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应该怎么看
生:关于自信的意义,我想谁都知道很重要。但问题在于自信是对自己能力和本领的信任,是有了能力才会产生的体验,不是空口无凭的。自卑、内向者往往表现为各种能力(特别是为人处世)的不足。既然承认了自己能力的不足,那还拿什么去和别人竞争呢?这自信又从何而来呢?此时即使鼓起勇气,壮起胆子,喊几句“我能行”,那么这种“自信”是不是真正的自信?我疑惑极了。而且,我现在似乎有这种想法:一个人如果不先去掉自卑,不先在周围人面前挺起胸膛、抬起头来,蔑视一切轻视你的人,那么,你的每一个言行都将是畏畏缩缩的,都无法全身心地忘我投入。即使勉强硬着头皮尝试了100次,恐怕也不能打赢一仗。
师:我可以同意你给自信下的定义:是对自己能力和本事的信任。但我必须提醒你注意,这种信任所起的时效,不仅仅是“现在时”,也包括“将来时”。为把这个问题说明白,请允许我自造两个名词,一个是观念性的自信(也可称为引导性的自信),拥有这样自信的人,自身现在的水平、实力、本领并不一定很强,但他相信自己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好,因此他敢于尝试、追求成功、不怕失败、乐观充实。另一种是实力性的自信。这类人已形成了独特的人生优势,有实力有本事。这里实力并不是讲与他人相比自己多么多么成功,而是相对他自己而言的——能驾驭好他的生活,获取属于他自己的内在成功和幸福。
一般来说,人都需要先有观念性(引导性)的自信,才能去积极努力,不断向上,而后获得了实力性的自信。而后者又强化了观念性的自信,激励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没有前者,后者往往无法获得;没有后者,前者不能稳固持久。两者是一种相互强化、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到一定阶段后两者会融合统一为一体。
你的问题在于没有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自信。你只强调了实力性自信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人生的实力、本领都是需要学习锻炼,需要过程的。否则你所强调的实力性自信必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
顺便说一句,我们自信训练的宗旨,也是帮助学员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从而不断向实力性自信转化。
生:教材认为自卑的实质是缺乏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转化的办法是通过积极的努力来建立一种独特的人生优势。我的体验是要想建立一种独特的人生优势需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恐怕也难找到途径出路。8年前我也是这样想的,我希望有一件或一个能支撑自己的东西,如能力、本领,我不是个贪玩的人,我的求学生涯比别人艰苦和累得多,然而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读师范时,嫌中师文凭低了,靠自学拿到了中文专科文凭。专科拿到后我发现自己仍无自信,怀疑自己水平差。考了几门,但去年暑假惨痛的打击迫使我中途停止自学,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书呆子”、“孔乙已”之类的蔑视,使我深深地感到即使现在本科拿到了,我恐怕仍不能使自己自信。并且我发现许多名牌大学像武大、北大这样一流大学中也有学生自卑,就是博士生中也有自卑者。所以我真怀疑这独特的人生优势对于我来讲该“拼”到何时?
师:你在对“独特的人生优势”这点的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其一,你把死读书获得高学历,等同于独特的人生优势。我不无遗憾地告知你,目前社会上为追求文凭死读书的人大有人在,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何谈“独特”?另外,你书读的可能不少,但会运用吗?变成能力了吗?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吗?你说你拿了中文的大专文凭,但除了拿了一纸文凭外,你还能拥有什么吗?能写一手好文章吗?现在让你当记者能胜任吗?我看了你的文章,里面多有不通及错误之处。你这样拿来的文凭,能说有“优势”吗?
其二,你把获取人生的独特优势,与生活中许多需要你做的事情,完全对立起来了。你如果只去死读书,不去热爱生活,融入生活,你就放弃了学习尤其是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那你能学习好吗?你逃避生活,封闭自我,自然和他人无法形成和谐的关系,难于适应社会,心情必会经常痛苦烦闷,这岂不又会干扰你的学习?所以人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哲学上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生活投入需要有重点,但也不能排斥全面兼顾,做好两者的统一,这才是拥有人生大智慧的体现。
生:我有位同事,我很爱她,但她想找一位当官的或有钱的当靠山。就我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只能保证自己将来在情感上能给她带来幸福,而没有把握保证在金钱和物质上也能让她幸福。我很痛苦,我该不该向她“出击”。
师:什么叫做情感上的幸福?什么又叫做金钱物质上的幸福?我建议你自己要先把幸福的含义搞清楚,弄清楚你的观念对不对?若对,再看她的幸福观是否与你一致,或者能否把她“拉拢”过来成为一致。另外你还要考虑你能否有制造这种幸福的能力,或者有没有这样的信心。若都可以了,那就奋勇出击吧!若还搞不清楚上述问题,那也干脆先行动起来,在追求的行动中你会了解对方,了解异性,学习关心体贴理解人,学会热爱生活制造情调,学会承担责任……当然,你也可能会失败。但那又有什么呢?失败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道沟坎,认真反思一下,迈过它,你必会走向成熟,拥有更为亮丽的人生前景!(摘自简报62期)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