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工作分析 - 银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定位

银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定位

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行长就要从政府官员转变为职业经理人,这既是一次惊险跳跃,也是一次痛苦蜕变。面对这一社会变革,每一位行长必须回答,我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现在在哪里,从而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由主人转变为仆人 过去国有经济之所以搞不好,一方面人人都说是企业的主人,但谁也不真正向“自己”财产负责;另一方面,说是企业主人的成为了仆人,说是仆人的反而成了主人,主仆颠倒。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就是一种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即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互相独立和相互制衡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公司制度中,银行行长就成为专门从事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由所有者变成了经营者、由老板变成了打工仔、由主人变成了仆人。 首先,股东、董事、高管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把个人财产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管理,董事会代理股东行使公司法人财产所有权;董事会把公司财产经营权委托给高管人员,高管人员代理董事会行使公司财产经营权。因此,董事长与行长之间的关系,是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银行行长是专门的管理者。 其次,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公司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制衡的关系。董事会作决策向股东大会负责,高管人员执行决策向董事会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的决策和高管人员的执行进行监督向股东大会负责,股东大会是公司法人治理中最高权力的机构,银行行长是经营决策的执行者。 股东利益高于一切,这是股份经济的铁律,职业经理人必须摆正自己的位子,牢牢地树立股东至上的观念,牢牢地树立为股东打工的意识。银行行长由主人变成仆人,就要忠诚主人、服务主人、回报主人,尽心、尽力、尽责做一个主人的好管家。 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造中,董事长和行长是单独设立的,但行长一般进入董事会,兼任副董事长,参与公司的决策。这样,作为职业经理人,银行行长应清楚自己哪些工作是董事会的领导者职能,哪些工作是高管人员的管理者职能,不能主次不分,忘记了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管理者不同于领导者。 ●一个是做正确的事,一个是正确的做事; ●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 ●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 ●一个是管人,一个是管事; ●一个是激励,一个是控制; ●一个是先知先觉,一个是后知后觉; ●一个是面向未来,一个是面向现在; ●一个是追求效果,一个是追求效率; …………。 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职业经理人把别人财产当作自己财产去经营?这就是公司制度的魅力所在—人力资本化。在股份公司,股东投入的是财务资本,高管投入的是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只有使财务资本增值,才能实现自己人力资本增值;只有首先经营好企业,然后才能经营好自己。高管与股东不是对手,而是亲密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这种机制,保证了“仆人”对“主人”的忠诚和尽责。 这次银行股份制改造,是银行体制的一次深度变革,即它不是体制的“改良”,而是体制的“改变”。因此,银行股份制改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选拔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进退有序的职业银行家队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做好这方面工作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输血”,打破银行高管人员一潭死水、近亲繁殖、自我封闭、死气沉沉的状况,打通银行之间、行业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人才通道,从国际上、外资企业、股份制银行引进一批高管人员。 二是要“造血”,严格标准要求、引进竞争机制、加强人才培训,把现有的合格高管人员培训培养成为职业化的银行家,给这支队伍注入生机活力。 不换观念就换人,不换人就换观念,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二、由官员转变为职员 1.银行不是机关是企业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她母体脱胎出来,一开始担负的就是宏观调控、政策性贷款、民政救济的使命,组织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管理方式按行政命令实施,领导体制按行政级别管理,银行行长是政府官员,讲的是“政治”、干的是“政事”、追求的是“政绩”,至今骨子里还流着政府的血液,带有浓厚的机关色彩。如果银行行长不把这种深根蒂固的机关意识、机关文化、机关政治、机关作风抛弃掉,“洗心革面”、“从新做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这是很困难的。 