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三人创业:中国荣氏家族传奇
荣氏家族在旧中国被称为中国第一民族资本家。他们从零起步,辛酸备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雨打残荷的心动、深巷中飘出的吴侬软语、缤纷雨季的杏花酒……1873年,江南无锡惠泉山麓,五里湖畔,典型的江南小镇荣巷,荣宗敬诞生于半农半商的荣熙泰家。两年以后,荣宗敬的弟弟荣德生相继来到了人世。
独领风骚的江南美景,孕育了荣敬宗、荣德生兄弟独特的个性与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青年时期的荣德生和荣宗敬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浓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以及直挺的鼻子。但荣德生是国字脸,笨拙而厚厚的嘴唇,一副木讷的样子,这和他内向的性格非常相配。甚至在4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一度被家人担心是个哑巴。5岁时他终于肯开口讲话,却也是寡言少语。又因为他排行老二,一直被邻居戏称为“二木头”。内向的“二木头”,也很少出门,整日闷在家里,是母亲的跟屁虫,时刻跟在母亲身边,帮母亲纺纱、养蚕。天热啦,就为母亲扇扇子,递毛巾,整个一小大人。
荣宗敬则不同,他的下巴尖长,又凸起,是一个标准的长方脸,轮廓非常清晰,性格也和荣德生截然相反,他性格外向,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很有一种大将的风范。他自幼喜欢野外活动,天天领着一帮小孩在在外疯玩,却又样样拿手,到哪里都俨然一个孩子王的样子。
荣熙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家境很贫寒的情况下,依然在荣宗敬7岁的时候将其送进了私塾。聪明过人的荣宗敬,领悟能力非常强。而荣德生7岁时,荣熙泰担心他跟不上学业,便自己在家里教他识字。出乎他的意料,荣德生的记忆力非常强,学得很快。第二年,荣德生也被送进了私塾。他对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许多经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连老师也惊讶万分。
荣宗敬13岁时,父亲到广东谋生,他也跟着父亲的一位朋友前往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小学徒。学徒的生涯又苦又累,体力不支得了风寒,高烧不退。当时母亲不顾一切赶到上海,把荣宗敬接回无锡家中,请了医生每日煎药,很久才康复。但这场大病使正在发育的荣宗敬有个大脑门,个头也一直没有长。病好了,不愿意在家里吃闲饭的他就又一个人跑到上海去了。以后的日子,荣宗敬在源豫庄做学徒,那里只管吃住,没有工资,但是什么活都得做,打扫卫生、端茶盛饭,洗小孩子尿布、倒夜壶,晚上,还要在灯下学习记账、汇兑、珠算、存款放款。
呆在家里的荣德生不甘心整天无所事事,他要做事情养活家人。荣德生13岁时,给15岁的哥哥荣宗敬去了封信,希望哥哥能在上海为他找一份工作。
还是一个孩子的荣宗敬四处托熟人,找门路,可是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出师的学徒而已,又认识哪些人呢?奔走整整一年都没找到。不久,永安街上又有一家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马上托人推荐弟弟德生去做工,这家钱庄终于同意了。
这样,在1889年的秋天,14岁的荣德生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刻苦的学徒生涯,养成了荣氏兄弟吃苦耐劳、沉稳、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虽然杂活很多,也学到了真本领。荣德生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也能吃苦。他什么事都争着做,银钱账目、结账月盘,又勤奋好学,从来不偷懒,刚到钱庄不久还练出了一手好珠算,算盘子拨的哗哗响,又快又好,从来不出错,记性也特别好,钱庄每日的收入支出、记账结账从无差错。
三年后,荣宗敬学徒期满,转到了上海南市鸿升码头里街森泰蓉钱庄任跑街,专管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期间,通顺钱庄的老板一直很喜欢年幼的荣德生,提出了让他继续留在钱庄的想法。
荣德生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虽然薪水太低,但他从中学到了本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整理好行装之后,又回到了无锡的荣巷家中。
后来父亲也从广东回无锡来了。荣德生还记得那时的父亲在自己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巨人。父亲再次接任了三水口厘金局的司账,和母亲商量后,就带上了小德生去了广州。
到了广州,姑丈朱世丈很喜欢荣德生。
朱世丈名叫朱仲甫,他是荣氏兄弟的姑丈,也是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的老友。出身太仓富室,家居苏州,24岁捐了个候补道台,候差十数年未得实缺。后来,因荣巷有位长者荣俊业在粤督张之洞幕下当掌印官,向总督举荐了他,才当上了广东厘金局总办。厘金局税额是认包的,不仅是个肥缺,用人行政也可自由支配,困窘中的荣熙泰就到朱仲甫手下帮理账务。
当时朱仲甫用钱捐了官,在广东认识了很多官场朋友,并扎下了根。朱仲甫抚摸着荣德生的头说:“好小子,真是个朴实、懂事的孩子!以后你就和你父亲一起管理厘金局司账吧!负责存库单、收入、结数、按号录底。我不会亏待你们父子的!”
