为杠杆的薯类开发产业链。
10年来,凭借这条红薯产业链,光友薯业已带动全国60多万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加速推进薯业产业化进程,以带动更多的薯区农民脱贫致富,光友薯业大力扶持农户,加强薯类商品基地建设,在四川绵阳、三台、盐亭、平武等县(区)择优选定基地种植红薯30多万亩。在绵阳,就有近千户红薯淀粉加工户与公司签订合同,这些农户平均每年可赚8000元。光友薯业也由此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列。
“土”红薯引来“洋”专家
为把“光友薯业”推向世界,邹光友还借脑生财,经国家、盛市“引智办”推荐,2000年光友薯业聘请国际著名管理大师伯内克斯为总经理,开创了民营企业聘请外国专家担任总经理的先河。
伯内克斯说,这个有亿万薯农为原料生产者和十几亿人口为消费对象的企业,很有活力,我来这里,就是想把世界大公司的经验传播到光友,提升光友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关键技术和管理方法。
伯内克斯为“光友”引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光友形成了体系化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光友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借外援之力,光友的管理架构不断完善,光友薯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获得国家进出口企业资格认证,产品已出口到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不仅出口产品,邹光友还想把它的红薯加工方法、加工投资建厂模式和专利技术项目合作推向世界。由中国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非洲农产品加工培训班上,邹光友的“点薯成金术”引起来自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的兴趣。
薯类专家金洪宝认为,红薯作为未来极具食用价值的食物源,在中国种植面广,总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但红薯的资源还远未完全开发,比如红薯纤维等元素。光友薯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邹光友在小小的红薯身上做出了产业化大文章。现在他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使公司在5-10年内产值达20亿元,并争取上市,带动更多的薯农富裕起来。
编者点评:
小产业做出大文章,红薯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是邹光友去凭借自己进取的精神,在它的身上做起了文章。又是做粉条又是做粉丝,总之把能想到的价值都充分利用起来。也正是他这种善于思考的性格,最终让他做出了他事业。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或许也能像邹光友一样,有一个更新的事业。
人物档案邹光友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198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后被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1992年在绵阳开始了创业历程。
1960年出生于四川三台县谭家沟的邹光友,因从小家境贫困顿顿吃红薯,吃出了胃病,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一定要跳出谭家沟,再也不吃红薯了!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带给他财富的恰恰是红薯。
辞官卖薯,区长今天身家亿元
1982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邹光友分配到安县土产果品公司,后又被调到三台县建设区任科技副区长。到区公所第一天,区长就给他布置一个任务——到甘肃将红薯高产技术引进回来。最恨红薯的邹光友却不得不领命而去。
取经回来后,邹光友带着“新经”走镇串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红薯,当年建设区的红薯增收了近两成。然而,丰收并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喜悦,因红薯价格低廉,薯农们很少费心去卖红薯,大多用来喂猪了。
难道煞费苦心提高了红薯产量,就为了喂猪?邹光友开始调查市场行情,不久,他发现城里人打火锅时喜欢吃红薯做的粉丝。邹光友心里一亮,对啊,为何不带领老百姓搞红薯加工,提高红薯身价呢?从此,邹光友开始了他和“红薯”的不解之缘。运用他所学的食品加工专业,开始搞起红薯粉丝的研究开发。
经过几个月努力,他的第一个产品出来了,粉丝下锅后不断、涩味变小,比城里火锅点卖的还要好。于是他在全区建起了30多个红薯粉条加工点,还有近50家手工加工作坊。
就在邹光友的开发初有成就时,县里准备把他调回县上任局级干部。多方权衡之后,邹光友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红薯事业,辞官下海卖红薯。
1992年,揣着仅有的500元,邹光友来到绵阳,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了创业历程。邹光友用技术“点薯成金”,走出令红薯升值的产业化之路。10年间,光友薯业已发展成年产值近亿元的“薯业王国”。
“点薯成金”,普通红薯身价提高23倍
通过技术创新,邹光友在粉丝行业进行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发明精白红薯粉丝,解决传统工艺中的发黑问题;第二次是发明方便红薯粉丝,提升红薯产品附加值;第三次首创无明矾粉丝,为光友粉丝进军国际市场拿到“绿色”通行证。十年来,光友薯业先后获得42项中国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一次次技术创新,一次次提升了红薯的身价。
在企业运作模式上,光友薯业以带动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形成了“农户-公司-市潮,“科研-培训-生产”的“双哑铃”产业化经营模式,把薯区作为第一生产车间,传播推广红薯高产栽培新技术,培训精白薯类淀粉加工专利技术并优价提供成套设备,还与加工户签订淀粉回收合同,形成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和信息为纽带,以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为杠杆的薯类开发产业链。
10年来,凭借这条红薯产业链,光友薯业已带动全国60多万薯区农民脱贫致富。为加速推进薯业产业化进程,以带动更多的薯区农民脱贫致富,光友薯业大力扶持农户,加强薯类商品基地建设,在四川绵阳、三台、盐亭、平武等县(区)择优选定基地种植红薯30多万亩。在绵阳,就有近千户红薯淀粉加工户与公司签订合同,这些农户平均每年可赚8000元。光友薯业也由此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列。
“土”红薯引来“洋”专家
为把“光友薯业”推向世界,邹光友还借脑生财,经国家、盛市“引智办”推荐,2000年光友薯业聘请国际著名管理大师伯内克斯为总经理,开创了民营企业聘请外国专家担任总经理的先河。
伯内克斯说,这个有亿万薯农为原料生产者和十几亿人口为消费对象的企业,很有活力,我来这里,就是想把世界大公司的经验传播到光友,提升光友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关键技术和管理方法。
伯内克斯为“光友”引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帮助光友形成了体系化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光友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借外援之力,光友的管理架构不断完善,光友薯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获得国家进出口企业资格认证,产品已出口到菲律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不仅出口产品,邹光友还想把它的红薯加工方法、加工投资建厂模式和专利技术项目合作推向世界。由中国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承办的非洲农产品加工培训班上,邹光友的“点薯成金术”引起来自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的兴趣。
薯类专家金洪宝认为,红薯作为未来极具食用价值的食物源,在中国种植面广,总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但红薯的资源还远未完全开发,比如红薯纤维等元素。光友薯业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邹光友在小小的红薯身上做出了产业化大文章。现在他有更大的目标,那就是使公司在5-10年内产值达20亿元,并争取上市,带动更多的薯农富裕起来。
编者点评:
小产业做出大文章,红薯本身的价值并不高,但是邹光友去凭借自己进取的精神,在它的身上做起了文章。又是做粉条又是做粉丝,总之把能想到的价值都充分利用起来。也正是他这种善于思考的性格,最终让他做出了他事业。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或许也能像邹光友一样,有一个更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