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小企业 推动农民工业化创业
编者按:
催生小企业,推动农民工业化创业意义重大,这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致富农民奔小康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催生小企业是激发当地群众创业激情,调动生产要素内因变化的生动过程;是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区域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条是小企业发展大大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要改变这种现状,催生小企业,推动农民工业化创业,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农民工业化创业进程就是农村产业化过程,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安排剩余劳力,促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省乡镇企业局提出的这一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指导性,应成为各级从事农村工作领导的共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中,谋篇布局,大力扶持,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8月23日,省乡企局邀请有关人士召开《催生小企业,推动农民工业化创业》研讨会,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发人深思,现予发表。
催生小企业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李焕政
农民常说一句话,“出去一个人,全家就脱贫”。如果一家有一人走出去打工,每年往家里寄点钱,家庭收入就会大大增加。据有关专家估算,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有700万人,占农村实有劳动力的一半左右;还有594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没有就业门路,仅靠人均一亩多地很难增收致富奔小康。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催生小企业、吸引农民就地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宽松的经济环境。农村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必将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抓好三条:一是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三是繁荣小城镇建设。抓好这三方面工作,从一定意义讲,就是促进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离土不离乡或者离土又离乡,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企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就业和增收,而且可以通过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到技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许多外出打工经商者返乡后,利用自己带回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从发展小企业起步,办厂创业,建设家园。“挣了票子,换了脑子,回家乡办起厂子,几年后带富了整个村子”。在这些创业者的示范带动下,就会有更多的农民不断转移出去。农民转移就业和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农村非农化进程,而且方方面面也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对于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小企业、让农民在“家门口”转移就业,还可以大大降低外出打工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缓解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实践表明,我们与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小企业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上,我省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正是小企业发展快的地方。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亮点。比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陕西小吃、秦腔戏、户县农民画、周至刺绣、富平陶艺、陕北剪纸、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杨凌乐器、岐山臊子面等特色文化,经过挖掘整理,已经做成了颇具影响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群体投资少、起步快,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努力开创催生小企业工作的新局面。
首先,要把加强宣传和落实政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创业光荣”的观念,强化创业氛围。认真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各项政策,帮助农民摒弃“小农意识”、“小富即安”思想,积极投身创业大潮。其次,要把加强管理和强化服务结合起来。尽快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明确主管部门和职能,努力做好创业辅导、金融支持、信息咨询和“创业之星”评比、表彰等各项服务。要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让农民朋友在催生小企业中大展身手。
全力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
省乡镇企业局局长 王锋
近两年,我们一再提倡并反复强调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的一项决策。理由有三:首先,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创业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其次,是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第三,从全局和战略角度看,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也是发展县域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激情。要通过宣传发展形势、创业政策,广泛营造创业氛围;要加强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知识,更新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本领;要大胆起用有责任感、荣誉感的农村能人;还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实施在外能人“凤还巢”工程,吸引他们回乡建设家园。
2、要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农民立足当地生物、矿产、农业等资源,创办小企业。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从发展小企业起步,选准项目,搞好策划,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3、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企业发展。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我省农产品数量多、品种多、原料供应丰富、深度加工潜力巨大的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民工业化创业的一项紧迫任务,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4、要围绕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带动,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利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突破促进配套企业及新企业产生。
5、要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已经形成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为农民工业化创业提供高起点的平台。要鼓励乡镇企业进行改制和重组,在充分利用原有资产的基础上,培育起新兴的市场主体,推动农村工业化发展。
6、要重视民间资本对农民创办小企业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规范、引导,有效保护民间资本,趋利避害,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拓宽农民创业的发展空间。
7、要鼓励优势企业和农村各类人才,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把吸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及资本输出,作为农民工业化创业和催生小企业的重要举措,走借势发展的路子,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着力创办一批小企业。
8、要根据县域人口众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关系,始终把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并坚持以工业化创业促进城镇化建设,运用城镇化的成果,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镇的和谐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9、要坚持按生态和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挥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0、各级乡镇企业管理部门要为农民工业化创业和催生小企业搞好服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农民创立企业阶段强化服务,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信息、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员培训、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服务。一些具有资源、人才优势,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方,要积极着手做好产业集群化的规划。要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力求使区域产业集群规划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小产品创造出大市场,“小概念”产生出大前景,小企业引发出大合作,小集群造就出大作为,让逐步形成的家家办工厂、人人做生意、个个会经营的繁荣景象长久不衰的保持下去,让星罗棋布的小企业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明确定位 提供环境 加快发展
