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无声的表白
随着面试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逐步发展,面试考官越来越重视运用心理学的测量原理和技术考察应试人的各方面素质,开始强调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作为应试人,也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非语言行为。
内在素质与外显行为在活着的人身上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内在的素质必然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外显的行为受制于内在的素质,具有某种特定性、稳定性与差异性。
面试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情景下,以行探行、以问试答、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析其因、觉其征、推其质的过程。主要是以语文形式以及意义不明确的体态动作为中介,推测其内在的素质。这种推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在各种测评方式中,面试中的信息沟通渠道最多。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形式,具有隐蔽性与潜在性。观察评定量表主要是测评那些业已成熟的、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表现出来的素质,对那些隐蔽的或暂时不能表现的潜能,则无法观察无法测评。对那些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也行单向的判断,中介因素引起的误解无法消除;测验问卷,虽然是双向沟通,但却仅仅是一往一返,是单向的与静态的。笔试仅仅是书面语言的沟通,大量的体态语言信息被损失掉了。面试却不然,它是多向的动态的信息沟通。面试中主试发射的刺激信息,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被试接受并反馈到主试面前的信息中也既有语言的又有非语言的。而且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各个向之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动态的变化,主试根据被试的回答情况,可以不断地调换问题的形式与内容。
所有测评方式中面试的信息量最多、利用率最高。心理学家曾对交谈中言谈与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中言辞只占7%,声音占38%,而体态竟占55%。由此可见,同等条件下,以测验问卷形式测评素质,所收集与利用的信息只有7%,而面试却可以达到100%。其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素质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言语方式来看,它可以同时通过言辞、声音与体态三种信息载体来表现。例如,向被试提问,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来解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若只要求用笔写,则最多知道他是否对这个问题有研究,信息量只有7%;若闭上眼睛听他回答,则除了他回答的内容之外还能从他回答的声音快慢推测被试的熟练程度、反应的敏锐性及其他素质,信息量有7%+38%=45%;若既听又看,则除回答的内容与声音外还能看出其回答时的体态表现,例如是否紧张,是否从容自若,有些什么下意识的动作等等,信息量可以达到7%+38%+55%=100%。正因为如此,所以面试以少量的时间与问题可以测评相当多的素质内容。二是有些信息,有时通过第六感官或诸多感官的同觉共鸣的效应能够意会,但却妙不可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复杂的信息只有体态动作而没有声音与言辞。有些情感性的东西往往无法从书写的言语或口头直接表达,而只能从动作与表情中流露。有的信息如“啊”的一声虽有声音但却无内容。因此,素质表现的总信息量上,言词占7%,声音占38%,体态占55%。
上述分析启示我们,面试中的考官的注意力应主要放在体态语与声音的辨别、接受与转释上。实际上,由于每个人对信息的接受、确认与转释的能力有着某种特定性与限制性,不可能100%的全部理解被试所发出的全部信息量。因此,应试者必须注意和运用自己发出的非语言信息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还具有直观性。语言对内在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抽象性与间接性,而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是以形象实在的动作直接流露与表现。有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假如一个人一边回答上司说,完成某种任务毫无问题,一边下意识地用手抓后脑勺,并流露了一丝疑虑的目光。那么这无疑表明这个人的回答并无绝对把握,可能具有胆大、好强、虚浮等品德特征,需要结合其他测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此外,此举也无声胜有声地说明了体态语揭示内在素质的直观性特点。
体态语的确定性(习惯性、天生性)与失控性(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生理反应、瞳孔变化、心跳、出汗、生物电反应等),使体态语对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必然性。
例如,嘲笑他人会“嗤之以鼻”;得意忘形会“趾高气扬”;自身反省会“抚躬自问”与“扪心自问”;愤怒急躁会“戟指怒目”;心藏无名火会“横眉紧锁”、“牙关紧咬”;心里非常高兴会“喜笑颜开”、“手舞足蹈”;人在安祥或激动时,总爱叼上一支烟。这些现象表明,内在情感和素质存在着体态语表现的必然性。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面试过程中考官是如何考查被试的非语言行为的,以使应试者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考官对被试者的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面部表情的观察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为丰富的,有人统计出人脸所能做出的动作表情多达25万种之多。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在求职面试中,从求职者面部表情中获得的信息量可达50%以上。在面试过程中,被试者的面部表情会有许多变换,主试必须能够体察到这种表情的变换,并分析判断其内在心理。如面试中自信不足,心情紧张的被试者往往会面部涨得通红,鼻尖出汗,目光不敢与主试对视,当主试提出某些突然性的问题时,被试的目光也可能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双手或双脚,虽然未做任何语言反应,但这可能反映了其内心的斗争与思考过程。当主试提出某一难以回答或窘迫的问题时,应试者可能目光黯淡,双眉紧锁,带着明显的苦恼焦虑或压抑的神色。此外,嘴也是整个面部又一表情丰富之处,许多表情与面部整体的肌肉活动有关,但嘴还有些特殊性,有时微笑,嘴角肌肉的微小活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如轻视、思索、自信、下决心等。面试者借助于对应试者面部表情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判断应试者的情绪、态度、自信心、反应力、思维的敏捷性、性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诚实性等素质特征。
