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于未然,教你三招
2001年4月19日才成立的中宜环能环保有限公司,其城市垃圾处理厂项目“四处播种”,据说迄今已与21个省的90多个城市达成初步意向,这意味着它每个月要与6个城市签下合作意向。与其市场扩张速度相比较,中宜环能的技术开发实力似乎也毫不逊色。该公司网站表明,在2001年5~6月间,公司有10项环保技术研发成功,并都填补了“国内空白”。然而,时至今日,包括董事长吴桐学历在内的中宜环能所宣称的许多东西,都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如果《南方周末》的这篇《中宜环能谎言》属实的话,那么,中宜环能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因为从它所吹嘘的“合同意向”到拥有的“专利”技术,实在是水分太多。据分析,中宜环能如此“苦心孤诣”,很可能是在骗取银行贷款。
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骗子就不绝于世。现在,骗子们早已不满足于散兵游勇式的单个诈骗,大有走向集团化的趋势。一时间,披着合法外衣的骗子公司大量涌现,并“不失时机”地将诈骗的阵地开始向高科技领域转移。近年来,科技诈骗的发案率居高不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实,要说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不外乎“吹”和“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宜环能将自己包装成一个赢利的高科技企业,着实是个神话。应当承认,截至目前,中宜环能还仅仅停留在行骗的进程中,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大。
尽管如此,通过中宜环能谎言的事实,尤其为我们的政府部门敲响了警钟。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尽早识破骗局,防“骗”于未然呢?笔者认为:
其一,全社会都应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让骗子及早现出原形。河北安新县的垃圾处理项目,对于该县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受骗“标本工程”。如果该县的主管领导了解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宜环能要想轻易拿到合作意向书显然不会如此容易。如果一个地方的主管领导对自己负责的行业是个门外汉,再不虚心学习,就会过分相信骗子自编的光环,上当受骗则是早晚的事。当中宜环能的污水处理技术还处于三维立体动画阶段时,安新县的主管领导便稀里糊涂地与其签合作意向书,只是不知由此所蒙受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
其二,最大限度地增大骗子行骗的成本。以中宜环能为例,竟然将专利申请书冒充作专利证书,高高悬挂在办公室内,大打技术牌。如此种种,可以说中宜环能的做法,已经触犯了《专利法》,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董事长吴桐被包装成一个拥有两个国外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事实证明,所谓的博士学位,纯属子虚乌有。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地的工商税务部门居然不验证一下中宜环能所宣称的技术可信度,便轻易为其注册。如果一家高科技企业如此容易注册的话,岂不等于为无孔不入的骗子们降低了行骗的成本吗?
其三,谨防骗子借媒体之口,将自己编造的光环廉价赠送给受众。试想一下,中宜环能在成立的短短一年里,被媒体包装成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企业。新闻媒体在这里无形中充当了不光彩的“托儿”角色。这样的例子,又何止是一个中宜环能呢?
只要有社会存在,骗子就不会绝迹。问题在于,我们的社会必须时刻警惕各种各样的骗子出现。只有做到防“骗”于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骗子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