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 金 ” 骄 子
章刊
〈 一 〉
黄泽兰搞钨矿算是一个后来者,却是一个胆大者。
1989年6月,崇义县对部分矿区的矿点实行面向社会承包租赁。从小在关田矿区边长大的农民黄泽兰,与人合伙东拼西凑借到5000元钱,在关田开挖了第一个矿窿。
矿窿是黄泽兰的命根子。黄泽兰白天黑夜都在矿窿子里。饿了,啃上几口饼干或泡上一碗开水饭;渴了,喝上几口窿子里到处都有的“矿泉水”,1.7米多个头的男子汉,几个月下来瘦得体重不足50公斤。这还不算什么,最苦最要命的是缺乏流动资金,附近有几家承包者,就因为缺流动资金而散了伙。可黄泽兰凭着一股子倔劲,一锤一锤地掘,一担一担地挑,用的全是“土”法采掘和选矿,艰难地坚持着。天道酬勤,这年年底,每人分红2800元。
风雨兼程,黄泽兰摸爬滚打,慢慢掌握了一整套矿山开采与管理经验,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竟然成了当地有名的“冒富大叔”。但铁锤、钢钎毕竟干不出多大的效益,直到1993年,5年下来,黄泽兰苦没少吃,钱却没赚到多少。
后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人见识了黄泽兰的“倔”劲。1994年,钨矿市场低迷时期的1994年,崇义县首次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拍卖崇义县淘锡坑钨矿。一个挖了上百年的矿还能挖多久?矿上早就负债累累,职工已连续18个月没领到工资……然而,黄泽兰却毅然摘下了这枚不被人看好的“苦果子”,叫不少人云里雾里了好一阵子。是呀,黄泽兰还同时把300多名吃惯了“大锅饭”的国家工人和大部分报废闲置的设备搅在了怀里!
看热闹的人,为他担心的人,很快便领教了黄泽兰的本事。只见他先从人着手,采取人选岗、岗选人,岗位制订责任制的办法。并大刀阔斧精简机构,使原来8个科室、40人的矿机关浓缩成二科一室、13人。同时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20多天后矿山就恢复了生产。矿山运转正常了,工人工资月月兑现,而且每月收入比拍卖前还增加了300元以上,矿工们乐了。
1995年3月,崇义县在总结淘锡钨矿拍卖成功的基础上,又决定拍卖濒临倒闭的县新安子钨矿。这个矿山的情况更糟糕——其海拔以上部分已采空,而要采挖海拔以下的矿则成本高风险大。谁知黄泽兰又报了名并以348万元的标价中标。他成竹在胸地说:淘锡坑钨矿开采量已不足20年,新安子钨矿开采量却在50年以上,而且钨矿资源有限,以后钨矿一定会增值。
〈 二 〉
然而市场无情。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矿产品价格猛跌。面对恶劣经济形势,黄泽兰强化内部管理,他把两矿合二为一管理,降低成本,节能增效。几年来,坑口生产降耗率接近1%,选厂生产成本一直控制在15.3元/吨以下。
为了拓展市场,黄泽兰在厦门、广州等地设立了产品销售点,并建立了网上销售服务。1996年12月,黄泽兰又以240万元租下了县冶金化工厂有效资产3年,把钨精矿加工成APT、三氧化钨、蓝钨等产品进行增值销售,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1997年,黄泽兰接管冶化厂时,冶化厂百废待兴:长期停产,职工人心涣散;产品质量中钙元素周期性超标,产品合格率低,优质品率更低,导致产品销路不畅。黄泽兰决定下大力气打一场质量攻坚战。一是把好原材料关,防止“病从口入”,二是注重硬件的投入,增加了多台设备。三是改进工艺,彻底解决仲钨酸铵产品中钙、锡等元素超标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他们制订出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运行和监管体系:将质量指标与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每一位员工,并与他们的工资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强化质量监控手段方面,对每道工序的中间产品,均采取厂检自检、互检相结合的办法,最终产品则实行每锅检测,以及时了解、掌握质量动态。而最终产品还经常送到赣州钨钼材料厂、801厂、大余等兄弟厂检测,以验证与提高该厂检验队伍的实际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生产的仲钨酸铵、兰钨、黄钨全部符合出口标准。
黄泽兰认识到,除了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以质优价廉去开拓市场之外,还要积极拓宽销售渠道。这一年,他们先后与省内、外及国家有色进出口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所以,虽然1997年钨品市场疲软,竞争非常激烈,他们却全年销售渠道畅通。当年全部收回销售货款,使冶化厂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 三 〉
1998年,黄泽兰又租赁了大余县石雷钨矿,租期60年(2004年买断该矿)。
1999年,他又买下了崇义县冶金化工厂。从此,黄泽兰拥有了3个矿山、一个工厂。2000元2月,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面对十分有限的资源,面对国内外钨市场的跌宕起伏,黄泽兰总结出:不能单纯地吃资源饭,只有很好地利用资源才是出路。2001年3月,黄泽兰再次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将公司产品由粗放型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方向延伸。他投资1.06亿元,实施钨制品深加工技改工程,新建粉末厂的碳化钨粉生产线于2002年8月顺利投产。接着,硬质合金厂和钨材厂又相继竣工投产,并列入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十五”发展规划项目,填补了赣南硬质合金生产的空白。如此,公司下属已有三矿四厂一电站(淘锡坑钨矿,新安子钨锡矿,大余石雷钨矿,冶炼厂,粉末厂,硬质合金厂,钨材厂,牛鼻垅水电站),章源已经形成一条以“超细apt—纳米钨粉/碳化钨粉—纳米晶硬质合金—纳米晶硬质合金刀具”为技术主线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黄泽兰要实施他的“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开发当前世界钨制品最终端产品。”的战略谋划,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不比挖矿那样简单,它需要技术人才,需要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进技术人才,黄泽兰有他自己的招数。在外聘的二十多位高级技术人才中,笔者接触到几位代表性的专家。一位老专家在交谈中提及“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真是涵括了千言万语的述说。