不久,朱仲甫就感受到了这对父子的能力:他们在外面做事小心翼翼、认真不苟,经这对父子之手的账务一目了然,收入支出月月有结,从来不出差错。这让朱仲甫很满意。
一方面,荣德生有了工作,也是在给父亲做帮手,分担了父亲的劳累;另外一方面,荣熙泰对小德生要求也非常严格,手把手地教他做事,生怕出一点差错。
荣熙泰常常教育他,钱账上的事,千万不能马虎,有了差错,否则丢了工作不说,个人的臭名也会传开去,谁也不肯再用这样的人,要是数目大,还要进牢房!
那一段日子是荣德生最怀念的日子,父子俩吃住在一起,虽然累点苦点,却很知足,觉得很幸福。
他们都很惦记在江南做跑街的荣宗敬。听说那里非常富饶,盛产棉花和麦子,同样很勤奋的荣宗敬也是特别好学,而且很喜欢和荣德生交流,每次来信都会告诉他平日里的生活,也会讲些奇闻轶事。因为荣宗敬经常接触到经营棉花和麦子等农产品的客户,所以在收款解款中连带学到了很多棉麦的生产和销售知识。
荣氏父子就这样天各一方,为了荣家辛苦的奔波、工作。连续几年后,家中的收入逐渐好起来,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开始在荣巷成为小康之家。
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受战事的影响,森泰蓉钱庄资金周转极度困难,被迫宣告倒闭。22岁的荣宗敬无事可做,只得暂时回家。
祸不单行。第二年,父亲由于常年的奔波劳累,日积月累,终于得了重病,正赶上朱仲甫调离,没有接到三水口厘金局的连任通知,只好和荣德生一起回家。
荣家父子仨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荣德生看到哥哥时觉得特别亲切,但是荣宗敬却一脸的垂头丧气,荣德生鼓励哥哥:“哥哥,别这样,天无绝人之路的!”
父亲不说话,看着已经长大的兄弟俩,心中有些安慰,却也同样很着急,为家境,也为一家的前途发愁,总要找件事情做啊,可是做什么好呢?
荣德生看看父亲,又看看哥哥,犹豫了一下才说道:“现在荣巷有好多人在上海开钱庄,发了大财!”
荣宗敬说:“姑丈在官场才好呢!他发的财更多!”
荣熙泰苦笑了一下,“你是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啊!你朱仲甫姑丈整整熬了16年才有的出头之日!现在时局这么动荡,走升官发财之路,那是往枪口上撞!我们家一直很清贫,现在不过维持个温饱而已,还是经商的好。”
荣宗敬黯然地低下头,“刚才德生说的我也注意到了,在咱们无锡,也有好多人开设钱庄发了财。”
荣熙泰眼前一亮,是啊,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呢?这几年江浙一带开设钱庄的风气很盛行,自己的老友如周舜卿、祝兰舫、唐晋斋等人不都在外面开设钱庄发了财吗?再说父子三人虽然没有做过老板,但业务却很熟练,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一拍大腿:“好,我们也来试一试!”
