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故事 - 创业过程研究综述:基于一个概念模型

创业过程研究综述:基于一个概念模型

  作者:陈秋东 汪少华 王会龙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然后以此模型为基础,分别从创业过程的三个部分—机会识别、机会开发和创业结果,对现有创业领域和创业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研究发现。

  关键词:创业过程;创业家;机会识别;机会开发

  An Overview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Based on An Conceptual Model

   Abstract: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nd based on this model, it reviews the existing publications o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from three part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opportunity recognition, 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result. Finally, it concluded with the research findings.

  Keywords: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Entrepreneur;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一、引言

  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现象,这一特点使得这一领域既引人注目又显得复杂。在过去的20年里,创业领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文献。但多数文献只关注创业的某个方面或者从特定的视角透视创业,这使得要想从这一领域获得独到的见解非常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对现有的文献作一综述,这样可能更有效。本文试图通过这一途径对创业领域进行一番探索,主要是揭示创业的真正要义和创业研究的本质,并对创业过程有一个一般性的认识,其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构造出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对现有创业领域和创业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最后总结研究发现。

二、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

  在这一部分主要构造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目的是为后面文献综述构造一个框架。这一模型建立在对创业和创业研究的界定上。这些界定首先为洞察创业领域究竟是怎样一个领域提供了见解。这些界定还提供了一个对现有文献进行分类的框架,并且用这一框架可以阐述各类文献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考察创业的定义,有些学者简单地把创业定义为新企业的创建(Low和MacMillan,1988)或者定义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的组合(熊彼特,1934)。也有学者更进一步阐述了创业的含义,即创业包括新创企业的创业和已创建企业的创业。例如,Weber(1990)早期提出:创业是指接管和组织一个经济体的某部分,并且以自己可以承受的经济风险通过交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的是为了创造利润。此外,Cole(1965)把创业定义为发起、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的有目的性的行为。目前,创业的多数定义侧重于机会追求。经常引用的是Stevenson、Roberts和Grousbeck (1989)给出的定义。他们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

  接下来,我们通过界定创业研究领域来探讨创业研究的本质。Stevenson和Jarillo(1990)将创业研究归为三类:(1)研究What happens when entrepreneurs act,即创业活动的后果。这类研究关注于创业活动的后果,而不是创业或创业行为本身。像熊彼特(Schumpeter)、柯兹纳(Kirzner)和卡森(Casson)这样的经济学家都是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的。(2)研究Why they act,即创业的动因。这类研究采用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方法,主要从创业家视角透视创业的动因,但也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3)研究How they act,即创业管理。这一研究分支分析在不考虑创业行为的动机和结果时,创业过程的特征,主要着眼于公司从初创到成熟的演进过程。类似地,Venkataraman (1997)把创业研究界定为如何以及通过谁来发现、评价和开发能创造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机会;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一过程。Shane和Venkataraman (2000) 认为创业领域包括机会来源的研究,即机会发现过程、机会评价过程和机会开发过程。他们的研究还包括社会因素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但只关注于个体因素。Zahra和Dess (2001)建议用创业行为的结果研究来补充Shane和Venkataraman (2000) 对创业领域的描述。

  Bygrave和Hofer (1991) 描述了创业过程的几个特征。首先,创业始于人的意识反应。这一观点承认了作为创业基本要素的个体创业家的重要作用。然而,他们认为创业家单独不能保证创业企业的成功。创业过程是一个动态而整体的过程。之所以认为创业是动态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随时间而不断演进;之所以认为它是整体的过程,是因为新创企业演化的过程受到相关因素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影响。

  总的来说,从创业的定义中可知:a)创业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b) 机会追求是创业的核心要素。从创业研究领域的界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创业过程由机会发现、机会评价、机会开发以及创业结果组成;b) 在创业过程中,个体创业家是核心要素;c)创业过程受到社会或环境因素的影响;d)创业可以在新创企业中发生,也可以在已创建的企业中发生。考虑到创业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过程,所以用一个创业过程模型作为文献综述的框架是非常合适的。图1描述了创业过程的基本要素、创业家的作用以及创业过程所处的环境。图中可以看出,创业过程是一个线性的连续的过程,事实上,创业过程也是重复的动态的过程。文章接下来将分析创业的经过和创业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创业过程分析

