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做“死角”生意 一季赚十几万
与她交谈的人很容易被她感染,创业的艰辛、生活的困难,在她的口中,都变成了苦中有乐的事情。“做生意当然是有乐趣的,要是总辛苦,谁还会愿意做呢”。
现在,肖秀莲在汉正街一带做市场已经小有名气,她的“市场梦”注定与汉正街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季羽绒服赚了十几万
肖秀莲家里兄弟姐妹多,17岁那年,她就出去闯荡,曾经在上海、北京一些大型外贸公司做过。虽然她只做些财会之类的工作,但是平时出去见识的机会非常多,也学到一些做生意的道道。
2000年,在外面“漂”了26年的肖秀莲回到家乡。“离开汉正街的时候,这里还是黄金宝地,有不少老板在这里起家赚钱。可是出去了这么多年,很多的好机会都错过了。这次我希望还是能够抓住机遇,赚钱的同时,也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微薄之力”。
当时,集稼嘴的万商白马市场才刚刚起步,肖秀莲想去试试看。她不懂服装,于是找了个懂服装的人合伙。
第一次跟合伙人到广州进货,两人住进靠近火车站的小旅馆里。肖秀莲被眼前的景象给“吓”住了:一间房子里面,大约有二十几张床铺,来自各地的打货人都住在一起。以前在单位出差,肖秀莲起码要住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哪里见过这阵势。
合伙人看出肖秀莲的犹豫,连忙表示要重新安排一个单间,却被肖秀莲给拒绝了,“我是来做生意的,又不是来享受的,大家能住为什么我不能住!”
晚上,住在一起的同行们侃起了大山,哪里的生意不好做了,什么产品现在好卖,肖秀莲觉得长了不少见识,庆幸没去住单间。
那年的秋季,广州的羽绒服厂家生意不好做,很多老板生产出来的羽绒服压在家里卖不出去。正好之前几年武汉都没怎么下过雪,冬天天气不是很冷,很多武汉打货者根本没想到要提前进羽绒服回去。
那一年,光羽绒服一项,她就赚了十几万。
看好“死角”盘起床品市场
生意慢慢上了轨道,而肖秀莲的门面只有一间,二十来平米,已经不够用了。后来,她想办法租到了周围的4间门面。没想到,马上就有汉正街的老板来找她租门面,价格比她自己的租金要高一大截。
“做门面生意竟然比卖服装还赚钱。”这让肖秀莲动了心。她干脆把生意转给了合伙人,自己开始寻找“门面生意之道”。
2003年5月,肖秀莲看上了晴川桥附近的一个“死角”---就是现在的晴川桥床品交易市场。说它是“死角”,一点也不为过,这个地方过去是一个服装生产小作坊的集中地,周边环境非常差,当时晴川桥也修起来了,周边的交通不方便,几乎没有人看好这里。而肖秀莲并不这么认为,“汉正街正面临整治,新市场的需求非常强烈”。
办市场说得轻松,做起来很累人。原来的小作坊比较杂,市场整治起来难度也大,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晴川桥市场才初具规模。
这时,大兴路床品市场正面临拆迁,汉正街的一些布匹老市场也渐渐跟不上形势。肖秀莲敏锐地感觉到,这类专业市场应该有前途,于是将新市场定位于床品。
做市场要肯守,晴川桥床品市场经营了一年多,投入的资金尚未形成回报,有的合伙人打起了退堂鼓。肖秀莲却始终意志坚定,她认为一旦市场形成规模,人气跟上来的话,付出肯定会有回报。
市场内商铺有好有坏,为了带活人气,肖秀莲有意将一些经营大户的门点分散开来。她说,武汉有句老话“鸭子跟着鹅崴(wai,意为蹒跚行走)”,也就是小户们喜欢跟着大户一起扎堆。
慢慢地,市场的经营开始稳定起来,肖秀莲对办市场也有了信心。
果断接手“过渡”市场
2004年,肖秀莲又瞄上了另外两个市场,塑料市场与布匹市场。其中,汉中路的塑料市场搬迁蕴涵很大的商机。原来的塑料市场位于汉口电厂内,可是这个地方要拆迁,再重建一个新市场,为了不使原来的商户分流,主管部门曾经组织召开几次协调会,希望在附近建设一个临时市场。
很多老板认为这个市场经营时间短,仅仅起个过渡的作用,前期的投入也不少,风险比较大。肖秀莲的想法依然与众不同,“这个市场还是有‘看点’的”,于是她果断接手。
没想到,市场要拆迁的消息一出来,附近的门面价格就开始涨起来了,甚至成倍于肖秀莲事先的估计,她当初向客户承诺的价格已很难兑现。
肖秀莲权衡再三,决定向商户坦承事情的过程,她将出租户提价的事情讲出来,很多商户也了解这个事情,都纷纷表示接受。然后她按照地段的不同进行租金划分等级,并且尽力满足商户们的要求,这样一来,消除了大家的疑虑,很多商户都留下来了。
事实再次证明了肖秀莲的眼光。眼下,塑料市场已吸纳了60多家商户,“很快就要进入回报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