早就痴迷于商业的荣宗敬兴奋得跳起来,“太好了!我早就想自己做番事业了!这些年来,我们老是给别人跑腿,忙了大半年只有那么一点辛苦钱!”
荣德生也说,“是啊,父亲,那就开吧!哥哥当经理,我来管账务。到时候我们父子三人一起努力。”
荣熙泰高兴地不断搓手,说:“我早就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有个属于自己的钱庄,我在广东十多年还算有些积蓄,我们说干就干。为了稳妥起见,宗敬,明天我和你先到上海去考察一下,既然说要干,我们就好好干。”
他兴奋得手心冒汗,又对荣德生说:“你在咱们无锡附近的几家钱庄好好留意一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二天,荣熙泰父子就启程去了上海。
大上海高楼林立,一家家钱庄紧紧相连,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生意非常兴拢荣熙泰征询了几位开钱庄的老朋友的意见,他们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
“开吧,稳赚!”
“你早就应该开了,现在才下决心?哈哈,为时还不晚!”
“最好选个繁华的地方。”
荣熙泰更加坚定了开设钱庄的主意。
荣宗敬紧跟在父亲的身后,几乎比父亲还要欣喜。
回到无锡,三人再次开了一个小小的会议。
荣德生看到二人的表情,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直接问道:“选好地方了吗?”
荣宗敬更是摩拳擦掌,对父亲说道:
“开设钱庄,此举正合时宜。机不可失。”
荣熙泰连连点头,“就在上海!你哥哥对上海熟悉,让他定。”
荣宗敬得意地笑笑,“自然是码头附近最好了。我们可以在鸿升码头附近租房,那里来往的人多,肯定赚钱!”
荣德生用肯定的眼神看着哥哥,“好,你做主吧,我一切听你的。”
广生钱庄正式开业了,父亲荣熙泰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了下去,荣熙泰甚至无法直接参与钱庄的大小事务,只能交由兄弟俩负责,荣宗敬出任经理,荣德生协助管理账目。
兄弟俩倒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每天从早忙到晚,由于钱庄坐落在码头,生意还算兴隆,每日收入达到汇款几千块。开始时,无锡汇出的钱款,广生钱庄交由委怡昌代理转接,不久,他们干脆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任分庄经理,同时兼经营江阴、宜兴等地的汇兑业务。
这样,兄弟俩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无锡,广生钱庄开始起步发展了。
然而,广生钱庄开办后的第四月,荣熙泰就在无锡家中病故。
弥留之际,荣熙泰拉着兄弟二人的手,说:“男儿做大事,要以诚为本,信用第一;兄弟间要同心同德,力图发展;凡事切记要稳重,开支要节剩你们兄弟一定要开好钱庄,不辜负我此生的心血才是。”
而荣熙泰永远不会知道,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若干年后,“二木头”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但荣熙泰的死,对当时的荣家兄弟而言,不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是沉重的打击,荣宗敬抱着父亲的遗体流泪痛哭不止。
荣德生呆坐在床头,他想起以前,想起这个家,想起父亲为了这个家所做的一切,任凭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回荡着……昨日的那一切历历在目,荣德生痛苦地闭上眼睛,抬起头,看到的依然是父亲紧闭的双眼。
荣德生知道,父亲的死,对他们荣家兄弟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从此他们就必须靠自己闯天下,没有了可以完全信赖和依靠的人,未来的一切,是那么的渺茫。
可是,生活还要继续。
荣德生和哥哥怀着巨大的悲痛安葬了壮年早逝的父亲,荣宗敬擦干眼泪说:“德生,我们一定要让父亲九泉之下瞑目,让父亲这辛苦半生的血汗钱不断增值!”
