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杂谈 - 美国财长斯诺不如记者斯诺

美国财长斯诺不如记者斯诺


     “到中国西部去”———这是美国财长斯诺中国之行与其他美国高官中国行最大的区别,这与中国人更加熟悉的另外一位斯诺先生的选择相同:在1977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部游历采访十余年,终于撰就《西行漫记》。从财长斯诺与记者斯诺的工作目的来看似乎都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帮助中国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不幸的是,与1977年前的前辈相比,财长斯诺虽然看出了问题,却开错了药方。
    
    
     财长斯诺在中国停留时间长达8天,依次走访了上海、四川、河北、北京四省市。与事先人们的估计大相径庭的是,在漫长的行程中,斯诺并没有围绕中国汇率问题进一步施压,而是大谈金融开放对于扩张中国内需的积极意义。按照斯诺先生的逻辑,中国的核心经济问题在于内需不足,而内需之所以不足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匮乏,因此潜在的消费欲望无法获得满足的机会,所以中国经济只有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显然,缺乏消费支持的投资拉动最终会遭遇瓶颈,而出口拉动则造成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对于前者,斯诺先生或许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一旦涉及中美贸易均衡的话题,斯诺先生的本意就昭然若揭了:之所以抛弃了汇率话题而围绕中国消费金融大做文章,就是因为二者是殊途同归的,无论是逼迫人民币升值还是扩大中国内需消费,都是为了“平衡中美贸易”这同一个目标。在中方对汇率问题的态度非常坚决而明确的状况下,显然身为“鸽派”的斯诺并不想碰一鼻子灰,因此迂回战术成为了他的首选。一旦他的建议为中方采纳,一方面中国的袜子、皮包等小商品将减少对美出口,而另一方面美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也将大举进入中国。在这一增一减的变化中,美中的利益变化显而易见。
    
     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多数居民选择压抑消费并不是因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的缺失,而是在对收入与支出的比较后做出的一个理性选择。在市场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利益增长与损失开始共同存在,而享受增长的是少数先富起来的阶层,损失与风险则伴随着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阶层,对于他们而言,预期的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而随着教育、医疗、住房各项改革的推进,中低收入阶层的预期开支却大幅攀升。这样,对货币发挥预防作用的需求就越来越大,持币待购、压抑消费就成为一个理性的必然选择。
    
     依靠金融创新固然可以刺激消费,“货币幻觉”就是一个例子。但问题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实际上内需不足的问题在于制度性的因素制约。在中国,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还需要做很多系统的政策性工作,而绝非是通过金融技术就能够轻易破解的。恰恰相反,忽视深层次问题,简单借助金融手段推行刺激消费的政策,只会重蹈韩国信用卡危机的覆辙,“幻觉”破灭之后将是更大的痛苦。
    
     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之所以数十年流行不衰,是因为他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中国的问题,而这一点可能正是财长斯诺先生需要学习的所在。(来源:21n)
    



创业杂谈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杂谈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