  1.机会识别过程

  具有动机的个体在获取初始创意(idea)之时,机会识别过程就开始了。回顾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创意有不同来源。Vesper(1989)区分了创意的两种来源:一种是意外发现的,一种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发现的。他观察到大多数的创意是碰运气发现的。多数创意是从职业中产生的,但也可能是从业余爱好、社交或步行观察中发现的。有些学者关注于创意的特定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研究把社会关系网络视为创意的一种来源 (Birley,1985;Aldrich和Zimmer,1986;Christensen和Peterson,1990,Hills,Lumpkin和Singh,1997)。研究发现创业家一贯利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得创意,并收集信息以识别创业机会 (De Koning,1999)。Teach等人(1989) 揭示了与机会识别过程相关的8个要素:(1)正式计划;(2)正式评价;(3)市场与技术驱动;(4)细致调查;(5)意外发现;(6)先前职业;(7)创新与改进;(8)信息调查。他们确定了四种不同的机会识别模式,这四种独特的模式反映了四种不同的组织文化。第一种模式印证了机会鉴定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即创业者需要做一些“功课”,例如从图书馆、商家或其他地方寻找与机会相关的知识;第二种模式是根据正式计划和评价过程按部就班地对机会进行鉴定;第三种模式是自主开发产品,自我鉴定机会;第四种模式是把机会鉴定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没有正式的计划或评价。有资料表明不同的模式在产品进入市场、破坏市场均衡和加倍销售的时机选择上有所不同,但不会导致利润差别。

  Singh、Hills和Lumpkin (1999) 认为“创意”是通向机会的垫脚石。一个创建企业的想法并不等同于一个机会。当潜在的顾客需要产品时,一定存在支持将新想法转变成机会的其他因素。有学者构造了机会的培育过程。接下来将描述三个模型,使用的概念可能会混淆,因此,假定“机会鉴定”,“机会识别”和“机会形成”指的是同一过程。

  Long和McMullan (1984) 最早构造机会鉴定过程。他们认为社会、文化和个性因素影响机会的鉴定。接着,创业家需要对机会进行不断的评价和提炼,然后决定是否继续下一步。目的是要把创意发展到这样一种地步,即预期的问题都被克服并且潜在的利润最大化。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但都可能碰到可获得资源和新创企业相互牵制的问题。

  Bhave (1994)在他的企业创建过程模型中把机会识别的过程称为机会阶段。在内部和外部因素刺激下,最初的想法被“过滤”或“提炼”成机会——用他的话说,就是商业概念。在这一阶段,创业家将整合知识、经验、技能和其他市场所需的资源。

  利用社会认知的方法,De Koning (1999)改进了Bhave提出的模型,主要是尝试更细致地描述这一过程。她认为,机会从根本上是形成的,而不是发现或鉴定出来的。机会形成是一个演进和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两方面的认知行为构成:信息收集和概念创造。具体包括四种相关行为:信息浏览、讨论与思考、信息搜寻以及资源评估。通过这些行为,初始想法培育和评价成为一个成熟的商业机会。因为想法已成为一个商业机会,创业家就要根据机会的发展潜力寻找潜在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估。资源评估是培育商业概念以开发机会所必须的一个重要环节。

   尽管这一过程还有其他表述,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初始想法被提炼成或形成可行的商业机会。由文献可知,在经营过程中,创业家试图根据他对市场需求的认知程度整合资源。当然,有若干因素,如商业概念在市场中的新颖度(Bhave,1994) 或创业家对风险的理解度(Covin和Slevin,1989) 会影响到经营的广度和强度。

  机会评价在机会筛选过程中或者在初始想法培育成成熟的商业机会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步。然而,前面提出的概念模型并没有阐释机会评价过程。有几位学者特别关注于机会评价。例如,蒂蒙斯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机会筛选模型(Timmons,1999)。这一模型包含的评价标准有市场和财务分析、风险评估以及管理团队的品质。根据蒂蒙斯的观点,这些评价标准经常被风险投资家使用,但是由于它们是基于清晰的商业认识作出的,所以创业家同样可以通过关注这些问题而受益。