荣德生含泪点点头,说:“我们还要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光大咱们荣家!”
那一年,荣宗敬23岁,荣德生21岁。
至此,兄弟二人从钱庄起步,开始艰难的创业。荣德生和哥哥一起,谨遵父亲的遗命,节省了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办事处处尽心。然而有心无力,广生钱庄毕竟是小本经营,调度也困难,获利本就不多,加上信用不足,一年辛苦下来,结账时几乎没有盈余。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两兄弟拼死拼活,只求平稳,经过二人的努力,钱庄业务终于逐步好转。眼看钱庄已立住脚,却发生了一件要命的事:上海的金融业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广生钱庄的三位合伙人因见连年无利,对荣氏兄弟没有信心,害怕赔老本,联合起来坚决要抽回股本。
荣宗敬并没有被吓倒,他对弟弟说:“德生,我们才不怕呢,退出就退出,管他呢,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可以的!只要努力办下去必定会有好转的!”而且,荣宗敬深吸一口气,“我会让他们后悔的!”
“嗯,没有他们我们自己也可以干。”荣德生坚定地点点头。
“我们将合伙人的1500元如数退还,但得提一个条件,那就是拆伙退投的事不能张扬出去,否则客户若失去信心,钱庄就彻底垮掉了。”
“好。”
第二天,荣氏兄弟将三位合伙人的资金如数退还,他们对兄弟俩提出的要求没有任何异议,钱已经到手,他们别无他求。
1898年,广生钱庄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
不久清政府改发行新银元,广生钱庄利用洋厘行市的涨落,逐渐获取盈利。他们开始利用钱庄资金经营收蚕业务,由于经营稳妥,不搞投机,两年以后,盈利就将近万两白银。
广生钱庄逐渐步入正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雨打残荷的心动、深巷中飘出的吴侬软语、缤纷雨季的杏花酒……1873年,江南无锡惠泉山麓,五里湖畔,典型的江南小镇荣巷,荣宗敬诞生于半农半商的荣熙泰家。两年以后,荣宗敬的弟弟荣德生相继来到了人世。
独领风骚的江南美景,孕育了荣敬宗、荣德生兄弟独特的个性与他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
青年时期的荣德生和荣宗敬一样有着宽阔的前额,浓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以及直挺的鼻子。但荣德生是国字脸,笨拙而厚厚的嘴唇,一副木讷的样子,这和他内向的性格非常相配。甚至在4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一度被家人担心是个哑巴。5岁时他终于肯开口讲话,却也是寡言少语。又因为他排行老二,一直被邻居戏称为“二木头”。内向的“二木头”,也很少出门,整日闷在家里,是母亲的跟屁虫,时刻跟在母亲身边,帮母亲纺纱、养蚕。天热啦,就为母亲扇扇子,递毛巾,整个一小大人。
荣宗敬则不同,他的下巴尖长,又凸起,是一个标准的长方脸,轮廓非常清晰,性格也和荣德生截然相反,他性格外向,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很有一种大将的风范。他自幼喜欢野外活动,天天领着一帮小孩在在外疯玩,却又样样拿手,到哪里都俨然一个孩子王的样子。
荣熙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家境很贫寒的情况下,依然在荣宗敬7岁的时候将其送进了私塾。聪明过人的荣宗敬,领悟能力非常强。而荣德生7岁时,荣熙泰担心他跟不上学业,便自己在家里教他识字。出乎他的意料,荣德生的记忆力非常强,学得很快。第二年,荣德生也被送进了私塾。他对学习的兴趣很浓厚,许多经典著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连老师也惊讶万分。