黄泽兰同时还加强了硬件的投入,购买了多台先进设备,使生产工艺得到很大改进。他又先后投资数百万与南方冶院(江西理工大学)、武汉化工学院、中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为了学习、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学历不高的黄泽兰是用“勤”来充实的。2000年,他遍访了国内钨业巨头“601”厂等多个厂家,还走出国门向国际钨业老大——瑞典山特维克公司学习。通过参观学习,黄泽兰知道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但更坚定了向世界钨业最前沿挺进的决心。
取经归来,黄泽兰就忙于出“师”。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2000年5月,他的公司全面导入并通过了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月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10月通过了江西省“一控双达标”环保验收。
刚刚荣获2005年全国劳模誉称的黄泽兰,是个不喜欢张扬的人,作者与他接触,也实在难使其开“金口”。他只说了一句话:“搞企业,一要勤,二要以变制变”。正是由于黄泽兰的勤和谦虚,他才得以随时掌握行业市场趋势与变化,铸炼自己以变制变的能力;他的公司才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由资源型企业向高新技术型企业的快速转变, 迈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企业行列。
〈 四 〉
中午就餐时,笔者走进了章源公司职工食堂。员工们听说要写他们的董事长黄泽兰,话语便滔滔不绝,钦佩、感激之情莫不溢于言表。
为职工雪中送炭、解决生活费;筹资建房,让住工棚职工喜迁新居;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丰富着职工的生活;子弟学校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步好转,公司还陆续出资达400多万元,热心资助一些公益事业,如抗洪救灾、建桥铺路、资助下岗职工和贫困学生等。在冶炼厂上班的罗薇的哥哥罗宏,去年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为家贫实在筹不到学费,只能放弃学业、报名应招章源公司的员工。黄泽兰得知后,当即拍板资助他完成大学学业。
“在章源公司,员工有困难都可以找黄泽兰。”员工们如是说。
随着公司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章源公司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穷苦人家出身的黄泽兰还私下定了“特招”政策:凡是下岗工人、贫困家庭子女,条件一律放宽,公司还出钱送他们去培训、学习。多年来,公司安置下岗工人600多人,贫困家庭子女73人。为创建一流团队,公司每年都要为员工举办思想、文化与技能培训,公司建立了党、团组织,定期举办诸如“美好章源在我心,我与章源共荣辱”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员工思想素质,公司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 五 〉
后来者居上,尽显英雄本色。今天,黄泽兰的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正勃发旺盛的活力:公司拥有的三矿四厂一电站,总资产达2.97亿元;现有员工1353名,其中高级技术人才157人;公司已成为国内“集钨的采矿、冶炼、制粉、硬质合金深加工和贸易为一体”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是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公司生产的超细仲钨酸铵、纳米钨粉、高纯钨粉、超细碳化钨粉制备技术及产品开发,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扶持项目;公司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章源公司4次被省、市授予“光彩事业”奖章,连续8年评为市县纳税大户,累计上缴国家税收4847万元,创汇3142万元,仅2004年销售收入2亿元,上缴税收1568万元。他个人也因此荣获“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评为省、市优秀企业家和明星厂长(经理),2004年又被中华全国工商联授予“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称号。黄泽兰并先后担任赣州市工商联副会长、崇义县工商联会长、崇义县台联副会长、崇义县第五届政协副主席,身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员及理事,中国钨业协会会员及理事的他,还当选为赣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及江西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2004年赣南钨业经济战略研讨会期间,中国钨业协会副会长孔昭庆,中科院院士、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主席裴荣富,中科院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古德生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专程前往章源公司考察。面对这样一个屈指可数的钨业高科技民营企业,他们竖起大拇指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黄泽兰和他的企业寄予了极高的希望。
掩卷而思,春夜雨“嘭嘭啪啪”的撞击声更添我亢奋的心绪。在一片黑金的一片眩目光彩中,我似乎窥见了雄鹰翱翔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