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愤怒与孤独
攻击行为有原因
25岁的小亮大专毕业后在某公司工作快一年了。他曾经是家乡的佼佼者,他的家人、乡亲都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大学,而且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他自己也毫不怀疑这一点。但现在他每月的薪水仅几百元,可每天的事情却比别人多,并且得不到重用。当他感到委屈、压抑和愤怒时,就会邀几个同乡一块儿吃饭、喝酒,算是为自己减压,一次因酒后摔伤而休息了一周。年终,公司其他职员都有红包,而自己却分文没有。他越想越气,便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找人将经理好好地“修理”一番。但他又怕闹出事来对不起父母,可不出这口恶气心里的愤怒又无法平息。在矛盾中他极其痛苦。
点评小亮具有较强的自信与自尊,这种个性的人常常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事业上的赢家。他们在童年可能受到抚育者(母亲)过多的关注与赞美,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也总期待别人的注意与赞美。但过分看重自我的能力就难免对自己的潜力有夸张的期待,当这种期待得不到满足或不被肯定时,常常会产生敌意,甚至有伤害和毁灭别人的企图与行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任何形式的攻击行为都是攻击能量积蓄过量而又缺少适当途径释放的后果。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就像一个固定体积的容器,如攻击能量积蓄过量,超出可控制的水平而又没有找到适当的途径发泄,就会爆发出来。这种能量指向机体内部就表现为自残、自杀,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最早源于童年早期的模仿行为,如父母对子女的攻击行为、态度,成为儿童成年后的反应方式,并容易形成一种不当的适应行为。
然而,人人都有遭遇挫折的机会,关键是应对挫折的方式。要使我们的身心不受到伤害,就要自觉抵御那些不良情绪的纠缠,避免过多地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精力,同时接受挫折,并从中获得锻炼。应建立多种升华渠道疏泄这种能量,如通过踢足球或参加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等一些替代行为,减少或缓冲攻击性行为的负性情绪。不要总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价值观,克服自我价值过度膨胀。尊重事实,不苛求别人,避免产生敌意和心理冲突,努力使自己的天赋得以表现。
过于敏感不可取
中专毕业的小莲21岁。她曾做过几份工作,不是因为钱太少、活儿太累,就是因为无法适应人际关系而辞职。今年春季,她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工资待遇也比原来要好一些。可是,工作半年之后她还是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她说她原来的不满是对外界(如工作环境和待遇),可现在是对自己。她觉得自己的业务总被别人抢,为此还与同事发生了几次争吵。由于工作显得被动,她常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老板年终不给自己发红包,并常常因为这种心绪影响工作。她焦虑地问:为何自己总有挫折感?有何捷径能让自己各方面都超过旁人,让老板欣赏自己?
点评不良情绪会影响正常思维,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极端的情绪状态下甚至会使人出现幻觉、错觉或智力功能障碍等。文中的小莲就是由于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导致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得狭窄,自我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其实,小莲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敏感女孩,有强烈的与人沟通的愿望。但是她太专注于自己,不断质疑自己,过度的敏感常常会使自己觉得不如他人,不能适应环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并由此而感到羞愧、自责,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如果长期沉溺于负性情绪之中,并将自己与自己的感觉划等号,势必限制自我能力的发挥。
所以,小莲应面对现实,加强自尊与自信的训练,更多展示真实的自己,拓展自身潜能。
挫折的积极因素
人们在遭遇挫折时,通常会关注不良情绪状态的消极影响,忽略挫折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实际上,挫折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挫折可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那些长期生活在被保护状态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环境适应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更容易受到伤害。
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克(a.beck)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即通过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评价才产生情绪反应。在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而情绪障碍是继发的。他认为,对事件的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的过程。所以,在我们遭遇挫折时必须客观地评价事件,对造成的挫折感进行再评价,以帮助我们改善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恢复情绪的平衡状态。
应对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和主观上的精神挫折。对人生的低谷状态要进行客观评价,善于从中总结经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将挫折化作一种动力,将情绪化的冲动行为变成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勇敢地迎接挫折,使挫折成为锻炼意志与能力的极好机会。挫折是苦难,也是人类的朋友。接受挫折,战胜挫折,从中感受迎接挑战的快乐体验,我们便能超越自我,满怀信心地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迈进。