荣宗敬13岁时,父亲到广东谋生,他也跟着父亲的一位朋友前往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小学徒。学徒的生涯又苦又累,体力不支得了风寒,高烧不退。当时母亲不顾一切赶到上海,把荣宗敬接回无锡家中,请了医生每日煎药,很久才康复。但这场大病使正在发育的荣宗敬有个大脑门,个头也一直没有长。病好了,不愿意在家里吃闲饭的他就又一个人跑到上海去了。以后的日子,荣宗敬在源豫庄做学徒,那里只管吃住,没有工资,但是什么活都得做,打扫卫生、端茶盛饭,洗小孩子尿布、倒夜壶,晚上,还要在灯下学习记账、汇兑、珠算、存款放款。
呆在家里的荣德生不甘心整天无所事事,他要做事情养活家人。荣德生13岁时,给15岁的哥哥荣宗敬去了封信,希望哥哥能在上海为他找一份工作。
还是一个孩子的荣宗敬四处托熟人,找门路,可是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出师的学徒而已,又认识哪些人呢?奔走整整一年都没找到。不久,永安街上又有一家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马上托人推荐弟弟德生去做工,这家钱庄终于同意了。
这样,在1889年的秋天,14岁的荣德生来到上海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
刻苦的学徒生涯,养成了荣氏兄弟吃苦耐劳、沉稳、一丝不苟的好习惯,虽然杂活很多,也学到了真本领。荣德生虽然年纪小却很懂事,也能吃苦。他什么事都争着做,银钱账目、结账月盘,又勤奋好学,从来不偷懒,刚到钱庄不久还练出了一手好珠算,算盘子拨的哗哗响,又快又好,从来不出错,记性也特别好,钱庄每日的收入支出、记账结账从无差错。
三年后,荣宗敬学徒期满,转到了上海南市鸿升码头里街森泰蓉钱庄任跑街,专管无锡、江阴、宜兴三地的汇兑收解。期间,通顺钱庄的老板一直很喜欢年幼的荣德生,提出了让他继续留在钱庄的想法。
荣德生婉言谢绝了,他觉得虽然薪水太低,但他从中学到了本领,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整理好行装之后,又回到了无锡的荣巷家中。
后来父亲也从广东回无锡来了。荣德生还记得那时的父亲在自己眼里简直就是一个巨人。父亲再次接任了三水口厘金局的司账,和母亲商量后,就带上了小德生去了广州。
到了广州,姑丈朱世丈很喜欢荣德生。
朱世丈名叫朱仲甫,他是荣氏兄弟的姑丈,也是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的老友。出身太仓富室,家居苏州,24岁捐了个候补道台,候差十数年未得实缺。后来,因荣巷有位长者荣俊业在粤督张之洞幕下当掌印官,向总督举荐了他,才当上了广东厘金局总办。厘金局税额是认包的,不仅是个肥缺,用人行政也可自由支配,困窘中的荣熙泰就到朱仲甫手下帮理账务。
当时朱仲甫用钱捐了官,在广东认识了很多官场朋友,并扎下了根。朱仲甫抚摸着荣德生的头说:“好小子,真是个朴实、懂事的孩子!以后你就和你父亲一起管理厘金局司账吧!负责存库单、收入、结数、按号录底。我不会亏待你们父子的!”
不久,朱仲甫就感受到了这对父子的能力:他们在外面做事小心翼翼、认真不苟,经这对父子之手的账务一目了然,收入支出月月有结,从来不出差错。这让朱仲甫很满意。
一方面,荣德生有了工作,也是在给父亲做帮手,分担了父亲的劳累;另外一方面,荣熙泰对小德生要求也非常严格,手把手地教他做事,生怕出一点差错。
荣熙泰常常教育他,钱账上的事,千万不能马虎,有了差错,否则丢了工作不说,个人的臭名也会传开去,谁也不肯再用这样的人,要是数目大,还要进牢房!
