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要小心这些暗算
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贸易摩擦等频繁发生,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所以,和人们购买意外险、大病险种的目的相似,国内企业在和老外们做生意的时候,也要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12月8日,中国惟一一家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发布了《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下称《报告》)。这个《报告》的公布,犹如打开了封闭已久的企业信用风险“盒子”:作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的中国,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风险,出口坏账率10倍于发达国家。
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以及社会冲突、恐怖事件、贸易摩擦等频繁发生,中国企业的海外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
中国企业海外遇“老赖”
按照2004年5933.6亿美元出口额推算,中国因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高达300亿美元。而在另一项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68%的企业曾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超过半数企业遭遇过“应收账款延迟收付”。
时间再往回倒退几个月,当地时间3月12日晚,俄罗斯莫斯科市数名税务警察到萨达沃特·别杰察·列那克市场库房,向市场办公室出具了一张搜查令后进入库房拉货,至该市场温州商人向温州鞋革行业协会求助时,当地税务警察还在不断拉货。随后,当地税务警察拉走了100多个集装箱,这就是当时引起轰动的“俄罗斯扣鞋事件”。据事后统计,此次扣鞋事件涉及人民币8000多万元,涉及温州20多家制鞋企业。
当时,一家损失惨重的温州鞋商说,“只知道人要买保险,但不知道怎么给企业买。”
这句话的背后是27家温州企业没有一家购买出口信用保险。
另一起事件是中化辽宁进出口公司在2000年底与古巴化工进出口公司签订了10万吨尿素的出口合同,总合同金额为1944万美元。中化辽宁于2000年12月19日至2001年3月22日期间,按照合同的约定分7船出运了9.6万吨尿素,货值1874万美元。古巴对中化辽宁装运的尿素的质量、数量、包装等各方面的履约都很满意,并全部投入使用。但是2001年,受种种因素影响,古巴的对外支付面临严重的困难。至此合同的最终付款期2002年3月,中化辽宁实际收汇1624万美元,古巴方面逾期未付的款项为250万美元。
这只是中国企业海外遭遇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批企业开始进入海外市场。“即使入乡随俗也免不了遭遇麻烦。”业内人士称,很多中国的大型企业也遇到了海外的“老赖”,一些中小企业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
事实上,凡是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如果遇到买方违约或者进口国政府的某种不公平待遇,都可以在承保范围内减少损失。
有专家戏言,承担这“减少损失”的中信保更像是一个“国家保姆”,因为他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减少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风险。但尴尬的是,很多中国企业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获悉,目前,国内95%的出口均没有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不少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不可抗因素,导致企业损失频频。
企业为何不投保?
既然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帮助非常大,又是什么原因让国内的出口企业“远离”出口信用保险呢?
“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投保率低,和国内出口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差有关。”中国出口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纪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而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国内出口企业出口商品投保率不到6%,远远低于国外12%至15%的投保水平。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部负责人王文全先生介绍说,原来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同时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但在整体业务中占有的比重较小,同时两者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导致效率低下,同时投保费率过高,法律保障体制又不健全,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而企业的负责人则认为,操作规范等是他们不愿购买的原因。
在北京从事物流生意的刘建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保费高、保险操作欠规范是我们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
虽然目前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信用险保费不同,但在企业印象里是5%以上,这已经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另外,很多出口企业并不知道哪些国家和地区能投保,保险机构缺乏对风险进行动态跟踪发布,使出口企业感觉“操作不严密,心里不踏实,甚至担心保险机构还有雁过拔毛的想法”。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也认为,很多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认识还集中在对保费的片面理解上,很多企业认为参保会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但实际涉险后,可以减少企业90%的损失,而且可以新增约80%的现金流。主要是国内的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总经理唐若昕表示,保险机构仍要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动相关业务的开展,达到“一举多赢”。
王文全也乐观的表示,如今世界各国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变数不断增多,国内出口企业防范风险意识较差的现象将会逐步得到改观,这跟出口企业对保障出口收汇安全的需求愈发迫切相关。
中国企业要正视潜在风险
面对这一局面,中信保开始发力。
中信保此次推出的《报告》对60多个与我国对外经贸交往密切的国家做了风险分析和评级,向投资者提供国家风险分析。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在会上表示,国家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必须考虑的因素,中国企业要正视日趋紧张的潜在风险。
何谓国家风险?在唐若昕看来,就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了、在一定程度上由国家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这个报告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企业主刘建军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中国信保分析师瞿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报告》是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政治、经济、金融、社会状况,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从中国视角对国家风险进行分类,从而建立起国家风险参考评级机制和中国企业的国家风险“晴雨表”。
例如,通过对全球189个国家、地区的基本信息、政治、经济、投资以及与中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分析,为中国企业制定出一份风险分析地图,并将国家风险划分为9级,分别用数字1—9表示,风险水平随着数字的增大而增高。
瞿栋告诉记者,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在风险评估中属于2级,韩国为4级,一些亚非国家的地区属于高风险地区,在风险等级中排在第8位。
中信保总经理唐若昕认为,风险高的地区投资风险高,但根据自身企业的产品,可能在对外贸易中能盈利,相对风险低的欧美国家,由于市场都比较成熟,所带来的回报不一定很高。
瞿栋解释说,此次《报告》的发布,目的绝不在于限制或是减少对某个国家、地区的出口、投资或开展工程承包业务,而是表明一个国家、地区主要风险因素、成因、所处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提供预警。
国家支持的背后
事实上,国家出口信用保险问题早已引起高层的关注。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商务部也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使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分布更加均衡,从而有效避免局部过度集中导致的贸易风险。
一些专家认为,企业对于风险较大的新兴国家一直存有“畏难”情绪,下一步国家应加大在出口信用保险上的工作力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购买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创造安全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对企业任何形式的直接出口补贴都在禁止之列。而国家支持的出口信用是符合国际规则的,同时也一直是各国促进出口的有效手段,并成为中国替代原有支持出口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企业由于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限制导致出口受阻而造成的损失金额每年都高达数百亿美元。周纪安指出,这些损失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出口企业应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信用保险手段降低贸易中可能遭遇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