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机关,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历史的前步。但银行行长仅认识银行是企业还不够,还必须认识到银行是一个特殊企业,不但要把银行与政府机关区分开来,还要把银行与工商企业区分开来,这样才能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 其一,银行经营的是资金,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实物,一种是虚拟经济,一种是实物经济。资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银行是国民经济的枢纽,牵一发动全身,金融危机必然引发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因此,任何国家,进入银行的门槛最高、对银行的监管最严、对高管人员的要求最高。 其二,银行是高负债企业,经营的是风险,经营的是信誉。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安全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银行发放贷款,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如何贷,如果连安全性都谈不上,就更谈不上盈利性。另外,无限风光在险峰、高盈利带来的是高风险,商业银行不是投资银行,他选择的只能是他能承担的适度风险。 银行是审慎、稳健、透明的企业。 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职业银行家,最基本条件是: ——合规; ——稳健; ——诚信。 选择银行行长,好人比能人更重要。 2.行长不是官员是职员 据报道,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行之一的中国银行宣布,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取消行长、处长、科长等官员称谓,取而代之的是总裁、经理、职员等经理人头衔。这不仅仅是一次称谓的变革,在称谓变革后面,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崇拜的金科玉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倾其一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就看他(她)是当上了官。搞政治走“仕途”,搞经济也走“仕途”,政治与经济的交易与杂交,就产生了“官场”如“商场”,“商场”如“官场”,“官”“商”不分的怪胎。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办事、拍屁股走人,这种政客作风、官商作风和家长作风,严重室息了国有经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银行股份制改造,银行行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取下“官”帽子,放下“官”架子,端掉“官”椅子,由一个“政治人”变成一个“经济人”。 银行行长身份转变后,也就要由搞政治变为搞经济、由宏观调控变为微观经营、由向上负责变为向下负责、由政府任命变为市场选拔、由行政命令变为协商沟通、由追求级别变为追求事业。什么时侯中国银行家没有“官气”了,什么时侯中国职业经理人就真正形成了。 在公司企业,银行行长也是银行的高级职员,过去行长与员工之间的“官”与“民”的关系就已不履存在,行长也是“老板”聘请的打工仔。树立平民意识,从天上回到人间,回归职业的本性,是银行家应有的职业品德和风范。 3.管理不是职务是职业 长期来,在人们心目中,当上银行行长,就是走入了人生仕途,“视”行长为一种职务、为一种权力、为一种成果,并把它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福利”、一种“礼品”,奖给成功人士。 计划经济下,行长一般来源是: ●政府任命的官员; ●复员转业军人; ●优秀共产党员; ●见义勇为的英雄; ●劳动模范; ●技术专家; ●业务能手; ●硕士、博士; ……。 很显然,这不是把银行当作企业,不是把行长当作岗位,不是把管理当作职业。事实上“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专家”不一定是“管家”。管理工作是一项素质、技能、规范要求十分高的职业,银行家更要求有修养、有文化、有品位。 管理工作由一种“职能”转变为一种“职业”,是现代公司企业的产物。 ●个体经济,劳动者既是体力劳动者,又是脑力劳动者,生产活动是自己指挥自己; ●私人经济,老板既是财产所有者,又是财产经营者,创业家、资本家、企业家融为一体; ●股份经济,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老板”就不再从事经营管理了,就产生了专门从事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并且,有了职业经理人市场后,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复杂化,家族企业也开始聘请职业经理人。 可见,管理是一种职业,银行行长由政府官员变为职业经理后,就要谈化职务意识、权力意识,强化职业意识、职场意识,提高职业水平。 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职业银行家队伍,须加快三方面建设: 第一,要加快银行家职业化的建设。中国管理不缺专业化,缺的是职业化。银行公司化改造,首先要改造银行行长,让行长先入“模子”,然后才给“位子”。这个“模子”就是企业文化、行为准则、职业标准。每个行长必须从头(知识、观念、态度)到脚(技能、经验、行为),从内(热情、激情、豪情)到外(礼仪、礼貌、礼节),都必须按职业经理人的标准,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二,要加快银行家市场化的建设。