那一段日子是荣德生最怀念的日子,父子俩吃住在一起,虽然累点苦点,却很知足,觉得很幸福。
他们都很惦记在江南做跑街的荣宗敬。听说那里非常富饶,盛产棉花和麦子,同样很勤奋的荣宗敬也是特别好学,而且很喜欢和荣德生交流,每次来信都会告诉他平日里的生活,也会讲些奇闻轶事。因为荣宗敬经常接触到经营棉花和麦子等农产品的客户,所以在收款解款中连带学到了很多棉麦的生产和销售知识。
荣氏父子就这样天各一方,为了荣家辛苦的奔波、工作。连续几年后,家中的收入逐渐好起来,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开始在荣巷成为小康之家。
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受战事的影响,森泰蓉钱庄资金周转极度困难,被迫宣告倒闭。22岁的荣宗敬无事可做,只得暂时回家。
祸不单行。第二年,父亲由于常年的奔波劳累,日积月累,终于得了重病,正赶上朱仲甫调离,没有接到三水口厘金局的连任通知,只好和荣德生一起回家。
荣家父子仨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荣德生看到哥哥时觉得特别亲切,但是荣宗敬却一脸的垂头丧气,荣德生鼓励哥哥:“哥哥,别这样,天无绝人之路的!”
父亲不说话,看着已经长大的兄弟俩,心中有些安慰,却也同样很着急,为家境,也为一家的前途发愁,总要找件事情做啊,可是做什么好呢?
荣德生看看父亲,又看看哥哥,犹豫了一下才说道:“现在荣巷有好多人在上海开钱庄,发了大财!”
荣宗敬说:“姑丈在官场才好呢!他发的财更多!”
荣熙泰苦笑了一下,“你是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啊!你朱仲甫姑丈整整熬了16年才有的出头之日!现在时局这么动荡,走升官发财之路,那是往枪口上撞!我们家一直很清贫,现在不过维持个温饱而已,还是经商的好。”
荣宗敬黯然地低下头,“刚才德生说的我也注意到了,在咱们无锡,也有好多人开设钱庄发了财。”
荣熙泰眼前一亮,是啊,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呢?这几年江浙一带开设钱庄的风气很盛行,自己的老友如周舜卿、祝兰舫、唐晋斋等人不都在外面开设钱庄发了财吗?再说父子三人虽然没有做过老板,但业务却很熟练,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一拍大腿:“好,我们也来试一试!”
早就痴迷于商业的荣宗敬兴奋得跳起来,“太好了!我早就想自己做番事业了!这些年来,我们老是给别人跑腿,忙了大半年只有那么一点辛苦钱!”
荣德生也说,“是啊,父亲,那就开吧!哥哥当经理,我来管账务。到时候我们父子三人一起努力。”
荣熙泰高兴地不断搓手,说:“我早就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有个属于自己的钱庄,我在广东十多年还算有些积蓄,我们说干就干。为了稳妥起见,宗敬,明天我和你先到上海去考察一下,既然说要干,我们就好好干。”
他兴奋得手心冒汗,又对荣德生说:“你在咱们无锡附近的几家钱庄好好留意一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二天,荣熙泰父子就启程去了上海。
大上海高楼林立,一家家钱庄紧紧相连,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生意非常兴拢荣熙泰征询了几位开钱庄的老朋友的意见,他们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
“开吧,稳赚!”
“你早就应该开了,现在才下决心?哈哈,为时还不晚!”
“最好选个繁华的地方。”
荣熙泰更加坚定了开设钱庄的主意。
荣宗敬紧跟在父亲的身后,几乎比父亲还要欣喜。
回到无锡,三人再次开了一个小小的会议。
荣德生看到二人的表情,就知道事情八九不离十了,直接问道:“选好地方了吗?”
荣宗敬更是摩拳擦掌,对父亲说道:
“开设钱庄,此举正合时宜。机不可失。”
荣熙泰连连点头,“就在上海!你哥哥对上海熟悉,让他定。”
荣宗敬得意地笑笑,“自然是码头附近最好了。我们可以在鸿升码头附近租房,那里来往的人多,肯定赚钱!”
