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蕴藏万亿商机
有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人民币,可以为相关企业带来5、6万亿的投资空间
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厚重板块之一——“新农村建设”,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舒展已逐渐浮出水面。新农村建设一头牵着8亿农民的手,他们要过上好日子;另一头还牵引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内需。8亿农民的需求,将给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带来无限动力。
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人民币,可以为相关企业制造5、6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中南村的“市民”生活
在中南村,一排排样式别致的三层小楼与城里的别墅没有什么分别,但保留了很多农村特色:客厅宽敞,像过去的堂屋;储藏室大而通风,粮食工具都放得下;房屋前后都开门,方便进出和邻里串门儿。这是中南村为村民新建的居住点。到2005年底,1/3的中南村村民住上了居住点里的新房。
中南村是江苏南通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村,像中南村这样的集中居住点,南通市将来要建设2500个。为了吸引村民到居住点居住,南通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集中区内的公寓式、联体式等拆迁安置房由政府部门提供,并全部按成本价卖给农民,再加上拆迁补偿款,如果等面积置换的话,农民花的钱非常有限。
在中南村居住点内,村民为新房付出的成本是每平方米500元,这对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的中南村村民来说,没有任何经济负担。
南通市制定了“分步走”的战略规划,像中南村这样让村民搬进居住点。2015年,全市30%左右的农户进入集中居住区;到2025年,全市农民基本进入城乡集中居住区。
2006年,江苏省将兴建1000个,而整个“十一五”期间,这样的居住点将扩大到一万个。在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版图上,全省20万个自然村将慢慢集中到5万个居住点区内。每个居住点要有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形成一个村庄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的人口集居配套设施,吸引农民自愿到居住点居住。
记者了解到,一个中南村的村民居住点建设就已经投入2500多万,估计建成要3000万左右。这笔资金从何而来?中南村有个中南集团,年营业额达到20亿元,而中南集团董事长陈锦石即中南村村支书。中南村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上走得比别人快也是依赖了中南集团这个“摇钱树”,形成了“以企养村”的类似华西村的模式。
但在我国65万个行政村、320万个自然村中,像中南村这样富有的村子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村子还得为新农村建设的费用来源犯愁,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绕不开的难题。
穷村如何搭上顺风车
中南村的“市民待遇”对山东省张高村村民来说,还只是一个说着玩的谈资。因为村里的收入一年才7000元,这7000元能做什么呢?
村长张维敬告诉记者,1600口人,人均收入3300元,在山东邹平县张高村也算得上处于中游水平。张高村的村民收入来源有三块:种植收入180万元,养殖收入40万元,另外就是每年有100多位村民在外打工收入100万元左右,加上其它收入10万元,全村总收入约330万元。
“村里没有工厂,村委会每年有一笔7000元的收入,来自土地承包者的上交。”张维敬自己也没有办法。
谈到新农村建设,张维敬告诉记者,“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修路,而最难办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村民富起来。”
早在两年前,张高村村民就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村民每人交15元,其中10元以药返还,实际是每人交了5元钱。不过,张维敬告诉记者,看病对农民的经济压力还是非常大,这方面的资金缺口大。
张高村的第二个大型投资项目是修路。2005年已经修了一条1400米的主路,政府出7万元,村里自筹7万元,一共花了14万元。由于政府的钱还没有到位,所以,张维敬就与村里4个村委会成员以个人名义做了半年期7万元的贷款,利息是10.45%。不过,村里还有差不多2000米的路要修,还有15万左右的缺口。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张高村有一个项目,项目组资助了张高村1万元,装了48盏路灯。如果把主要路段全部装上,还差50盏,又要1万元。
新农村建设是一件大事,如果像中南村那样来做村民定居点的规划,对张高村似乎有些不现实。
张维敬告诉记者,目前张高村村民的房子有一半是新建的,还有一半是可建可不建,但住上50年没问题。家中如果是女孩子就不会建了,如果是男孩就要建房了,这是农民的观念。当然,更大的问题是如何让村民富起来,有了钱,花钱的事情才能有个说法。村里有人在县城里投资100多万办了一个毛巾厂,村里动员过让他回来办厂,考虑到成本太高,这事也没有成。
在张维敬的帐本上,村里至少需要23万元的资金投入,村里没有工厂,钱自然就没办法筹集了,又不能让村民自己掏腰包。如果搭上新农村建设的顺风车,政府能给多少钱呢?张维敬心里没有底。
谁来解决万亿资金缺口
钱从哪里来?这是新农村建设碰到的最大难题。政府能解决这个庞大的资金缺口吗?
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张高村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近1000元,而张高村建设资金缺口有23万元,而全国有65万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又有多大呢?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在江西赣州、四川泸州等地25个村庄的调查,当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定标准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扣除已经建设完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到4900元,其中贫困山区、丘陵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而城市近郊投资需求相对会低一些。
如果按8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13600—43200亿元之间,而这些资金是靠农村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的。
这个问题留给谁?答案肯定是政府。
“多予、少取、搞活”,这是中央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字方针。
2005年,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7个,全国农民将因此减少280亿元的负担。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财政支持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2006年,中央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持还要加大。
中央财政的支持会解决一部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可仅仅给钱还是远远不够。
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在农村打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国务院在日前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国家鼓励优势流通企业用连锁经营方式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商务部提出要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计划三年内在试点区域培育25万家农村连锁超市。
显然,对于国内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而言,“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投资机遇。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至少为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投资乘数”原理,仅此一举就可以为相关企业制造5、6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从政府给钱到给政策,这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来,新农村建设中许多问题会在这个大潮中彰显,也将在这个大潮中消失。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