陕西省乡镇企业协会会长 王双锡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今年初,《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指出这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为今后我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明了方向,应当成为我们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我省也就是要大力发展股份制、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截至2004年底统计,我省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7万户。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愈来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2004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19.09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1.5%;乡镇企业上缴税金37.94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9.1%;从业人员404.85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近30%;全年共支付劳动者报酬191.76亿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工资性收入692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在纳入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范围的县区中,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县域GDP比重超过30%的县区达到40个,部分县区达到50%-70%;提供资金以工哺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4年,乡镇企业用于支持全省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资金达1.28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福利方面的3680万元,农村教育部分3838万元,农村小城镇建设1886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405万元。
中小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和支撑县域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应更加明确定位,加快发展。但是由于我省中小企业起步晚,经济总量偏小,这是我们经济发展滞后和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对此有实事求是、清醒地认识,正确估计,看到差距,增强紧迫感,从战略上定好位,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快发展。
二、提供环境,促进发展
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职责就是为企业提供环境,搞好服务。政府应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为了加强这一工作,全国各省做法不尽相同,有的把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管理职能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有的归并,成立了统一的管理厅局,也有的单独管理,自主活动,归经济综合口。我省尽快理顺体制,规范职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
创造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应该在土地、金融、能源、信息、技术、市场、产业准入诸方面制定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聚集。同时,要保护其合法权益。
中小企业也要加快改革,创新机制,提高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现有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等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小企业
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张会民
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字塔”中占据着最基础的部分。发达国家的小企业在数量上占95%以上、产值占50%左右、就业人数占65%左右,我国的小企业在数量上占99%以上、产值占68%左右、就业人数占75%左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角程来看,发展小企业是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步伐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地区在发展大型骨干企业的同时,必须发展一大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工业化。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小企业是一个地区避免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仅仅依靠几个大型企业来支撑,无情的市场经济会给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风险。从扩大社会就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大量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我们关注民生,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率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来看,小企业的生长与消亡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动力量,因为受需求制约的经济环境影响,政府对未来的社会需求是难以精确预测的,仅仅靠制度安排把资本引向最有效率的产业是不现实的,而小企业能够通过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地把握市场形势变化,在竞争中获得较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大力发展小企业是我省加快工业化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的数量还是发展的质量,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制约我省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综合素质不高、融资渠道不畅、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等。加快陕西小企业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关键问题:一是理清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思路问题是加快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要加强对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尽快研究制定陕西小企业发展产业规划,确立符合全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要求的小企业发展战略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推动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解决好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建立启动民间资本、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有效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大力支持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成长性好的小企业。建立政府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小企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公司。三是解决好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要以园区建设为基础,通过吸引小企业向园区的聚集,形成分工协作、配套互补的产业集群,提升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四是解决好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积极开展小企业的信用评定工作,大力推进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电子服务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依托省内外各类科研机构,建立小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训、评定、使用、交流机制,完善小企业人才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服务协调机制,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引导小企业“靠大联大”,形成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加强资本、技术、人才的有效整合,帮助小企业减少投资风险,促使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发展
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张仁华
产业集群,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正是靠这种产业集群取得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极大成功。在广东,传统产业集群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例如,服装业是广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东是全国服装产量最大的省份,年产量达22亿件;全国服装销量最大的省份,销售额近1000亿元;全国服装出口量最大的省份,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近100亿元。在广东其他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有:澄海的玩具、东莞的电子、深圳的软件、恩平的“咪霸”、丰顺的喇叭、潮阳庵阜的食品、广州番禺的房地产等。正是靠这种集群的优势,在广东省的1550个市辖镇中经济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镇有120多个,最大的已达到100亿—150亿元。浙江省的情况同样说明了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对浙江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1998年浙江省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出口贸易仍比1997年增长了7.7%,高于全国增长率7.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的8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贸易的良好发展源于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长三角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珠三角的深圳,长三角的苏州,其经济总量均已超过陕西全省经济总量。2002年,深圳GDP为2211亿元,苏州GDP为2000多亿元,陕西为2036亿元。仅江苏吴江的纺织专业镇,其财政收入就达9.8亿元。深圳布吉镇财政收入就达24亿元。为什么这些地区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高度的分工协作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产业集群发展,使创业资本需求量和经营成本大为降低,降低了创业门槛,中小企业在此创业极为容易,大企业在此也容易配套。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一村(镇)一品”,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和专业化市场。这些专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品种齐全,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供货,相配套的货运公司也甚多,任何一个用户在这里都可以方便、低成本地采购所需产品。从而带动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发展产业和中小企业的问题上,陕西应该借鉴国内成功的经验,积极推动以学习和知识创造为核心的地方化能力的形成,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一切部门都可以发展,关键是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内生的。3、产业集群有利于中小企业出口、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4、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5、对于政府的定位和作用方面,中小企业量多面广,扶持单个的中小企业不是一个有效率的方法,扶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更为有效。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 连锋