  有些学者认为,创业家的社会背景在机会识别过程中起到支持作用(Jack和Anderson,2002)。Birley进一步认为在机会培育期间,创业家利用网络关系来获得可利用的信息、好的建议、经营担保、设备、土地和资金(Birley,1985)。De Koning (1999)证明了机会根植于社会环境,每一种认知行为似乎都有与之相应的社会背景。许多研究关注于机会识别过程中特定角色的作用,例如,风险投资家的作用、大学的作用、区域发展代理机构或孵化器的作用。

  图2是一个概念化的机会识别过程。



  2.机会开发过程

  根据Weber的观点,要创业,你首先需要一个能够成功或有能力开发可盈利机会的现代企业或组织;光具有富有创意的个性是不够的(Weber,1990)。创业机会直到个体勾勒出创意开发的蓝图才算存在。创业过程总是表现为一个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决定开始并以资源获取结束的连续过程 (Bygrave,1994)。De Koning (1999)发现机会识别过程和必要资源的评估是相互交叠的。实际上,机会识别就是把一个一般的泛泛而谈的创意打造成一个较具体的商业概念的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创业家开发必要的资源并引进自己控制的资源。机会识别和必要资源的评估也是互相补充的。创业家逐渐有机会开发的意向。这表明开发决定并不总是一个正式的或有意识的行为。Herron和Sapienza (1992)就正式决定进行了一个较具体的目的-手段分析(means-end analysis)。在他们的分析中,作出的决定可能有三种结果:“好的”、“平平的”和“差的”。“好的”结果就是成功创立了企业,其他结果就意味着重新开始机会搜寻过程。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寻求机会的意向在企业创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Bhave,1994)。在发现创意和构建资源平台之间的任何时候,这种意向都可能是决定性的。有些创业家可能在仅有一个基本的创意时就有开创企业的意向。有些则详尽地描述创意,并且在机会培育和资源获取不再有障碍的时候才完全有开创企业的意向。

  开发决定还关系到开发模式。机会可以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开发也可以在现存企业内开发。这一“选择”取决于这两种情况的可行性和愿望度。习惯上,创建企业用行业层面因素来解释,或者用个体层面因素来解释。例如,当行业进入壁垒小的时候,创建新的企业更有可能发生。创建新企业可能是出于先前的工作经验、独立或自由的需要等个人原因。但是,Gartner、Shaver和Gatewood (2000)发现创业家创办企业和一般的职业人员一样也是出于职业选择的原因。Shane (2001)通过阐述技术型机会对企业形成的影响补充了行业和个体层面的研究发现。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必要考虑是创建新企业还是公司内部创业,可以随着机会开发的蓝图发展在创业过程的晚期作出这一选择。

  在许多文献中,建立一个资源平台被认为是新创企业成型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这些文献没有具体描述建立资源平台的实际过程,除了Brush、Greene、Hart和Haller (2001)撰写的论文。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构造资源平台的说明性模型。首先,企业必须聚集(assemble)资源。即,根据商业概念确定资源需求及其潜在的供应者。然后,企业必须参与获取(obtain)必要资源的交易过程。若把创业家视为资源的组织者和协调员,社会网络在这一步中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是整合(combine)看中的资源,推动商业概念转换成可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阶段,创业家拥有的不再是一个商业概念,而是一种现实产品或服务。

  创造产品或服务是创业家应对在机会识别过程中感知到的市场需求的一个办法。Bhave (1994)把产品和服务描述为用来连接供应方(创业企业)和需求方(消费者)边界的一座桥梁。由此看来,创业家必须思考潜在的消费者、销售价格、退出渠道等问题。简而言之,一个具体的营销计划应该概念化并且被执行。它将用于指导企业与消费者的具体交易,从而创造出价值。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市场营销与创业边界的研究,知名的学者如Hills(Hills,1994)。

  不管在机会开发过程的任何时刻,如果有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创业者不能有效组织供应方(适当的资源组织)或弥补需求差异(市场营销),那么商业概念很有可能被修改甚至放弃。这可能导致最终将创意转让给其他人。

