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做论坛上瘾 不在乎赢利
李俊身份:中国企业家论坛秘书长、亚洲资本论坛董事局主席;《亚洲资本》、《中国证券期货》和《新财经》杂志社社长,香港新财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运作手法:战略合作、品牌赞助30万至100万人民币不等。
经营现状:中国企业家论坛赢利不明显;亚洲资本论坛进入良性运作。
尽管蒋晓松的博鳌论坛风头最劲、知名度最高,可是从个人的知名度而言,蒋晓松却远远比不过李俊。无论是业界还是社会公众,都知道李俊“中国论坛第一人”的称号。 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李俊,外表温文尔雅,才思敏捷。1994年,他创办《中国证券期货》杂志;1998年,他在香港创立亚洲资本论坛,出任论坛董事局主席和亚洲资本论坛出版社社长,是中国第一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论坛”性质的企业,从而与那些没有法人资格的各类论坛区别开来,李俊因此而被誉为“中国论坛第一人”。 对论坛的热爱来自于李俊在传媒运作的实践,他告诉《时代人物周报》:“我发现,如果更好地整合企业家尤其中国企业领袖和亚洲以至更大范围的企业家资源,必将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在进一步提升企业家素质的同时,通过高层交流和信息共享,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 身为“第一人”就难免烦恼,李俊至今记得,前两届中国企业家论坛为了邀请到有分量的嘉宾出席,他不得不替那些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领袖购买机票,然后像一个导游一样带队的情形。 曾经的烦恼带来的也是荣耀,亚洲资本论坛和中国企业家论坛继博鳌亚洲论坛之后确定了永久会址,而这两个由李俊一手孕育的论坛现在的受关注度也足可以位列国内论坛前列。
从期货到资本
1993年,当时是国内贸易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的李俊领头创办了《中国证券期货》的前身《中国期货》,在运作的过程中他发现,期货市场的国际性体现得十分明显,而《中国期货》杂志这个平台的交流层面只限于国内,只通过杂志这个平台与全行业进行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一个国内期货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平台应运而生,当时还没有“论坛”这个说法,名称是很流行的“研讨会”。 1994年在庐山举办了首届“国际期货研讨会”,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期货界人士踊跃与会。1997年,“国际期货研讨会”在会议内容中加入了对证券市场的关注。 随着该论坛所涉及内容的增多,这一论坛在国际期货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某些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论坛的主办方《中国证券期货》杂志,更为国内外的期货、证券业人士所熟知和认同,1997年时共有40多个国家的期货业人士参加研讨。 眼看着论坛已成气候,为了更好地利用论坛这一品牌效应,李俊决定借鉴美国《财富》杂志创办“财富论坛”的模式,将该论坛从杂志中分离出来。1998年9月12日“亚洲资本论坛”在香港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俱乐部式的国际性组织。 回忆当时的想法,李俊认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他对《时代人物周报》说:“论坛在香港进行注册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定之时,世界资本对亚洲的经济环境正有较重的疑虑。将论坛的名称从原来的“国际”重新定位于“亚洲”,有于经济环境布满疑云之时,仍坚信亚洲经济前景广阔之意;将论坛涉及内容从“证券期货”改为“资本论坛”,目的是想通过名称上的变化,从实际上表明该论坛的定位将更为广阔,从一开始的‘期货’,最终要发展到证券、期货、银行、保险等领域,拓展到更全面的资本领域。” 为维护该论坛在资本领域的前瞻性、高水准性,李俊请来了刘鸿儒、萧灼基、厉以宁等一大批国内的经济学家、学界权威在论坛任职,并由专家学者详细论证提出每年年会的议题。 因模仿而生 中国企业家论坛又被称作亚布力论坛,但是亚布力这个中国最好的滑雪场地也差点成为李俊的困扰。 选择亚布力纯粹是因为想复制达沃斯模式,这一点,李俊和他的合伙人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董事长田源都承认。 田源现在是中国企业家论坛主席,曾两次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他在电话中向《时代人物周报》介绍,世界上有那么多大企业家,不顾天寒地冻,花去上万美元,年复一年地跑到阿尔卑斯山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为的是去说几句话或者听几场讲演,会见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使每年一度的论坛变成了“世界团拜会”,没有任何一种机会和场合,能够以如此低的成本,如此高的效率,如此快的速度,让参加者会见来自几十个国家的新朋老友。这种情景让他惊讶。惊讶过后,他通过调查了解到,通过高规格的论坛组织起优秀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于是产生了开办中国的“达沃斯论坛”的设想。 中国企业家论坛是按照世界著名的达沃斯经济论坛的模式组织的,为满足达沃斯创造的“在休闲中开会,在开会中休闲”的人性化需求,像达沃斯一样,中国企业家论坛选择了黑龙江的冰雪小镇亚布力为永久性会址。当然,选择亚布力,也还因为亚布力是田源的产业,他需要在这个地方维持人气。 然而在第一届年会筹备期间,几乎所有的受邀人都很不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需要几天,看上去很劳命伤财的地方,以至于李俊最后不得不掏腰包替那些富人们负担来回机票,才保证了第一届有足够的嘉宾参加。 这次“赔本赚吆喝”,让李俊很矛盾,但是他不想让自己的心血成为一次“一夜情”,然而要把年会固定在一个离北京需要4天路程的地方,需要很强的说服力。为此,李俊、田源联手其他几个企业家共同出资成立了专门公司来运作“亚布力论坛”,让“亚布力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们新的目标和口号。 《时代人物周报》了解到,中国企业家论坛主旨是“构建企业家交流智慧、分享远见的平台”,主张的是一种高端层次的交流,对会员的资格有较严的要求,入会的企业家要从本人知名度、财富、思想性等几方面综合考评后,才会被授予会员资格。目前中国企业家论坛在全国有近300位会员。 此外,会议主题的提炼也非常重要。在开年会前半年,论坛的理事会找专家先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讨论出几个初步的选题,然后把初步选题发给100位左右的企业家,由这些企业家对初步选题提意见并反馈给理事会。理事会再组织专家委员会提炼并选出十来个选题,随后理事会再组织一个扩大的专家委员会,与相关的政府部门、业界权威进行讨论,确定出5个选题,最后通过程序,再从中选出一个旗帜性的主题。 经过五年的发展,让李俊满意的是,亚布力论坛已经被很多企业家所接受,每年到亚布力开会纳入了很多人的日程,有企业家称誉为“企业家自己的论坛,企业家的草根论坛”。田源很知足地告诉《时代人物周报》:“中国企业家论坛不仅仅是一次论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中国企业家的生活方式。” 同时运作两个每年都有很多活动的论坛,李俊似乎还是不够,他说过:“来日,我还是会做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