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30岁时的财富观
世界超级富豪30岁时的财富观都是什么那?
比尔·盖茨/1985年“只要是活的,都是我的猎物。”
这个当今的世界首富30岁时正面临事业的最大机会。1985年,还只是一家小程序开发公司的微软与当时的pc老大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o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己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不取分文;而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鉴于当时pc市场兼容机份额极低,ibm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与此同时,微软还推出了自己标志性的产品windows1.0,与ibm的pc一起出售。事实证明,比尔·盖茨抓住了最好的机会—到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4年间微软仅仅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就赢利20亿美元;而windows的旗帜从ibm开始,飘进越来越多pc的界面,最终成就了庞大的微软帝国。
霍英东/1953年“卖楼花”
1953年的香港进入一个人口剧增时期,住房严重不足,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30岁的霍英东审时度势,在这一年成立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他观察到当时的地产商都是整幢房屋出售的,从买地、规划、建楼以至收租,资金周转期很长;若周转不过来,地产商就只好自己“跳楼”。于是他提出了“预售楼花”,并提倡分期付款。这分层预售“楼花”和分期付款的经营方式在当时确是个大突破,一时地产商纷纷效尤,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经营特色。那一年,全港都疯狂了似的,许多人卷进房地产业的旋风里。从1955年到1965年,香港地产业蓬勃发展,霍英东也因此成为香港地产界大佬。
李嘉诚/1958年“简单的生活更令人愉快。”
1958年,30岁的李嘉诚在香港的资产已经突破了千万元,已经贵为千万富翁的李嘉诚依旧每天工作16小时,晚上还坚持自学,住的是老房子、穿的是旧式西装、戴的是廉价电子手表,没有任何恶习。同年,他留意到自己厂房的租金年年上涨,而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房地产大有投资的空间,也因此开始了从“塑料花大王”向“房地产巨子”转变。他在香港北角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成为了后来收购“和记黄埔”的“长江地产有限公司”之始。几十年的勤俭与精明投资,终于成就了他的“超人”传奇。
松下幸之助/1927年“首先是创造优秀员工,然后是制造电器。”
1927年,30岁的松下注册了成熟的电器商标“national”——这便是日后的panasonic,在此之前,他是一个从做电灯插座起家的小公司创办人;提出了成熟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被西方世界级的大企业沿用至今;同样在这一年,他首次运用免费赠送的推销术让汽车车灯这样的小产品做到了27万个的销售业绩,全日本第一。而到1928年,31岁的松下已经是日本第一富豪了。
世界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