   机会开发过程如图3所示。



  3.创业结果

  在描述创业过程时,有必要把创业结果纳入其中,原因有二:第一,可感知的结果是创业家激励的要素。它可以是外在的,如增加的收入;或者是内在的,如为自己工作的愿望。期望的报酬将激励创业家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机会的识别和开发中去。第二,结果是进一步创业的投入。从机会定位和追求中获得的经验促成了创业者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创造、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未来创业机会的培育。换言之,经验推动了未来创业。即使创业计划失败仍旧会增进知识或推动生产方法的改进。创业家可以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很多教训;创业家可能从第一次尝试后暴露出的不放弃的精神中获益(Swedberg,2000)。意外的失败可能构成将创意转换成商业机会的知识平台,不管是对当事的创业家还是其他企业家来说都是如此,网络的迅速发展就是非常好的证明。一个创业家的过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另一个创业家的机会。

  (1)结果的类型和层面

  根据Venkataraman(1997),创业关注于个人财富的发现和挖掘。私营企业就是受个人谋利动机驱动的。创业家寻求个人财富以补偿他们的努力,然而这一过程可能创造出额外财富。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创业家也通过创造财富、新市场和新工作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然而,个人财富创造并不总是对社会有利。Baumol (1990) 提到了组织犯罪或寻租现象,并将其称为社会非生产性创业。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并不是研究创业结果仅有的层面。创业结果还可以从行业(Reuber和Fischer,1998)层面和区域(Nijkamp、Alsters和Van der Mark,1988)层面来研究。

   结果的不同类型也可以拿来研究,例如结果有财务和非财务之分,有好坏之分,有长期和短期之分等等。多数创业文献侧重于创业的经济效益,即关注于利润,或者考虑财务和就业来分析企业成长。关于创业的非经济收入的研究甚少,有代表性的是Gimeno、Folta、Cooper和Woo (1997)的著作,他们构造了一个测度创业家持续运作的边界的模型。除了经济效益,模型还把精神收益(个人满足和创业享受)作为企业生存的一个重要预警器。顺着这一研究线路,未来需要对创业的非财务收益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Zahra和Dess (2001)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创业过程对人力和智力资本的影响。有些研究把失败视为不利的结果。例如,Singh(2001)认为可盈利的创业机会开发失败并不一定是错误前提(机会实际上不存在)或过于乐观而导致的,而更有可能是机会被错误地行使造成的。Singh认为“失败”与机会关联很小,而是由于贪欲、愚昧、赶潮流或设想或执行不当引起的。

