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常识 - 青年科技创业人才是生力军还是主力军

青年科技创业人才是生力军还是主力军

  当代的科技创新、创业者,大都起始于20岁左右。他们不但早熟、早慧,而且是早创业、早成功。社会各行各业的 “主力军”越来越是青年人,在科技创新、创造、创业方面尤其如此。

  仿佛一夜之间,大学校园涌起阵阵在读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的创业潮。仅举近日报纸报道的两个成功范例为证:清华大学材料系三年级学生邱虹云因发明设计思路更加科学、性能更加优越,且价格仅相当于国家同类产品1/3的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而招来了上海第一百货大楼5000元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中国科技大学6名学生,其中博士生2人、硕士生1人、本科生3人,因参与研制的中文语音合成技术,可与IBM国际领先的语音识别技术相媲美或互补,由此诞生了我国首台“能听会说”汉语的电脑,而获准得到总计668.85万元的技术股权奖励。一花引来万花开。这股创业潮方兴未艾,势头越来越强劲。

  对此,许多媒体在报道分析中,把基调和焦点定在了“生力军”上。认为以在校大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为典型代表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潮只是整个科技生产力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而已。所谓“生力军”,即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一股力量的意思。我以为这种认识(媒体的观点通常反映了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远未到位,既比较表面肤浅,又相当陈旧落伍。“生力军”常常与“主力军”这个概念相联系、相对应而使用。那么,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底是一支“生力军 ”呢,还是一支“主力军”?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概念之争,其实质有关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大问题,我们不能不加以辨析。

  科技的发展以科技创造、创新为动力和源泉。科技创造、创新又常常与青年紧密相联。已故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洲从 1500年—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学成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 25—45岁,其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比如牛顿21岁发现二项定理,23岁发明微积分,25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即建立狭义相对论。那么,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日益网络化,人类在意识和信息的积累、贮存、交流和使用的技术手段上的根本性进步和突破,科技创新、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实际上又大大前移了。“大器早成”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必然现象。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最近统计,1986年基金项目主持人45岁以下者仅占12.2%,而去年则跃升为59.1%。正如朱槠基总理前不久在纪念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说的:“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成名的科学家大都在三十岁左右。”

  当代的科技创新、创业者,大都起始于20岁左右。他们不但早熟、早慧,而且是早创业、早成功。如雅虎创办人之一杨致远30岁个人财富就达到30.5亿美元。不但知识产业是如此,今后其他产业也会是如此;不但产业是如此,今后社会各界各业也都会是如此。将来的趋势是:青年人不毕业出校门,往往就是边学习,就边创业、边成功,正如年纪大的人将来是边工作,再边学习“充电”,才能不断适应工作一样。社会各行各业的“主力军”越来越是青年人,在科技创新、创造、创业方面尤其如此,更是这样。

  看到这个大趋势,我们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整个评价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和机制,都须“大动干戈”。小改小革行不通。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讲得好,在亚洲,人们通常认为年轻人是不成熟的一群。“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21世纪我们面临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它们要靠年轻人的智慧来解决”。我们要像上海市那样,把人才看作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和人才建设作为新世纪发展的根本性举措,把加大培养和集聚海内外敢于创业的优秀年轻人才的力度作为人才建设的重点,作为人才建设的新观点、新思维。  
创业常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常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