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十大热门投资
资本总是向着利润可观的行业飞奔。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大量资本的涌入可以迅速弥补产能的不足,完善产业链条;而对另外一些行业来说,投资过热尤其是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就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国家从去年开始就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提出了投资过热的警示,但是,在2004年,这些行业的投资热潮仍未回复理性。今年一季度,钢铁、水泥、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速度分别增长了107.2%、101.4%和39.9%。现在,经过半年的调控努力,这些行业的投资幅度终于开始大幅回落。
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国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项目进行清理,并对清理善后工作加以布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清理结果表明,3大行业产能过度膨胀,在建规模偏大,已有和在建的能力大大超过预期市场需求,供求失衡问题严重。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偏低,产品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也十分突出。3大行业的低水平过度扩张,加剧了能源、电力、运输、矿石原料供应紧张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影响。
尽管国家已经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重污染的建设项目,取消了一批技术含量低、明显超出市场需求和不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项目。但是,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增长幅度依然较高,且造成盲目扩张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并未消除,仍有反弹的可能。
相比之下,一些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其投资行为就理性得多,比如家电行业。看来,市场的洗礼是行业成熟的催化剂。汽车行业就被市场猛“涮”了一把,但愿其他行业能够及时吸取这个教训。市场火爆时大家争先恐后地投资,结果,投产之日却成了亏损之时,热钱成了呆帐,实在是令人头疼的事情。
十大热门投资之一:房地产泡沫之争搅人心
2004年,对于房地产业来说,真是热闹非凡,泡沫之争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房地产商以及消费者统统卷了进来。有网友把最近各方对于房产泡沫的争论总结了一下,主要有10大观点:一是认为城市化支持房产经济走牛;二是认为房产交易没有代表性和流动性引发交易失真,出现泡沫;三是认为房价和房租不一致出现矛盾性上涨;四是认为土地稀缺决定房产牛市;五是认为外资在大城市制造房产泡沫;六是认为需求预期决定房价上涨有合理的一面;七是认为房价与居民收入比例失衡;八是国内投机资本自动择优是金融市场缺乏投资疏导的现状决定;九是国内房产经济主要由贷款支撑,其泡沫的本质就是金融泡沫,同时也酝酿巨大的金融风险;十是高价房产交易增加带动整体市场统计价格口径提升。
否认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住宅产业开始起步;在600-800美元时,住宅业就会进入高速发展期;到1300美元时,进入稳定的快速增长期;到8000美元左右,就进入住宅业平稳发展期。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时,住宅业就会开始衰退。而我国在2003年底人均GDP为1090美元。这说明中国在理论上应该处于一个住宅业高速发展期。
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据统计为23.67平方米,如果到2020年,每人增加建筑面积10平方米,那么到2020年共需要新增建筑面积138亿平方米。就是说,从2004到2020年这16年平均每年需要建筑住房8.6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还非常大。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人们以旧房换新房的增多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住房需求。
认为房地产业存在泡沫的人士则持这样的观点:承认房地产业市场需求巨大,并不能否认房地产业目前存在的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房地产的产品本身,就是说中、高、低档的产品跟有购买力的需求即现实购买力之间是有差距的。从相对成熟的市场看,房地产按揭的贷款数量,占工资收入水平是有一个限制的。我国从工资收入水平讲,跟能够贷到的按揭贷款之间是有距离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对中高档住房的需求会不断增多。另外,财富的流动和集中会使部分大城市的住房需求突出地增多。这些发展趋势跟投资供给的趋势是否吻合,有待观察。如果现在把较多的资金投资到中高档住房开发中去,使未来中高档住房供给超过购买力的支付水平,就会造成供求结构失衡。如果需求与供给不平衡,房地产业就会出现泡沫。
点评
数据显示,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高出美国的115%;上海的这个比例甚至已经达到155%。研究表明,住房消费信贷是造成大城市家庭负债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
有网友算了这样一笔帐:在上海浦东花木路一带的二手房,卖到10000元/平方米。假如在这里拥有一套小一点的两房一厅,得要100万——假如是个农民,一个人一年最多也就挣1000元,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假如是个工人,一个月拿800元,一分钱不花,得连续工作100年;假如是个公务员,月薪2500元,得熬上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