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当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强化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国情、省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意识;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意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当是我们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该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自觉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党中央对环保工作提出的阶段性要求,也应当成为我们支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环境影响评价法》是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法律依据,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市场准入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传统经济为“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越快,资源消耗越大,污染物的排放越多;循环经济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将上一产业或产品的废物变为下一产业或产品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在一些区域性规划中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支持、限制和禁止方面的规定,中小企业在作出投资决定前,一定要进行科学调研、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和管理的产业、产品、切忌盲目跟风,更不能把东部地区即将淘汰、甚至已经淘汰的产品、设备引进发展。我省一些地区小造纸、土炼焦和小黄姜加工企业从盲目发展到政策性关闭的教训,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催小抓大 兴岐富民
中共岐山县委书记 孟军
近年来,我们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拓宽思路,创新机制,依托大中型企业,积极催生小企业,扩总量、提质量、强龙头,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数达到2.8万户,从业人员12.7万人,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92.1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乡镇企业的壮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GDP达到32.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58元,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之列。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6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来自乡镇企业。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积极催生小企业是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解决定位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定位,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小企业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地域广、行业全的特性。催生小企业,要在把握企业发展形势和吃透县情的基础上,找准优势,把发展小企业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和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和定位,用创新的思维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小企业要做到“五个符合”,即符合市场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区域布局,符合创业者能力,符合资源优势。要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在“五个符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鼓励农民走出土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选准项目,抓住不放,实现小企业“滚雪球”式的发展。
解决产权问题,增强发展活力。乡镇企业由于产权单一、家庭式管理而造成人才缺乏、效益低下,这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乡企改制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乡村集体企业为重点,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加速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型、集约型、外向型发展,一批中小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解决规划问题,打造特色经济。近年来,我们依托优势产业,发展了一批小企业,初步形成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6%。
解决标准问题,提升发展品位。标准是企业产品的生命线,品牌是企业扩大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招牌。近年来,我们依托技术优势,使岐星水泥、圣龙纸业等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济生制药、开凯制药厂等企业通过GMP达标认证,“信念”制衣、“华祥”食品等已成为知名品牌,一批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解决政策问题,推进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我们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的30条规定》、《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形成一套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催生小企业打造了宽松、透明、公开、公正的政策平台。
催生中小企业 深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省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 曹钢
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中,提出催生中小企业是立足现实、触及深层变革的重大战略举措。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陕西农村大多数地区乡镇企业尚且处于原始积累阶段,这种滞后状态同时成为整个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缓慢的重要根源。因而,有针对地采取“催生”战略,发动和鼓励农民进一步开展原始性创业,促使全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不仅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而且会对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现代化迈进,产生深层促进作用。
在经历20多年的改革之后,我国西部农村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之间所出现的收入差距,深层根源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增长还主要依托土地和劳力这两种古老的生产要素,并采取家庭小农生产方式进行;而在发达地区农村,一方面土地和劳动的增收潜力获得了较大挖掘,另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的普遍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经济增长主要地已转移到了以资本、技术、管理、产权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支撑上,并且在市场的刺激下不断有所创新。所以,要大幅度地提高陕西等西部农民收入,一个深层问题是要通过催生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经济主体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走出小农经济,尽快实现农村经济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经营。
有一种看法认为,陕西乡镇企业发展已经错过了机会,现在发达地区农村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而我们再讲“催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还有负作用。不错,过去陕西乡镇企业发展是丧失了一定机遇,但由此就说现在再不能强调催生创业是不对的。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创业没有先后,更不存在终结点。只要善于抓住市场动向,什么时候都会有机遇,都会有成功创业的条件。中小企业灵活性较大,兴衰变化很快,始终处于一种新陈代谢之中。特别是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上看,只有在中小企业创业上获得突破,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造小农生产,促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非农化发展,不断扩展新的产业领域,提供新的农民就业途径,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最终实现。这是每个农村发展迟早都要走的一条路,想躲都躲不了,也不能躲。离开这条路,就不能逃脱小农经济的恶性循环。可见我省“催生”农村中小企业势在必行,志在必得;今天不“催生”,明天还得补上;过去落后了,现在应争取补好这一课。
催生农村中小企业,应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催生”切入点的选择。催生中小企业一定应与当地经济条件紧密结合起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重点应发展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加工性企业,依托大型企业技术扩散或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以及与农户生产相结合或提供服务的各种“龙头”企业。二是“催生”与“提升”的关系。“催生”是就全省来讲的,而对于农村中小企业已有一定发展的地区,重点是应对已有企业作进一步的提升,尤其应重视技术更新、企业改制、资产重组、管理方式变革,促进产品换代、市场拓展、产业集群、效益提高。三是“催生”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在布局上应有所集中,同时与小城镇规划和建设配套,加快城镇化进程,促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四是“催生”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再不能重复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而应从一开始就重视避免发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厉行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