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发展阶段看员工价值
员工在企业里面有层次,企业在市场中也有生命周期,谈员工价值就不能不谈企业生命周期。如何使不同层面的员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出价值来,是企业的管理者值得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谈到企业精神时说:一般员工要有责任心,中层要有上进心,高层要有事业心,实际上讲的是三个层面员工价值的实现方式。
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针对三个层面员工的特点,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呢?让我们看看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三个层面员工各有什么特点吧。
740)this.width=740" align=middle border=undefined>
创业期,高层团队或由父子、兄弟,或由同学、朋友组成,靠的是共患难的精神,因此这个时候的高层团队是比较稳定的。高层员工的价值主要依靠创业精神维系,在股权分配、职位上没有太多的计较。这时的中层有两种人,一种是从外面挖来的经理人,另一种是与高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他们的流动率也不会很高,除非企业办不下去。而一般员工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障体系不健全,领导水平不高,工资待遇低,好不容易招进来的人又留不住,一般员工成了最容易流动的人群。这也是我们很少在企业里面见到创业初期就供职的老员工的缘故。对这个阶段的企业来说,更应重视一般员工中优秀人才的价值实现,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成长为熟练员工或中层员工,通过竞争和淘汰选拔优秀人才。对崭露头角的人不妨加以重用,而对一般员工流失率较高的现象不必太在意。
在企业成长阶段,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快速增加,人员迅速膨胀,企业的经营思想、理念和企业文化开始形成,高层之间关于企业发展战略、人事安排等许多事情开始出现分歧。由于有了一定的利润,创业者之间也会由于资金安排的问题产生矛盾,尤其是股权安排不很清晰的情况下,高层分道扬镳的现象更有可能发生。有时候,矛盾甚至激化到想象不到的程度。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执掌销售命脉的合伙人--营销副总--出于某种不满,打算拉一拨人另起炉灶。当然,看到业务骨干要被一窝端,其他合伙人肯定是坐不住的。不过,他们的解决方案倒是新奇。这些人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搬出了一堆莫虚有的罪名这位营销副总告了,还真的把他抓起来关了一个月。最后,这场闹剧以营销副总被迫归队而收场。
在成长阶段,公司中层的流动率是很大的。一方面企业大批招人,新进入的员工良莠不齐,用句俗话说叫"萝卜快了不洗泥",进来了不适合必然要被淘汰;另一方面,创业时的一些老员工已经"积累军功"成了中层,但是无论从知识、能力等方面都不能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只能遭到淘汰或者安排个无足轻重的位子。相对于中层来说,一般员工的流动率是不高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待遇水平有所提高,管理逐步规范,公司中高层的变动较少影响到基层的员工。企业在成长阶段,应更加重视中层员工的价值发展。理由有两点:一是中层在这个阶段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他们最能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二是优秀的中层在今后有培养成为高层的潜质,如果不加以重视,在企业工作几年走掉了,到最后落得个给他人作嫁衣裳。
在企业的成熟期,各层面人员的流动率都是比较低的。企业主要任务是不断获得市场竞争地位、维持正常的运转,在人员规模上相对稳定。由于企业内部的高层和中层人员流动比较少,中层员工和一般员工向上晋升的机会也随之较少。此时的员工价值,更多的是要靠制度来实现,比如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流程再造、重塑企业文化等等。但是,在这个阶段的企业,也最容易犯"大企业病",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重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的建立,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笔者接触的国有企业多是处于这个阶段。一位国有企业的领导慨叹:"虽然人很多,可是还有那多的事情没人干"!目前,国有企业因人设岗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对不合格的员工,国有企业不能像民营企业那样裁人或降低待遇解决,即使裁人,补偿的成本也很可观。作为咨询公司,新华信给这些企业的忠告是:对员工价值的发挥,更多的要关注"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干",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干"。
进入衰退期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规模虽然还可能在不断扩大,但是亏损也是巨大的,企业兼并、破产屡见于报端。高层更替频繁,为的是能够找到一个"救世主",进行企业的二次创业获得新生。同时,成本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经常性的减薪、裁员使得一般员工成为第一批"受害者",范围再大就有可能波及到中层。在这个时期员工价值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员工是否能否审时度势,随着产业创新或行业调整而及时获取新的技能,不被潮流所淘汰。因此员工技能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成为这个时期人力资源工作的主旋律。
员工在企业里面有层次,企业在市场中也有生命周期,谈员工价值就不能不谈企业生命周期。如何使不同层面的员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挥出价值来,是企业的管理者值得关心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