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SOHO创业 -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SOHO族 开发特区创意设计SOHO英语SOHO杂谈SOHO休闲 首页 | .net | ASP | PHP | JSP | 数据库 | 多媒体 | Dreamwear| Firework | Flash | Photoshop | 名家文集 | 时尚文字 | 英语学习 | BLOG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SOHO文字>>名家文集>>文章内容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 作者:未知 | 来源:SOHO文化| 点击数:] var arrBaiduCproConfig=new Array(); arrBaiduCproConfig['uid'] = 107306; arrBaiduCproConfig['n'] = 'kanshangrencpr'; arrBaiduCproConfig['tm'] = 20; arrBaiduCproConfig['cm'] = 76; arrBaiduCproConfig['um'] = 26; arrBaiduCproConfig['rad'] = 1; arrBaiduCproConfig['w'] = 728; arrBaiduCproConfig['h'] = 90; arrBaiduCproConfig['bd'] = '#ffffff'; arrBaiduCproConfig['bg'] = '#ffffff'; arrBaiduCproConfig['tt'] = '#0000ff'; arrBaiduCproConfig['ct'] = '#000000'; arrBaiduCproConfig['url'] = '#666666'; arrBaiduCproConfig['bdl'] = '#666666'; arrBaiduCproConfig['wn'] = 4; arrBaiduCproConfig['hn'] = 1; arrBaiduCproConfig['ta'] = 'right'; arrBaiduCproConfig['tl'] = 'bottom'; arrBaiduCproConfig['bu'] = 0;

  摘要:

  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ad_dst = 0;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关键词:文明 涵义 动力 结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也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根本大法中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了如此明确的肯定,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必要对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一、文明的涵义

  关于文明的涵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还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西方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

  在中国,文明概念出现的非常早。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也有“浚哲文明”的说法,孔颖达将之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而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第一种是在时间界限意义上的文明,它指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社会现象,与其相对的是蒙昧和野蛮时期。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人类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摩尔根还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取代蒙昧时代的群婚制和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政治组织取代氏族组织,以及整个社会分化为对立的阶级,是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和特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摩尔根的分期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抓住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及其本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纪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社会。”

  第二种是广义文化意义上的文明,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活动中的全部成果。马克思在《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不仅把文化的发展纳入文明的内涵,而且把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的扩大,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劳动的分工与结合等等,都看作文明的应有之义。他多次把“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叫做“文明的果实”,把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思想称为“文明的灵魂”,把“科学、美术等”当作“文明中间一切精致的东西”,把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明联系起来进行称谓,等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把人类社会所出现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视作文明的内容。他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发展,这就体现了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和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借助语言文字,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开始了真正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精神文明。同时,他也把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形式同文明直接联系起来,指出三大奴役形式与三大文明时期相适应。列宁则认为,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整个人类历史连续发展构成一条“世界文明大道”。毛泽东也提出了“世界文明”的概念,并把中国看作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他说:“人类的历史,据说有五十万年。这五十万年之中,一段是野蛮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点。我们中国的历史算长的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会从奴隶社会算起,在中国据现有的可靠资料,应从商、周算起。” 实际上是把文明作为总体状态,视为社会形态在特定时期、地区的表现。在“古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等用语中,文明既可以指特定历史阶段的某一社会,也可以指该社会的特定历史延续。这个层面上的文明与广义文化是相通的,有时可互相替代。

  第三种是社会进步状态意义上的文明,即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毛泽东在谈到旧中国的发展前途时也说过:“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这里讲的文明表示人类社会物质、精神、制度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文明主要是指第三种意义上的文明,即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这种意义上的文明具有创造性、进步性和变化性三重特征。一是创造性。文明象征着人类活动在宇宙中打下的印记,是人类自己的创造活动的结果。这种人类活动的结果不仅改变了宇宙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生活的环境。二是进步性。文明作为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果,是指可以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幸福,带来利益和安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成果。如果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与完善,甚至反而带来灾难与痛苦、破坏,那么这种结果就不能称之为文明。三是变化性。我们说文明是一种进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进步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一旦停止了进步发展,文明也就不再是文明了。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是指一个过程,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东西。”