  (2)退出

  失败是放弃新创企业的一条途径。创业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有意识地退出新创企业的运作。在特定的时刻,创业家评估他创业的不同的结果。对多数创业家而言,他们注重创业过程本身,而非结果。有些创业家出于财富创造和个人发展因素考虑进行创业。有些创业家则将企业出售,使他们的企业资本化,这是最近许多网络创业家的做法;或者获取企业价值,其中最受关注是首次公开上市(IPO)和并购(M&A)。在这方面的文献中,企业价值评估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出售一家公司或者公司的股份(股票交易)需要准确地估计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四. 基本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评述现有的文献来探讨创业领域,主要以一个创业过程的概念模型作为文献评述的框架,讨论了关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和创业结果方面的文献。我们还关注了创业家的作用和环境的作用。首先,从机会识别过程分析中得出四点结论:第一,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第二,机会不是以备用的形式发现的,而是创业家培育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创业家通过感知市场需求来整合可获得资源。第三,尽管机会评价被认为是机会发现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对评价标准的关注并不多。第四,有学者检验了环境和特定的网络活动在机会培育和评价中起到的作用。网络活动是创意的来源,并在创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从机会开发过程分析中得出:从机会发现到机会开发这一过度时期,创业家变得越来越热衷于机会追求并且开始使用可控制的资源。开发机会的决定并不总是正式的或有意识的,而是在过度阶段的任何时刻都可能做出。在过度之后,机会就转换成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它是创业家应对在机会发现过程感知到的市场需求的一种方法。基于这点,创业家必须思考其潜在的顾客、销售价格和退出渠道(即市场营销计划)。这将导致市场的具体交易和价值创造。三个因素可能影响开发过程:(1) 创业家个人特质,如知识、经验和态度;(2)资源的获取途径;(3) 感知的机会价值。最后,从机会开发过程分析中可知结果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结果可能因创业家和环境而增值。如果机会给顾客和创业家创造了价值,它就达到期望的结果。这些结果对创业家的满意程度将决定创业过程是继续、放弃还是从头再来。此外,创业有不同类型的退出策略,特别是不同类型的“获利”策略。我们希望这一评论对创业研究领域有所新的认识,并希望用这一评论给所有对创业感兴趣的人提供参考,这些人包括创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包括来自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1]Low, M.B. and I.C. MacMillan (1988), Entrepreneurship: 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 14, No. 2, pp. 139-161.
[2]Weber, M.(1990), Grundriss zu den Vorlesungen über allgemeine ("theoretische") Nationalökonomie: (1898) , Tübingen: Mohr.
[3]Cole, A.H. (1965),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 A tribute to Edwin F. Gay, in: H.G.J. Aitken, Explorations in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4]Stevenson, H.H., M.J. Roberts, and H.I. Grousbeck.(1989), New business ventures and the entrepreneur,
Homewood, IL: Irwin.
[5]Venkataraman, S. (1997), 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in: J.A. Katz,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 JAI Press Inc., Greenwich, CON, pp. 119-138.
[6]Shane, S. and S. Venkataraman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5, No. 1, pp. 217-226.
[7]Vesper, K.H.(1989), New venture strategi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8]Teach, R.D., Schwartz, R.G., and Tarpley, F.A. (1989), The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opportunity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a study of surviving firms, in: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
[9]Singh, R.P., G.E. Hills, and G.T. Lumpkin (1999), New venture idea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USASBE 1999 National Conference , USASBE, San Diego, California
[10] Long, W. and W.E. McMullan (1984), Mapping the new venture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n: J.A. Hornaday,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 pp. 567-591.
[11] Bhave, M.P. (1994), A process model of venture cre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9, No. 3, pp. 223-242.
[12]De Koning, A. (1999), Conceptualising opportunity formation as a socio-cogitive process, Dissertation, INSEAD,Fontainebleau.
[13]Timmons, J.A.(1999),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14]Weber, M.(1990), Grundriss zu den Vorlesungen über allgemeine ("theoretische") Nationalökonomie: (1898) ,Tübingen: Mohr.
[15]Herron, L. and H.J. Sapienza (1992), The entrepreneur and the initiation of new venture launch activities,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Vol. 17, No. 1, pp. 49-55.
[16]Gartner, W.B., K.G. Shaver, and E.J. Gatewood (2000), Doing it yourself: Career attributions of nascent entrepreneurs, in: P.D. Reynol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Mass., pp.13-24.
[17]Brush, C.G., P.G. Greene, M.M. Hart, and H.S. Haller (2001), From initial idea to unique advantage: The entrepreneurial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resource ba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Vol. 15, No. 1,pp. 64-78.
[18]Swedberg, R.(2000), Entrepreneurship: The social science vie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Baumol, W.J. (1990), Entrepreneurship: productive, unproductive and destruc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 5, pp. 893-921.
[20]Gimeno, J., T.B. Folta, A.C. Cooper, and C.Y. Woo (1997),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Entrepreneuri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persistence of underperforming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2, pp. 750-783.
[21]Singh, R.P. (2001), A comment on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tudy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6, No. 1, pp. 10-12.
Westhead, P. and M. Wright (1998), Novice, portfolio and serial founders: Are they differ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Vol. 13, No. 3, pp. 173-204.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33)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799002)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秋东(1978- ),男,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技术经济硕士研究生;
汪少华(1945- ),男,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会龙(1979- ),男,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技术经济硕士研究生。

(作者陈松林,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欢迎您就此文发表观点,与作者和更多的读者交流,请将您的观点写入本页评论处。
本站文章来源标注“本站原创”或“首发原创”字样均为本站作者原创文章,任何网站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果您希望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谢绝转载。

创业故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故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