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开饭店的故事
——记陆玉龙的创业之路
7年前的他,失落、沮丧,几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7年后的他,乐观、自信,笑对生活中的一切。
他,就是大胖涮锅的经理,一名曾经的下岗工人。
1996年,陆玉龙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金昌畜产品加工厂工作,半年后,因厂子效益不好,大部分工人下岗,陆玉龙便是其中的一个。满腔的抱负还未施展就失业了,陆玉龙仿佛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再没有了昔日的欢笑。那段时间,每当家人上班后,他就将自己关在家中苦苦思索,难道自己只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成?难道自己就这样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下去吗?下岗虽然痛苦,但实实在在的日子还是要过的,丢了工作,不能丢了志气和追求,应该从痛苦中跳出来,重新开始。
走出家门,陆玉龙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他先是在金昌制药厂做临时工,然而没过多久,因为效益不好,又一次下岗了。他一次次地找工作,又不断地被工作所“抛弃”。当他最后一次被工作“抛弃”时,他决定“抛弃”工作,做自己的老板。但苦于缺乏资金,他只得从最小的买卖做起,每天推着小车卖冥纸、销春联、售杂货,勉强维持着拮据的生活。那一年,他刚刚22岁。
一天,陆玉龙偶然得知一家餐馆由于经营不善,欲转包。他在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后,觉得干餐饮行业只要保证饭菜质量,并且价格公道,就可以留住顾客,赚到钱。在权衡利弊后,他求亲戚、找朋友,东拼西凑,终于筹到了转让所需的资金,将餐馆盘下。开业前,他自己拉沙子、和水泥、搭炉子、架管子,操持着开店。开业后,起早贪黑,不辞劳苦,靠诚信来经营。由于对餐饮行业一无所知,他就找机会、抽时间到别人的店里偷偷“取经”,看人家咋炒菜,咋管理,回来就自己摸索。一来二去,做出的饭菜可口了,回头客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略有盈余。
从此,陆玉龙信心倍增。他想,下岗并不可怕,再就业的路就在自己脚下,只要永不言输,不轻易放弃,每个人都可以干出一片新天地。
1998年,陆玉龙又多方筹措资金,并将原来的小餐馆卖掉,重新开了一家中档规模的餐厅——金龙酒家。家境贫寒的他,饱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造就了他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在经营金龙酒家时,他采取了增量压价的做法,使自己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生意越做越红火。下岗人不忘下岗人,陆玉龙对下岗职工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在招聘服务员时,他优先录用下岗女工。
然而,世事难料。过了两年,在市场竞争的经济大潮中,由于金龙酒家的规模小,装潢过时,顾客们逐步转向了规模大、环境优雅的餐厅。饱尝成功与失败的陆玉龙没有因此而气馁,他又一次开始了对金昌餐饮市场的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涮锅行业在金昌刚刚起步,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对来说,它的消费水平比中餐要低廉,因此消费者更易接受。他也注意到,餐饮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品牌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决定在火锅行业里寻找一个知名品牌。
2001年9月,陆玉龙打起行囊,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跑遍了内蒙、西安、重庆、成都等10多个大中城市。最终他考察到“小肥羊”、“草原兴发”、“大胖”、“名流”等品牌知名度较高。而大胖“爱满天下、奉献人间、绿色健康”的经营理念深深地吸引了他。
2001年11月,“大胖涮锅”金昌连锁店正式开业了。虽然大胖涮锅的消费水平定位为工薪阶层,但是,陆玉龙要求前厅的服务必须按星级标准去做。从一菜一汤到一言一行,从点点滴滴到角角落落,每一个服务环节、每一步服务程序都要让顾客满意,始终坚持把“服务无小事”的要求落实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开业几个月后,陆玉龙从客人反馈的意见中发现,店里的服务水平有点跟不上,当即请总部的王运生老师来店培训,使前厅员工在礼貌用语、规范服务、业务技能、团队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整体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胖”逐渐成为金昌餐饮行业中的一颗新星。
三年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大胖”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在新华路开办了“金龙”分店,2003年在昌华里开办了“政府巷”分店,三年创产值700万元,累计上缴国家税金70余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7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工资达500元。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先后被市消费者协会、市物价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诚信单位”和“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