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不能跟着感觉走
先人一步 改良沔阳三蒸
欣欣成名很早。1989年前后,武汉的大多数新字号酒家还在创业阶段时,欣欣就已经红遍武汉三镇。
1989年下半年,为给中专毕业的儿子“找个事做”,郭孝章一家人开起了“欣欣酒家”。
小餐馆开在武大劝业场附近,当时那条路还是煤渣路,小餐馆不到30个平方米,只有6个台位。“店里只请了两个伙计,我爱人下厨端炒勺,儿子负责采购,兼招呼客人,我白天上班,下班回来也帮着炒菜”。
“然而餐馆开起来了,却顾客少得可怜。客人说,你们店里又没有什么特色菜,当然没法吸引人来”。于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弄出个“特色”来,“我是地道沔阳人,就做沔阳三蒸吧”,郭孝章的母亲提议。当时鄂菜在全国没什么名气,“沔阳三蒸”就是为数不多叫得响的鄂菜之一。于是一家人敲定:“就做沔阳三蒸!”
但蒸给客人吃后,郭孝章却发现,地道的沔阳三蒸并不符合武汉人的口味,“比方说,正宗沔阳三蒸要放很多醋,那么酸,武汉人哪里吃得惯?”
一家人又琢磨着改良味道,再让顾客品尝,反复试验了个把月,终于试验成功。新的“沔阳三蒸”味道蛮好,颜色也好看,尝过的没有不叫好的,一下子就火了。郭孝章说,没过多久,欣欣酒家的沔阳三蒸就红遍三镇,附近的餐馆都跟着打起“沔阳三蒸”招牌。
1991年,欣欣酒家搬到了街道口路口,改成了拥有30多个台位的中型酒店“欣欣酒楼”,仍以沔阳三蒸为特色。虽然店面扩大了,可仍供不应求,店门口排长队等台子。回忆起当时的盛况,郭孝章激动不已。
随意迁址 错失发展良机
也许是开店的初衷“给儿子找个事做”想法太简单,也许是成功来得太容易,虽然酒店名气越做越大,但郭孝章当时并没有静下心仔细思考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1993年,欣欣酒楼所租的门面要拆迁,再加上当时郭孝章原工作单位的一些人事问题,在几位黄石朋友盛情邀请下,老郭一家将店迁到黄石发展。
“1993年,现在武汉几家大酒店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当时如果不去黄石,就安心在武汉发展,欣欣现在说不定也像小蓝鲸、三五醇一样。”说起这件事,郭孝章有点懊恼。
黄石的市场终是没有武汉大,1996年下半年,郭孝章带着一家老小又重新回到武汉开店。回来开店的经历也不算顺利,直到2000年,在武大附近建了欣欣酒店。
改良土菜 仍欲东山再起
郭孝章说:“创业过程中我们走了弯路,虽然错失良机,但我们仍要尽我们所能,把酒店做大做好。”
郭孝章认为,不能再用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方式,不能仅靠勤扒苦做一点点做大,要迅速上规模。
2000年,郭孝章与朋友合资,在武大附近建了约3000平方米、近百张台位的欣欣酒店,经过5年的发展,酒店在附近已拥有一批固定客户群。
直到此时,许多老客户仍到欣欣寻找沔阳三蒸。酒店刚开业时,考虑到沔阳三蒸“档次不够”,管理层们曾将它从菜单上撤掉。但老顾客不答应:“在洪山区,欣欣的沔阳三蒸算老招牌了,如果没有这个菜,那你们跟其他酒店还有什么区别?”于是,老郭又把沔阳三蒸写进了菜谱。
郭孝章因此更坚定了创业初期的理念,走特色菜之路。他按照改良沔阳三蒸成功的经验,再次尝试改良土菜,并制定了一系列菜式,例如土灶甲鱼、土灶煨土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