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 沪高校培养未来企业家
按照传统,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如今为何要“揽”下培养企业家之责?一些高校领导认为,科教兴市,大学生创业是一支非常活跃的重要力量。MBA、EMBA教育虽然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但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士。高校培育企业家的新目标,则是发挥各学历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创业潜力,推动各学科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
创业教育课程化,让大学生创业更有底气。上海理工大学近日提出,争取让十分之一的毕业生成为创业型人才。学校开出的“大学生创业学”课,讲授金融、会计、公关等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每学期都有七八十人选修。交大下学期也将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从大二到大四,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复旦大学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职业倾向进行评估,发现适合做创业者的学生,鼓励其创业。一些高校还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科研范畴,如上海理工大学启动《大学生创业长效机制研究》,专门研究大学生创业思想、素质、教师科研与大学生创业如何衔接等问题。
利用课外活动大舞台,点燃学生创业热情,引领他们理性创业。本市高校各类创业竞赛办得红红火火。如“产业化设计大赛”,学生为科研成果产业化设计方案;“商业个案大赛”引入企业参与,学生为企业新产品做商业计划,进行市场开拓。上海交大一年一度的“学子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众多学生参与,还专门建立了“创业组队沙龙”,让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寻找创业伙伴。几年下来,学生创业领域越来越宽,创业计划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创业团队组建越来越科学。今年,该校创业计划大赛刚刚落幕,一些获奖项目就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
不少高校还创造条件,为学子创业提供实战演练机会。最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松江大学园区学生一条街上设立学生创业基地,用玻璃墙面分隔出十几个单间,吸引在校生来此创业。学生在创业基地办公司,学校第一年实行零租金,第二年视运作情况收取低廉费用。该校还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模拟创业”,如将毕业生就业推荐、勤工助学市场拓展等服务项目挂牌,通过招标由学生团队“承包”某个项目,再由学校向学生“采购”服务,并注入资金,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市场、锻炼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