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让人欢喜让人忧
自由职业灵活、自由、充满乐趣,但同时也有收入不稳定的弊端。面对两难处境,自由职业者会怎样选择呢?至少,那些自由职业的狂热拥护者是这麽说的。
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常会给一些人带来烦恼。不妨来看看格伦.弗雷施曼(Glenn Fleishman)的经历。他是一名兼写作、谘询、编程於一身的自由职业者,并把自己标榜为“主动型专家”。
在他主动写来的电子邮件中,弗雷施曼形容他所做的工作只是“技能的积累”而非一项职业。他的履历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工作角色:从柯达公司(Kodak)艺术培训中心的电脑部主管到一家小型图书包装公司的经理编辑,乃至一家网络发展公司的创始人(这家公司最终被他卖给了亚马逊(Amazon.com))。
自由职业者的忧虑
目前,弗雷施曼仍在公司外干活。他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至今已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成功。”然而,他还是不十分清楚自己的事业究竟是什麽,或者说他将来想要干什麽。
“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样做,”他说,“许多同行和朋友与我的情况相同。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为了爱情还是金钱。但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什麽宏大的构想。”
自由职业的生活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工作任务,避开讨厌的老板,远离官僚制度下的苦差,而且还能灵活地安排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一份非常有利可图的活儿。但现在,随著经济放缓的迹象逐步显现,能在一家可靠的公司稳定地领取薪水似乎将更具吸引力。
因此,一位坚定不移的自由职业者会否考虑投向公司的怀抱?他们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作出如此考虑呢?
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典型,30岁的独立谘询顾问马林.普曼(Marlin Pohlman)同其他自由职业者一样,已好几次面对这样的抉择。一些他服务的公司不仅提供全职工作,有的还附送股票期权、奖金分红,以及新经济中公司能提供的所有额外津贴。
然而,“我还是愿意保持现在的生活状态”,这位曾在雪佛龙(Chevron)旗下子公司任分析师的自由职业者说。他现在经营著自己的谘询公司——Coradon Consulting。“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你的生活保障,”他说道。
普曼指出了许多从事自由职业的基本理由——多样性和自由,躲避官僚制度和办公室政治。但他也有其他的动机,这些动机来源於自由职业者的切身体验。
比如:为不同的雇主做不同的项目能使他广泛地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此外,他还能直观地了解到各家公司的运作情况,看到他们如何作出管理决策——这是一种无法以价值衡量的学习工具。“我想从大局著眼,看看各部分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他解释道。
最後,想像一下,当你为不止一位雇主服务时,你将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决策者、极具影响力的人士以及学习的榜样。
这些是人们选择自由职业的主要原因——远不止於只为逃避官僚制度和讨厌的老板。这样想来,你会觉得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甚至还有重回公司工作的自由,只要条件合适。
公司生活的诱惑
普曼有过许多回归正统公司生活的机会。今年初,他接受了在一家经营无线网络门户伺服器的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临时工作。该公司意欲将产品首先打入市场,但它的首席技术长由於事务繁重而无法亲自管理。普曼加入後接管了这个项目,6个月後,他获得了该职位的全职工作机会。
然而,他选择了做公司主管。他说,那时该项目“没有其他什麽可以引起他注意的地方”。他的加入能为这个项目带来好处,但没有他,项目一样可以继续下去。他情愿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项目——一些能够从中学习的项目。但由於全神贯注於门户伺服器,普曼无暇顾及其他。
要作出这样的决定,你必须清楚什麽东西能激起你的工作热情,或者什麽能使你发生改变。另一家公司请他接管员工发展工作,而帮助职员掌握技能的想法曾吸引了他。
但他也知道,这种工作并不总能得到那些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公司的完全支持。而且他也不打算把时间都投入到公司日常杂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去。
此外,他也尚未就工作上令人不愉快的一方面做好准备——不得不执行员工纪律,扣发某人的奖金,甚至解雇下属。
那麽,什麽能让他选择公司工作呢?他说,那得有真正令人兴奋的事,或者说能在公司里很好地融入整个团队。他举了几个例子,在那些例子中,团队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极强,以至於他曾考虑留下来。同那支团队“一起工作是件乐事”,他说,“那种状况也可能促使我留下来。”
但那种团队精神中部分正是他在从事自由职业时学会的——怎样在团队成员之间、尤其在不同团队间建立相互尊重。“那些互不理解的团队之间往往存在很多隔阂,”他说。如果过去一直待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话,那麽“我不可能学到如何在不同的团队间架设互相尊重的桥梁。”
那麽,弗雷施曼对涵盖多种不同职业经验的自由职业是怎样看的呢?
只要你不仅仅把自由职业看作是各种工作、项目或者零碎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把它作为能提高你自我推销能力的、职业发展生涯中的一道道练习题——那麽,无论是作为全职员工还是临时帮手,自由职业都可成为一项事业。
来源于:中国人才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