  二、文明的发展动力和实质

  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其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不竭的动力,这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是人类的导师”,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是把人们的生活需要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而展开其社会历史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生活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人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与他们的生活有关。人们正是按照自身的生活需要而致力于改造自然界,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规划着各种社会变化,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需要断发展。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种多样和不断变化的,一种需要的满足不断引起新的需要,这就必然不断造成需要和满足需要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就要求和推动着人类不断对客体系统的各方面在结构和功能上作出调整和改变,以便能使其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相适应,人类在改造客体系统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自身。正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广泛性和无限性及其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成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人们的生活需求由低到高和不断趋向多样化和全面性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既是一个不断从较低级的文明阶段走向更高级的文明阶段的过程,又是由较为片面不断向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推进的过程。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文明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现的,而人们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围绕着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都是为了使自己多种多样和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文明发展的各种具体目标是多元的,有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等等,各种目标的具体内容也是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各种目标最终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这个根本目的,都要受这一根本目的的规范,有利于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而不能与之相悖。文明的发展必然要通过社会客体多方面的变化表现出来,如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和环境的改善都是社会文明发展在不同方面的重要表现和标志。但这些变化所以能成为文明发展的表现和标志,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化与人们生活的一致性,在于这些变化使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了更高程度的满足,使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所以,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就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实质,而社会客体的各种变化只不过是这一实质在各方面的表现,或这一实质借以实现自己的手段。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自觉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断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人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根本标准。既然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文明发展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更高的满足,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所以,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否得到改善以及改善的程度也成为衡量人类文明是否有发展及发展程度的根本标准。一般来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高,其文明发展程度就高,人们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也就表明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快,也就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快。就是说,人们的生活问题是其他一切事情的总背景,我们只有参照这一背景才能正确地理解其他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无论经济、政治、伦理规范、法律还是科学和艺术等等,都是相对于生活而具有意义的,离开了人们的生活谈论文明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

  三、文明的内容和基本结构

  既然追求美好生活,满足生活需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实质,所以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也就决定了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结构。

  (一)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认识也是各不相同的。

  美国学者德尼•古莱认为,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与自由这三个方面,是所有个人和社会都在追求的具有普遍性的基本人类生活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把人类的生活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孙中山则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所进行的基本日常生活,也就是有关衣、食、住、行的活动。二是人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就是国计民生。其中包括生产、分配、消费以及交通运输等各种活动。三是人类为了维护生活和生产而进行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因为人类的求生存活动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它不仅仅是经济的,还应包括政治的和军事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生活这个概念总是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生活,指的是人类生存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指人类保证并不断改善自身生存状况、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和方式。生存指人类生命的存在,保证生存是人类第一的和根本的需要,没有了生存一切都无从谈起。然而人类并不仅仅满足于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还力求能够生存的更好一些,生存质量更高一些,使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这种保证和不断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和方式就是生活。可见,生存内含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基本要求,生活包含着生存而又高于生存,意味着更高层次的生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 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存在是一致的,人们的存在就表现在其生活之中,表现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就是人们的存在本身,人们怎么样生活,人们的存在也就怎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当我们这样来理解生活时,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大体上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们的现实生活主要是由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的。

  人们的物质生活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温饱问题,必须具备起码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人们的第一个生活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同时,人类并不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并不仅停留在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一旦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更高的物质生活需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会要求生活得更舒适一些,享受一些,由基本解决温饱到过上小康生活,进而达到比较富足的程度。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们物质生活的进步和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而且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一切其他生活的基础,人们的其他一切生活,如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都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

  人们的政治生活是指人们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政治交往活动。人们对什么是政治的解释是见仁见智,如汗牛充栋。最基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1)政治是国家的运作。(2)政治是权力的形成、分配和运行;(3)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4)政治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无论人们怎样解释政治,似乎都否认不了政治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形式之一,合理的社会政治生活既是人们生活的内在追求,又是实现其他生活追求的必要条件。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断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意思是说,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群体性、社会性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的社会关系通过人们的交往活动而表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一定的社会交往活动,就不会有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如何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活动,合理地分配好各种社会权力和各种利益,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使所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就成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根本要义。当然,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不像对物质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样容易达成一致。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是合理的?人和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人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并且也不断变化,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并不妨碍人们对其所理解的合理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孜孜追求。