25岁的小亮大专毕业后在某公司工作快一年了。他曾经是家乡的佼佼者,他的家人、乡亲都认为他一定能考上大学,而且将来一定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他自己也毫不怀疑这一点。但现在他每月的薪水仅几百元,可每天的事情却比别人多,并且得不到重用。当他感到委屈、压抑和愤怒时,就会邀几个同乡一块儿吃饭、喝酒,算是为自己减压,一次因酒后摔伤而休息了一周。年终,公司其他职员都有红包,而自己却分文没有。他越想越气,便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找人将经理好好地“修理”一番。但他又怕闹出事来对不起父母,可不出这口恶气心里的愤怒又无法平息。在矛盾中他极其痛苦。
点评小亮具有较强的自信与自尊,这种个性的人常常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他们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事业上的赢家。他们在童年可能受到抚育者(母亲)过多的关注与赞美,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也总期待别人的注意与赞美。但过分看重自我的能力就难免对自己的潜力有夸张的期待,当这种期待得不到满足或不被肯定时,常常会产生敌意,甚至有伤害和毁灭别人的企图与行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任何形式的攻击行为都是攻击能量积蓄过量而又缺少适当途径释放的后果。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就像一个固定体积的容器,如攻击能量积蓄过量,超出可控制的水平而又没有找到适当的途径发泄,就会爆发出来。这种能量指向机体内部就表现为自残、自杀,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最早源于童年早期的模仿行为,如父母对子女的攻击行为、态度,成为儿童成年后的反应方式,并容易形成一种不当的适应行为。
然而,人人都有遭遇挫折的机会,关键是应对挫折的方式。要使我们的身心不受到伤害,就要自觉抵御那些不良情绪的纠缠,避免过多地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精力,同时接受挫折,并从中获得锻炼。应建立多种升华渠道疏泄这种能量,如通过踢足球或参加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等一些替代行为,减少或缓冲攻击性行为的负性情绪。不要总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价值观,克服自我价值过度膨胀。尊重事实,不苛求别人,避免产生敌意和心理冲突,努力使自己的天赋得以表现。
过于敏感不可取
中专毕业的小莲21岁。她曾做过几份工作,不是因为钱太少、活儿太累,就是因为无法适应人际关系而辞职。今年春季,她几经周折找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工资待遇也比原来要好一些。可是,工作半年之后她还是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她说她原来的不满是对外界(如工作环境和待遇),可现在是对自己。她觉得自己的业务总被别人抢,为此还与同事发生了几次争吵。由于工作显得被动,她常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老板年终不给自己发红包,并常常因为这种心绪影响工作。她焦虑地问:为何自己总有挫折感?有何捷径能让自己各方面都超过旁人,让老板欣赏自己?
点评不良情绪会影响正常思维,使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极端的情绪状态下甚至会使人出现幻觉、错觉或智力功能障碍等。文中的小莲就是由于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导致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得狭窄,自我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其实,小莲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敏感女孩,有强烈的与人沟通的愿望。但是她太专注于自己,不断质疑自己,过度的敏感常常会使自己觉得不如他人,不能适应环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并由此而感到羞愧、自责,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如果长期沉溺于负性情绪之中,并将自己与自己的感觉划等号,势必限制自我能力的发挥。
所以,小莲应面对现实,加强自尊与自信的训练,更多展示真实的自己,拓展自身潜能。
挫折的积极因素
人们在遭遇挫折时,通常会关注不良情绪状态的消极影响,忽略挫折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的积极促进作用。实际上,挫折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适度的挫折可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那些长期生活在被保护状态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产生环境适应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更容易受到伤害。
美国的心理学家贝克(a.beck)认为,情绪与行为的发生一定要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而不是通过环境刺激直接产生,即通过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评价才产生情绪反应。在情绪障碍中,认知歪曲是原发的,而情绪障碍是继发的。他认为,对事件的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的过程。所以,在我们遭遇挫折时必须客观地评价事件,对造成的挫折感进行再评价,以帮助我们改善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恢复情绪的平衡状态。
应对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和主观上的精神挫折。对人生的低谷状态要进行客观评价,善于从中总结经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将挫折化作一种动力,将情绪化的冲动行为变成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自我责任意识,勇敢地迎接挫折,使挫折成为锻炼意志与能力的极好机会。挫折是苦难,也是人类的朋友。接受挫折,战胜挫折,从中感受迎接挑战的快乐体验,我们便能超越自我,满怀信心地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