2身体动作的观察
在面试过程中,人的身体、四肢的运动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流的躯体表现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按照某些行为科学研究者的看法,手势具有说明、强调、解释或指出某一问题、插入谈话等作用,是很难与口头的言语表达分开的。手势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经过推敲而运用的。手势的运用是与身体姿势相关连的。借助手势与身体姿势人们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自信、灰心等各种内在心理活动。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这些表现往往是很相似的。有时言语表现得不够用了,身体姿势与手势的运用就是必须的了。在面试过程中,具有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其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一个情绪压抑郁闷的人除了目光黯淡、双眉紧锁之外,他可能两肩微垂,双手连续地做着某个单调的动作,身体移动的速度相对较慢,似乎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行。而一个心情急躁、焦虑的应试者,常常会有无休止的快速手足运动,双手可能在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会始终使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如双手紧插在衣兜里等),头部下垂。一个人处于紧张可烦躁不安时,往往出现这样一些身体动作,身体坐不稳,仿佛坐椅使之感到不舒服,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手指不停地转动手里的东西,相互磨擦,摆弄衣服,乱摸头发等,这些动作往往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无声的表白。此外,身体姿势的改变也是身体语言中最有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在面试中观察这种改变可以得到从对方言语交流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面试时被试者开始可能用某种自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他就改变了姿势,双手交叉在腋下,向后靠在椅背上,或跷起一条腿等等。有的这些貌似无关的变动,可能反映了应试者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此时,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所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清楚了面试考官通常是根据什么来观察和怎样观察应试者的非语言行为以后,应试者也就可以清楚自己该怎样做了,非语言行为的表现是个长期习惯形成的行为特征,一时恐怕难以改变,但只要你开始关注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在面试时有意识地加以调节和控制,还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在面试过程,各个应试人对考官问题的回答往往大同小异,而各人表现出的非语言行为却千差万别,因此为了区分应试人水平的优劣高下,考官也越来越重视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了。一个素质稍差而非语言行为得体的应试者,往往会比素质较高但非语言行为欠佳的应试者,获得考官更高的评价。
[网络]
内在素质与外显行为在活着的人身上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内在的素质必然会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外显的行为受制于内在的素质,具有某种特定性、稳定性与差异性。
面试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与情景下,以行探行、以问试答、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析其因、觉其征、推其质的过程。主要是以语文形式以及意义不明确的体态动作为中介,推测其内在的素质。这种推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在各种测评方式中,面试中的信息沟通渠道最多。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形式,具有隐蔽性与潜在性。观察评定量表主要是测评那些业已成熟的、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表现出来的素质,对那些隐蔽的或暂时不能表现的潜能,则无法观察无法测评。对那些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也行单向的判断,中介因素引起的误解无法消除;测验问卷,虽然是双向沟通,但却仅仅是一往一返,是单向的与静态的。笔试仅仅是书面语言的沟通,大量的体态语言信息被损失掉了。面试却不然,它是多向的动态的信息沟通。面试中主试发射的刺激信息,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被试接受并反馈到主试面前的信息中也既有语言的又有非语言的。而且这种沟通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各个向之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动态的变化,主试根据被试的回答情况,可以不断地调换问题的形式与内容。
所有测评方式中面试的信息量最多、利用率最高。心理学家曾对交谈中言谈与行为传递信息的效果,进行过因素分析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中言辞只占7%,声音占38%,而体态竟占55%。由此可见,同等条件下,以测验问卷形式测评素质,所收集与利用的信息只有7%,而面试却可以达到100%。其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素质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就言语方式来看,它可以同时通过言辞、声音与体态三种信息载体来表现。例如,向被试提问,你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来解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若只要求用笔写,则最多知道他是否对这个问题有研究,信息量只有7%;若闭上眼睛听他回答,则除了他回答的内容之外还能从他回答的声音快慢推测被试的熟练程度、反应的敏锐性及其他素质,信息量有7%+38%=45%;若既听又看,则除回答的内容与声音外还能看出其回答时的体态表现,例如是否紧张,是否从容自若,有些什么下意识的动作等等,信息量可以达到7%+38%+55%=100%。正因为如此,所以面试以少量的时间与问题可以测评相当多的素质内容。二是有些信息,有时通过第六感官或诸多感官的同觉共鸣的效应能够意会,但却妙不可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复杂的信息只有体态动作而没有声音与言辞。有些情感性的东西往往无法从书写的言语或口头直接表达,而只能从动作与表情中流露。有的信息如“啊”的一声虽有声音但却无内容。因此,素质表现的总信息量上,言词占7%,声音占38%,体态占55%。
