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把握管理问题有用的一组概念
产业 、行业、职业、专业,这是一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常用的概念。若把它们界定得相对更清晰一些,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管理问题一定有所裨益。
翻翻《现代汉语词典》,大概是这么解释的:产业,关于工业生产的,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土地、房屋、工厂等财产(多指私有的)。行业,工商业的类别,泛指职业,如饮食行业、服务行业。职业,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的、非业余的,如职业运动员。专业,高等教育中根据科学分工和生产部门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如专业生产;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的,如专业文艺工作者。
词典的解释更偏重于概念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毕竟给出了人们思考的引子和线索,下面重点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产业、行业、职业、专业及其关系。
产业。第一层意思,关于工业生产的;第二层意思,私有财产。前者一定是舶来的,后者基本是本土的。工业革命造就了产业工人和产业部门,工业化进程也是产业诞生、成长、发展的进程。而农业经济状态下,一家一户的产业实质上就是私家财产,皇帝皇室亦然,只不过私产规模更大而已。工业经济突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产业格局,代之以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大产业时代,这才有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的产业概念。产业概念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划分,但传统和新兴是相对而言的;产业概念还有一、二、三、四产业的划分,顺此不断细分,就跟“行业”的概念融合了。
行业。第一层意思,工商业的类别;第二层意思,泛指职业。与产业相近,前者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后者与中国农业社会的特征相关。从某个角度看,行业是产业的下位概念,产业项下有一系列行业,比如第三产业包括旅游、金融、酒店等服务行业。行业和产业经常混用,但国人似乎更偏好“行业”,大概因为这个“国产”说辞由来已久,已成为一种习惯用法了。中国的行业概念起源于手工业,有浓厚的作坊味道,西方的产业则一副大工业的架势。在手工业作坊条件下,“行”不多,干上一行很难转行,行业实际上就等同于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谚语里面,饱含着“行业”的中国韵味。
职业。两层意思,一是个人在社会中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二是专业的、非业余的。第二层意思不难理解,第一层意思值得推敲。在传统社会,农民算个职业,对应着农业产业和种植行业;手工业者是个职业,对应甚至对等着手工行业,比如裁缝。伴随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伴随产业和行业的演变,职业也在不断细分和变化。职业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角色,标志着人的政治身份和经济地位。有的职业跟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关联度很高,比如信息工程师与信息产业;更多的职业则并非一一对应于某个产业或行业,比如财务经理。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里,会聚焦在一两个职业上,以应对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专业。三层意思,一是高等教育的学科,二是部门专业分工,三是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前两层意思很清晰,不必细究;第三层意思跟“职业”纠缠在一起,需要加以澄清。此处的专业概念,指社会分工、工作分类和职业分化所带来的专门化要求。在这个意义上,专业和职业更像是一个铜币的两个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职业更偏“事”,专业更偏“人”;职业偏重于事对人的规范要求,专业则偏重于人把事做好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通俗地说,职业就是做什么要像什么,专业就是做什么要会什么。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当前最重要、最基础的管理任务。
特别指出一点,第一层意思的专业,最好加个定语“所学”,所学专业与专业工作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比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比较多地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既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算一个必要条件。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在实践中感受与领悟,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
总的来看,这组概念放在国语里更难于理解。究其原因,市场经济社会以企业为基本单元,企业是产业、行业的运作主体,是职业、专业的作用载体;而中国缺少市场和企业的历史积淀,语言文字中就缺少市场和企业的基因。因此,大家在使用这几个概念时,切不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而应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