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瀑布:行走在林则徐的流放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提起林则徐,人们立刻会想到虎门、广东,而少有人想到伊犁。虎门销烟,广东禁烟,震惊中外,写下了永载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林则徐一生的辉煌。ad_dst = 0;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此时,林则徐的仕途也达到了一生的顶点。而伊犁,是林则徐的流放地,是他一生中最苦难最落魄的日子。
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来到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布置得十分简朴,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我对林则徐事迹早已耳熟能详,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轰轰烈烈的高潮过去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前途一片黑暗。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时间,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经历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王鼎以死相谏,亦无法改变林则徐流放的命运。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林则徐足足走了四个月才到伊犁。途经兰州、嘉峪关、玉门关、星星峡、哈密、阜康、乌鲁木齐等地。他孤独地跋涉在西域荒凉寂寥的大地上,忍受着恶劣环境和气候的折磨。身边没有前呼后拥的卫兵,只有两个儿子和七八辆马车同行。路,越走越偏北,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寒冷。玉门关外,赤地千里,荒漠连天,气候干燥寒冷,冬长夏短。林则徐进入新疆境内时,已是塞外冰天雪地的严冬。沿途人烟稀少,到处是荒漠戈壁高山。戈壁滩上无路可走,林则徐的马车只能硬碰硬地在满地乱石上颠簸前行;天山脚下大雪封路,林则徐的马车常常陷进雪坑冰窟。若遇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林则徐只好夜宿马车上。
“沙砾当途太不平,劳薪顽铁日交争,车箱簸似箕中粟,愁听隆隆乱石声”。“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林则徐在西戍途中所作的这两首诗,可略见他当时赴伊犁途中情形。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广东禁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正如他亲手所书《观操守》中所言:“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