荣德生用肯定的眼神看着哥哥,“好,你做主吧,我一切听你的。”
广生钱庄正式开业了,父亲荣熙泰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了下去,荣熙泰甚至无法直接参与钱庄的大小事务,只能交由兄弟俩负责,荣宗敬出任经理,荣德生协助管理账目。
兄弟俩倒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每天从早忙到晚,由于钱庄坐落在码头,生意还算兴隆,每日收入达到汇款几千块。开始时,无锡汇出的钱款,广生钱庄交由委怡昌代理转接,不久,他们干脆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任分庄经理,同时兼经营江阴、宜兴等地的汇兑业务。
这样,兄弟俩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无锡,广生钱庄开始起步发展了。
然而,广生钱庄开办后的第四月,荣熙泰就在无锡家中病故。
弥留之际,荣熙泰拉着兄弟二人的手,说:“男儿做大事,要以诚为本,信用第一;兄弟间要同心同德,力图发展;凡事切记要稳重,开支要节剩你们兄弟一定要开好钱庄,不辜负我此生的心血才是。”
而荣熙泰永远不会知道,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若干年后,“二木头”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但荣熙泰的死,对当时的荣家兄弟而言,不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是沉重的打击,荣宗敬抱着父亲的遗体流泪痛哭不止。
荣德生呆坐在床头,他想起以前,想起这个家,想起父亲为了这个家所做的一切,任凭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回荡着……昨日的那一切历历在目,荣德生痛苦地闭上眼睛,抬起头,看到的依然是父亲紧闭的双眼。
荣德生知道,父亲的死,对他们荣家兄弟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从此他们就必须靠自己闯天下,没有了可以完全信赖和依靠的人,未来的一切,是那么的渺茫。
可是,生活还要继续。
荣德生和哥哥怀着巨大的悲痛安葬了壮年早逝的父亲,荣宗敬擦干眼泪说:“德生,我们一定要让父亲九泉之下瞑目,让父亲这辛苦半生的血汗钱不断增值!”
荣德生含泪点点头,说:“我们还要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光大咱们荣家!”
那一年,荣宗敬23岁,荣德生21岁。
至此,兄弟二人从钱庄起步,开始艰难的创业。荣德生和哥哥一起,谨遵父亲的遗命,节省了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办事处处尽心。然而有心无力,广生钱庄毕竟是小本经营,调度也困难,获利本就不多,加上信用不足,一年辛苦下来,结账时几乎没有盈余。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两兄弟拼死拼活,只求平稳,经过二人的努力,钱庄业务终于逐步好转。眼看钱庄已立住脚,却发生了一件要命的事:上海的金融业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广生钱庄的三位合伙人因见连年无利,对荣氏兄弟没有信心,害怕赔老本,联合起来坚决要抽回股本。
荣宗敬并没有被吓倒,他对弟弟说:“德生,我们才不怕呢,退出就退出,管他呢,没有他们我们照样可以的!只要努力办下去必定会有好转的!”而且,荣宗敬深吸一口气,“我会让他们后悔的!”
“嗯,没有他们我们自己也可以干。”荣德生坚定地点点头。
“我们将合伙人的1500元如数退还,但得提一个条件,那就是拆伙退投的事不能张扬出去,否则客户若失去信心,钱庄就彻底垮掉了。”
“好。”
第二天,荣氏兄弟将三位合伙人的资金如数退还,他们对兄弟俩提出的要求没有任何异议,钱已经到手,他们别无他求。
1898年,广生钱庄由荣氏兄弟独资经营。
不久清政府改发行新银元,广生钱庄利用洋厘行市的涨落,逐渐获取盈利。他们开始利用钱庄资金经营收蚕业务,由于经营稳妥,不搞投机,两年以后,盈利就将近万两白银。
广生钱庄逐渐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