首先,银行家进入要市场化,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采取内部选拔、公开招聘、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多种方式;其次,银行家资质要市场化,资格认定、市场准入、行业管理要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持证上岗、岗位匹配、人事相宜;再次,银行家薪酬要市场化,经理人年薪要反映人力资本价值的要求,以学历、资历、绩效为依据;最后,银行家退出要市场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绩效论英雄,加强监督,科学考评,优胜劣汰。总之,市场化就是要做到银行行长职场能进能出,位子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 第三,要加快银行家制度化的建设。它包括银行家形成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制度。银行家形成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从业标准、选拔方式、行业管理的制度安排。银行家监督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内外审计、财务公开、董事用手投票、股东用脚投票的制度安排。银行家激励制度,即对银行行长的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的制度安排。职业经理人只有做到制度化,才能推动银行家的职业化和市场化。 三、由自然人转变为角色人 我国银行家职业化水平不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其一,中国企业未受过工业化的洗礼,没有经过机器大工业纪律、流程、岗位、职责以及市场、质量、成本、竞争的熏陶,员工缺乏最基本的职业意识。 其二,中国员工是在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视国为家、视公有为我有、视工作为革命,没有经历过失业、下岗、淘汰的痛苦,不可能产生对职业珍惜、敬畏、负责的意识。 其三,中国经理人没进行过严格的职业教育。中国有大学的学历教育,有工厂的技术教育,但没有规范的、系统的、认真的新员工入行的职业教育。并且,我国经理人大部分是从实践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搞管理是自学成才,往往是凭经验办事,认识的局限性和思维的定势性,管理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使职场管理缺乏标准和统一。这样就给人们形成一种会干就等于会管理、能人就等于贤人、事业成功就等于管理成功的错误认识,以干代管掩盖了银行种种矛盾和问题。 中国经理人在尚未真正成熟起来的时候,就被历史推上了国际化的大舞台,就像一个尚未领取驾照的学车新手,还不知红绿灯规则,也找不到公路的入口处,就开车上路了。因此,中国经理人是凭经验办事,靠悟性管理,没有经过专门职业训练的自然人。由于经理人对管理角色的理解、感悟不深,管理人员常常出现分工不明确、站位不准确、跑位不精确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角色的越位、错位、缺位。 问题一,角色越位。如足球场上,进攻的队员在禁区跑到对方队员前面去了,跑错了位子。这种情况在过去管理中时有发生,管理人员不按程序、不按流程办事,行长越过处长找科长直接办事,科长绕过处长找行长直接办事,中间环节得不到控制,管理出现漏洞。 问题二,角色错位。如足球场上,前锋去踢后卫的位置,后卫又跑去踢前锋的位置。如一把手不好好决策,一天到晚去当“救火队”的队长;副手不老老实实地去干事,一天到晚对一把手的决策评头论足,导致“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问题三,角色缺位。如在球场上,守门员跑出禁区之外,留着空门,被进攻者长驱直入。其实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凭兴趣做事、凭爱好做事、凭情绪做事的管理者,在我们周围大有人在,在管理中出现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就不足为奇了。 银行职业经理人管理要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干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干什么会什么、干什么像什么;站有一个站相、坐有一个坐相、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职业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由自然人转变为角色人。 要当好一个银行职业经理人其实很容易,只要我们能够克服管理的随意性、情绪化,多一些规则性、流程性的东西,像演员一样去扮演角色:不是把角色变成你自己,而是把你自己融入角色之中,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自然人与角色人的区别是: (1)自然人是人治,角色人是法治。自然人是随意管理、随性管理、随机管理,计划赶不上变化,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和机会主义。角色人是按程序办事、按流程办事、按制度办法,计划在先行动在后,一切从实际出发。自然人要的是一个好领导,角色人要的是一个好制度。 (2)自然人重感性,角色人重理性。在自然人的管理中,主要受他的兴趣、爱好、情绪的影响;既把家庭里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也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中来,个人行为变为了组织行为。角色人的管理,他要按岗位、按责任、按职业的要求去思考、去行动、去表演,严格的把工作与家庭分开,组织行为是制度行为。 (3)自然人忠于老板,角色人忠于职业。自然人崇拜权力,老板比工作重要,屈服权力压力可能做任何事;凭义气办事,随意跳巢,有工作而无职业,没有职业的敬意感和敬畏感。角色人崇拜权威,忠于职业比老板更重要,能坚持操守而牺牲工作;换工作不如换心境,象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职业,职业就是人的生命。 一个合格的银行行长应是: ——一个合格的经理人; ——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一个合格的角色人。
工作分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工作分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