  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指人们的精神生产和精神活动。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精神,这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依据。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过程中,也都贯穿着精神生活。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他就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包括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心理活动和审美活动等等。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主要表现为对高尚价值的追求,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等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政治生活一起构成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

  (二)文明的基本内容

  既然人们的生活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三个基本方面,而文明的发展又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为中心和根本目的的,那么,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的文明发展,也就主要表现为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三个基本方面的需要。而满足这三大生活需要,是通过不断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来实现的。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两个方面。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就是物质文明,以满足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为主要目的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文明,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就是精神文明。所以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三大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1.物质文明指的是通过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所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保持人与自然相协调、保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大力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条件(工具和技术设备等)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等。物质文明所包含的各种因素越是充分发展,这种物质文明的程度也就越高。

  2.政治文明指的是通过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况。

  作为人类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提高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性,使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种文明祥和的政治状态下各得其所,互爱互信,共存共荣,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诸实践。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价值取向。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期望和向往。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二是制度设计。解决人类政治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所谓制度安排。人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把人类的政治活动规范在制度的框架之内,从而实现了政治的稳定性。三是治理技术。有效地治理社会,同样需要技术手段。事实上,政治领域的很多问题,既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又有政治技术的问题。政治文明是现代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成员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期待。

  3.精神文明指的是指通过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

  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即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精神文明提供的是对于人类生活有积极意义的精神产品,它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强大力量。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社会的知识、智慧、经验和技能的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也包括与此有关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如学校、卫生保健设施、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宣传设施和机构、学术团体和出版物等等的数量和质量。体现在这些领域的精神文明,可以简称为精神文明的智力、技能方面。精神文明的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情操以及组织性和纪律性等等方面的状况。体现在这些方面的精神文明,可以称之为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方面。

  (三)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构成,各有各自的发展规律,而又彼此紧密联系、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三个文明建设的方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正像前面所论述的,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正是为了满足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人类才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才去创造各种文明成果,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作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在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三个文明建设互为目的的、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首先,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发展动力,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第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一定物质文明所提供的物质支持,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依托和物质载体,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力量和物质设施作为保证。否则,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有一颗高尚的灵魂或宏伟的构想,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建设社会的作用。第二,物质文明的实践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正是在物质文明实践中涌现的发明创造、新鲜经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材料和无限丰厚的生活底蕴,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第三,物质文明也是政治文明和精神生产者的物质支柱。离开了物质文明,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政治文化生活了。

  其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社会政治保障,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第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本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总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为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本阶级的需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等手段保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向着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第二,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环境。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历史上,凡是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时代,都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代;反之,凡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必定是经济衰退、文化扭曲发展的时代。第三,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互交叉,政治文明的进步也必然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政治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再次,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一,精神文明创建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观念蓝图,给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提供理性指导;精神文明开掘出现实性和理想性相结合的思想体系,为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注入精神动力;精神文明成果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和运用,就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的物质力量。第二,精神文明是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文明是在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并且适应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它又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因为物质生产和社会政治活动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没有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物质生产和社会政治活动便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深刻,物质生产和社会政治活动就越有成效。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精神文明的革新与创造为先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思想、道德、情操等精神因素的弘扬与提高,激励人们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造性,形成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奔腾不息的活力。第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即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建设来说的。教育是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因而是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科学技术则直接渗透到生产力中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于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开发,对于引起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以至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巨大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其他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良好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物质文明建设也会产生一种综合的推动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要素。第四,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导向和保证。精神产品中的思想、理论、路线、政策等,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起着定向、调节、维护、保证作用。


会员名称: 匿名用户 ·注册用户·忘记密码? 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门文章 ·从明清时代妓院到晚清八大胡·网路玄幻情色文学赏析·黑格尔哲学研究的现代意义·美国:色情文学登大雅之堂·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假如全国人民都在撒谎·国企改革深化问题研究·论档案的史料价值·秦晖:什么是我们的真问题·什么是情人的二奶裙?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男人,越来越不像动物了·只有诗歌才能疗救时代的粗俗·什么是情人的二奶裙?·钱钟书——逍遥的喜剧者·假如全国人民都在撒谎·水泊梁山中的“山头”派系 关于本站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2005 SOHO族

SOHO创业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SOHO创业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