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百姓关注十大焦点
编者按:“两会”召开在即,百姓关注什么?2月14日,人民日报报国内政治部和人民网推出了以“2006‘两会’调查:老百姓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调查列举了政治、经济、社会、教科文四大类共51个问题。随后的短短10天里,几万名网友踊跃投票,选出了10个最为关注的问题。
2002年起,人民日报每年在“两会”前就群众关注的话题展开网上调查。回首5年调查,有些问题始终榜上有名,比如依法行政、缩小贫富差距;有些如新农村建设等则成为新的热点。今天,记者和专家在此一一诠释。
反腐倡廉,严惩腐败
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杜绝教育乱收费和地域歧视,警惕教育腐败
稳定物价,降低房价,解决住房难题
重视信访,解民疾苦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1、反腐力度加大了!
背景:2005年在反腐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
“反腐倡廉,严惩腐败”之所以成为百姓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是党和政府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随着我国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各级监察机关已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把预防腐败的措施落实到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正通过改革和制度建设解决导致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二是专项治理的力度加大了。征收征用土地、房屋拆迁、教育乱收费、药品回扣……这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被频频曝光,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群众对纠风工作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三是责任追究的力度加大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为重点,严肃查办利用人事权、审批权违纪违法的案件,追究了一批干部的责任。
四是监督的力度加大了。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加强了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整体监督作用进一步显现。
2、法律助贫富差距缩小
背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加强征税手段,解决好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第二,通过立法的完善和执法的公正,杜绝贪污腐化、违法经营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而一夜暴富的机会;第三,通过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使个人财富合法积累;第四,通过独立、公正的司法定纷止争、制裁违法,实现公平正义理念。
2005年岁末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和农业税条例的废止,都是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法律手段。在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中,列入了《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国有资产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更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所需要的。(朱慈蕴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3、辩证看待医改中的问题
家住北京的张大爷正在超低价药店选购药品。
医疗卫生问题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吃五谷,孰能无病?2004年,我国医疗机构诊疗达22亿人次,13亿人平均每人至少看过一次病。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医疗保障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一味抱怨,而应以理性的态度,辩证看待医改中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服务条件和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薄弱;二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强,一些重大疾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三是公立医疗机构缺乏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靠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部分医疗机构存在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包括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农村医疗服务规范、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积极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乱收费何时了
湖南学生冯岚领到免费教材笑了。
国家发改委日前向社会公布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8起典型案例,金额高达2270万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家长为了孩子读书而忙碌着!为了进一所好学校,家长托人情、交“赞助费”,甚至不惜重金在重点学校附近买下高价住房。而形形色色的“高考移民”,不过是对中国目前的招生政策的“合理利用”罢了。
一切都缘于学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城乡之间的差距自不待言,即使在城市里,学校也有三六九等之分,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着极大的差距。各地高考分数和招生人数的不均衡,更是遭人诟病。于是,择校成了家长绕不开的话题,乱收费更是家长心头的痛。
为了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一顽疾,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3年,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出台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重大决策。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农村孩子上学有了保障。新学期里,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被免除。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要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公办高中坚持“限钱数、限人数、限分数”,高校坚决遏制与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乱收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提醒我们,整治教育乱收费,需要有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政策、更扎实的行动。
5、新住房制度成长的烦恼
今年1月上海房价下滑。
为什么老百姓几年来如此关注这一问题?因为需要买房子的人很多,可他们的收入好像总也赶不上节节攀升的房价!
我们曾面对住房的绝对短缺,曾在实物分房的制度里纠缠多年。现在房子多了、条件好了、市场化了、大家都不用在单位望眼欲穿地排队等分房了,为什么烦恼却更多了?
这是新住房制度成长的烦恼。取消福利住房制度,不仅给实现住房消费公平创造了基础,而且对国民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要我们查看一下近些年每年有多少人民币投入到住房开发、销售和装修中,再想想它们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这个链条上的就业人数,就能了解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但新制度还亟待完善。按照国家的有关文件,新的住房体系应该是多层次、能够满足不同收入群众对住房的需求。而目前高档房豪华房的供给充足甚至过剩,普通商品房和低价商品房却供不应求。老百姓希望自己的住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上档次,而且是自己的收入所能支付得起的。当然,有些人是从经济、公平的角度去关注房价,而老百姓的主要诉求,是完善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供给制度。
6、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由于政府担负着一些市场机制、个人和单位都不能替代的重要职责,所以政府的法律约束问题日益受到广大公众和国家的重视。
规范市场活动秩序。在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例如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劳动合同、企业公平竞争、单位自主权等方面,政府必须在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持社会公正方面依法进行制度性干预和监督管理。
维护社会共同利益。与公众有关的社会利益或者集体利益问题,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往往无能为力或者力量有限,政府则必须承担起应有职责。食品安全、公共卫生、解除贫困、环境保护、区域发展、城乡规划和科技进步等都是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国家将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采取行政措施进行解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体制障碍突出表现在管理职责不到位和管理职权冲突,这一问题将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本次“两会”讨论的“十一五”规划应当将其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部署,并结合行政组织法、行政编制法的完善和公务员法的实施进行。(于安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7、重视信访 解民疾苦
信访,一个时期以来成为百姓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现实原因。其一是人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其二是社会矛盾纠纷的增加;其三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还不完善。
信访工作,从宏观上看,是我们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从微观上看,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还难以得到切实保证,人民群众还有许多困难、纠纷和委屈,甚至承受着本不应承受的很多苦难。很多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人民群众的权益就无法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信访组织建设,提高信访效能,进一步发挥信访的作用,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切实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只有这样,我们的党和政府才能更多地和长久地赢得和拥有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尤其是为了解民间疾苦,重视信访是我们党和政府特别是我们信访工作本身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卓泽渊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教授)
8、更要关注存在的障碍
沈阳:“再就业岗位”送到家。
背景:我国有13亿人口,就业始终是个大问题。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就业供给总量不减,城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同时,还有约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
就业怎么这么难!每年春天,择业的高峰期,都会听到这样无奈的感叹。
形势的确严峻。客观上看,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客观因素似乎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促进就业没有新的空间,因为还有许多主观因素在制约着扩大就业。
比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选择。毫无疑问,前者受到各省市的青睐,而后者则常常处于遭冷遇、被淘汰的位置。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然更大,也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但如果考虑到就业,考虑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地方政府则要给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同样的优待。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就业,这值得我们反思。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是不是在主观方面存在某些障碍,有没有真正把老百姓的饭碗放在优先位置?
9、国企改革步入倒计时阶段
近年来,“推进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之一。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加入wto后,受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驱使,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一种复合性的调整,不仅涉及产品结构、行业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还与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之下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功能结构的合理调整等,因而显得分外复杂。
从微观层面看,这一轮国企改革试图解决“深层次矛盾”,即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这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意味着必须实现“战略退出”,将其改制成为非国有企业。这是一项脱胎换骨的变革,产权结构将完全不同于先前单一的国有制。但是,无论有多大困难或风险,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其稳健提速也势在必然。(王忠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
10、农业稳 天下安
“三农”问题近两年持续成为社会热点,从2004年到今年,中央连续三年制定了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由于长期以来财政收入向城市倾斜,直接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优先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同时应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文化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