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过头不如不激励
几天前,听一位银行的朋友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从今年8月份开始,他所在单位的储蓄存款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平均月增储蓄存款超过千万元。而此前,该单位的储蓄存款一直增长缓慢,有一个月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什么原因使该单位的储蓄存款工作出现这么大的转机呢?这位朋友说,是因为他们在7月末废除了年初制定的储蓄存款增长额与员工绩效工资挂钩的政策。
采取了激励政策反而不如不采取激励政策的效果好,这事听起来比较新鲜。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有奖有惩的激励政策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什么激励政策却在该银行的管理中却失效了呢?这值得好好思考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非常激烈,有的地方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凡是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甚至有的不正当手段也都成了“潜规则”。然而,管理必须讲求有效的激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当我们把业务竞争和管理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时,激励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个人收入)。而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供竞争的业务份额是固定的,加上许多复杂社会关系的影响,有时激励措施不仅达不到既定目的,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作为被管理者,如果他知道无论怎样都完不成指定的任务时,他就会产生“任打任罚随便”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想法,干脆躺地不干了,并且从内心里产生对管理者的抵触情绪。这样一来,激励机制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还不如不采取激励措施。
我们都知道,弓箭的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弦就会被拉断。同样,银行在业务管理时,如果激励不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起不到激励的效果。我们的银行员工经过这几年改革的洗礼,心理已经比较成熟,觉悟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还用老眼光看人,一味地用硬性规定的业务发展指标来卡他们的饭碗,不仅产生不了凝聚力,反而会坏了银行业务发展的大事。
银行业务管理需要因势利导,有时不激励的无为而治,效果反而比高压的激励政策更好。银行员工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硬性规定的业务指标)的情况下,可能更加能够放开手脚,同样,他们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也更容易被调动起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去拓展更多的业务份额。因此,在实施业务管理的激励政策之前,请银行的管理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网上收集]
采取了激励政策反而不如不采取激励政策的效果好,这事听起来比较新鲜。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有奖有惩的激励政策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什么激励政策却在该银行的管理中却失效了呢?这值得好好思考一下。
在现实生活中,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非常激烈,有的地方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凡是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甚至有的不正当手段也都成了“潜规则”。然而,管理必须讲求有效的激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当我们把业务竞争和管理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时,激励政策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个人收入)。而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供竞争的业务份额是固定的,加上许多复杂社会关系的影响,有时激励措施不仅达不到既定目的,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作为被管理者,如果他知道无论怎样都完不成指定的任务时,他就会产生“任打任罚随便”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想法,干脆躺地不干了,并且从内心里产生对管理者的抵触情绪。这样一来,激励机制就会产生负面效果,还不如不采取激励措施。
我们都知道,弓箭的弦不能绷得太紧,否则弦就会被拉断。同样,银行在业务管理时,如果激励不当,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起不到激励的效果。我们的银行员工经过这几年改革的洗礼,心理已经比较成熟,觉悟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如果还用老眼光看人,一味地用硬性规定的业务发展指标来卡他们的饭碗,不仅产生不了凝聚力,反而会坏了银行业务发展的大事。
银行业务管理需要因势利导,有时不激励的无为而治,效果反而比高压的激励政策更好。银行员工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硬性规定的业务指标)的情况下,可能更加能够放开手脚,同样,他们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也更容易被调动起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去拓展更多的业务份额。因此,在实施业务管理的激励政策之前,请银行的管理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