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心理健康 - 大学生心理:动态中求平衡

大学生心理:动态中求平衡

来 源: 中国教育报

    “郁闷”成了大学校园时下极其流行的口头禅。2004年7月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大学生中,14%的人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那么如何寻求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呢?

    对自我无法确认与歪曲

    大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期,意味着要淡化个人与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若在这个过程中受挫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表现为:

    在自我认知上,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大。自我认知是解决“我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个体意识的自我包括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主体自我是自身意识控制的我,即我要按自身的意愿去行动;客体自我是社会规范要求的我,即社会要求我如何。当客体自我达不到主体自我的标准要求时,就会出现自我意识的不协调。另一方面,主体我又是理想我,客体我又是现实我。现实我总是落后于理想我,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当二者的距离过大时就导致了自我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

    在自我评价上,自豪感与自卑感、高估与低估的片面性。自我评价解决“我是否接受自己”、“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的问题。大学生刚迈入大学时往往是自我期望值极高。然而,进入到这个群英荟萃的新集体后,对环境的突变与角色的转换无法适应,在学习、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中,都要重新认知新的社会标定,于是便出现自卑感。因此所产生的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

    在自我控制上,独立与反抗、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的矛盾。自我控制解决“我怎样才能成为理想的人”、“我怎样节制自己”的问题。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呈不平衡状态。生理发展已趋于成熟,但从心理和社会的意义上来审视仍不乏稚嫩,处于一种过渡性的“准成人”状态。在他们心中确立了一个成人的自我,总是强烈地期望摆脱依赖性和幼稚性,因而常表现出一些反抗倾向。这样在人格发展上处于不连续、相互冲突的状态,不能在现有的价值体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陷入苦闷、绝望的心理混乱之中。再者,一些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找不到合适的应对策略。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其不能有效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不能很快平衡身心。

    合理评价与动态平衡

    改变认知上的偏差:想当然与绝对化。其一,改变自怨的错误根源。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而是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事物“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有太多的“必须”和“应该”。一旦事与愿违,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其二,改变非此即彼的绝对思维方式。有的学生用这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如果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如果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他一无是处、责备甚至产生敌意等。改变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是平衡心理的前提。

    学会镜子折射:同他人比较。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参考和依据,即借助“镜子”来看自己。在比较时不能拿自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另一方面,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他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当比较后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人时,要正视现实,否则造成的痛苦反而是一种重负。

    建立积极的自我归因:努力程度。自我归因是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事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对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如把考试不及格归于缺乏能力,将增加对行为结果的消极情感,灰心丧气。积极的归因包括:首先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它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大学生分析除了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其学业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是思维角度、方式,还是家庭环境、教师……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绩。这种“努力归因”时刻要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中强调努力的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总之,大学生应通过合理地评价自我,进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将意识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变成自我改造过程中的强大动力,使自我由被意识的主体转变成意识的主体,在动态中保持良性的自我循环和平衡,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
 
 

 


[网络]

心理健康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心理健康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