上述分析启示我们,面试中的考官的注意力应主要放在体态语与声音的辨别、接受与转释上。实际上,由于每个人对信息的接受、确认与转释的能力有着某种特定性与限制性,不可能100%的全部理解被试所发出的全部信息量。因此,应试者必须注意和运用自己发出的非语言信息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还具有直观性。语言对内在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抽象性与间接性,而体态语对内在素质的揭示是以形象实在的动作直接流露与表现。有些行为是下意识的。假如一个人一边回答上司说,完成某种任务毫无问题,一边下意识地用手抓后脑勺,并流露了一丝疑虑的目光。那么这无疑表明这个人的回答并无绝对把握,可能具有胆大、好强、虚浮等品德特征,需要结合其他测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此外,此举也无声胜有声地说明了体态语揭示内在素质的直观性特点。
体态语的确定性(习惯性、天生性)与失控性(不知不觉、情不自禁、生理反应、瞳孔变化、心跳、出汗、生物电反应等),使体态语对素质的揭示具有某种必然性。
例如,嘲笑他人会“嗤之以鼻”;得意忘形会“趾高气扬”;自身反省会“抚躬自问”与“扪心自问”;愤怒急躁会“戟指怒目”;心藏无名火会“横眉紧锁”、“牙关紧咬”;心里非常高兴会“喜笑颜开”、“手舞足蹈”;人在安祥或激动时,总爱叼上一支烟。这些现象表明,内在情感和素质存在着体态语表现的必然性。
下面,再来介绍一下面试过程中考官是如何考查被试的非语言行为的,以使应试者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
考官对被试者的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面部表情的观察
人的面部表情是最为丰富的,有人统计出人脸所能做出的动作表情多达25万种之多。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在求职面试中,从求职者面部表情中获得的信息量可达50%以上。在面试过程中,被试者的面部表情会有许多变换,主试必须能够体察到这种表情的变换,并分析判断其内在心理。如面试中自信不足,心情紧张的被试者往往会面部涨得通红,鼻尖出汗,目光不敢与主试对视,当主试提出某些突然性的问题时,被试的目光也可能久久地盯着自己的双手或双脚,虽然未做任何语言反应,但这可能反映了其内心的斗争与思考过程。当主试提出某一难以回答或窘迫的问题时,应试者可能目光黯淡,双眉紧锁,带着明显的苦恼焦虑或压抑的神色。此外,嘴也是整个面部又一表情丰富之处,许多表情与面部整体的肌肉活动有关,但嘴还有些特殊性,有时微笑,嘴角肌肉的微小活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如轻视、思索、自信、下决心等。面试者借助于对应试者面部表情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判断应试者的情绪、态度、自信心、反应力、思维的敏捷性、性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诚实性等素质特征。
2身体动作的观察
在面试过程中,人的身体、四肢的运动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非语言交流的躯体表现包括手势和身体姿势,按照某些行为科学研究者的看法,手势具有说明、强调、解释或指出某一问题、插入谈话等作用,是很难与口头的言语表达分开的。手势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经过推敲而运用的。手势的运用是与身体姿势相关连的。借助手势与身体姿势人们可以表达惊奇、苦恼、愤怒、焦虑、快乐、自信、灰心等各种内在心理活动。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这些表现往往是很相似的。有时言语表现得不够用了,身体姿势与手势的运用就是必须的了。在面试过程中,具有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其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一个情绪压抑郁闷的人除了目光黯淡、双眉紧锁之外,他可能两肩微垂,双手连续地做着某个单调的动作,身体移动的速度相对较慢,似乎要经过很大的努力才行。而一个心情急躁、焦虑的应试者,常常会有无休止的快速手足运动,双手可能在不断颤抖。一个行为退缩、缺乏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会始终使他自己的双手处于与身体紧密接触的部位(如双手紧插在衣兜里等),头部下垂。一个人处于紧张可烦躁不安时,往往出现这样一些身体动作,身体坐不稳,仿佛坐椅使之感到不舒服,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手指不停地转动手里的东西,相互磨擦,摆弄衣服,乱摸头发等,这些动作往往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无声的表白。此外,身体姿势的改变也是身体语言中最有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在面试中观察这种改变可以得到从对方言语交流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面试时被试者开始可能用某种自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他就改变了姿势,双手交叉在腋下,向后靠在椅背上,或跷起一条腿等等。有的这些貌似无关的变动,可能反映了应试者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此时,他嘴上说的和心里所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清楚了面试考官通常是根据什么来观察和怎样观察应试者的非语言行为以后,应试者也就可以清楚自己该怎样做了,非语言行为的表现是个长期习惯形成的行为特征,一时恐怕难以改变,但只要你开始关注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在面试时有意识地加以调节和控制,还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在面试过程,各个应试人对考官问题的回答往往大同小异,而各人表现出的非语言行为却千差万别,因此为了区分应试人水平的优劣高下,考官也越来越重视对非语言行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了。一个素质稍差而非语言行为得体的应试者,往往会比素质较高但非语言行为欠佳的应试者,获得考官更高的评价。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