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情绪管理观
作为一个海外归来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观察国人心态和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机制,有很多感慨,在这里,想从一个角度谈一些我的思考。
我以为许多问题可以从这样一个视角切入:即两种情绪管理观。国人目前比较熟悉或有听说过的是第一种,而我想倡导的是第二种。
第一种,我将它这样比喻:把理智(伦理)当司令,把情绪当士兵; 好的情绪是好士兵,司令给与好士兵以鼓励,不断要它出台表演;坏情绪是坏士兵,要不就是不理它,对坏的情绪要不就惩罚它,比如将它的泛滥者划入异类,称他神经病,送他到公墓附近去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公墓,精神病院和传染病院肩并肩地坐落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地方),结果令人对坏情绪心生恐惧:你可千万千万不要情绪太坏啊,你可以借助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反应诉说痛苦,而后冠之以“肾亏”“神经衰弱”的可接受的说法,但就是不要谈情绪啊!
具体一些说,这样一种情绪管理观会建议一种养心八珍汤: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第二味药:好肚肠二寸;第三味药正气三分。。。等等。你可以看出这底里是心理学的伦理化。这种心灵问题的伦理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佛教从印度传来,最终被宋明理学伦理化了。但那是佛教加中国本土的玄学已经振荡了几百年以后,才跑出宋明理学的;而心理学,更不用说它最丰硕的成果心理治疗(咨询)传入中国才有几十年?就把它庸俗伦理化化掉吗?
第二种,情感不是士兵,而是这整个部队的灵魂使者,意识(自我反思,理性)是民主的司令,它要倾听使者,寻求合作。
怎么倾听了?其中极重要一种,就是通过合适地谈论情感,怎么谈?别人问:“你感觉怎样?”你开始说:“我感觉心理。。。。。。七上八下。。。。。。我们的关系要结束了。。。。好象我想钻到地底下去。。。。他这样误解我。。。。。也许我很坏。。。。很伤心。。。。。很气。。。。。”也许你会想这谈话语无伦次,有啥用?还是你心理学家快点告诉我做点什么把我的坏情绪拿掉吧。这种想法说明你不明白在这样谈话中,你最精致的大脑正进行着复杂的工作了。这个谈话里包含有:
身体里感觉——“七上八下”,行动冲动——“好象我想钻到地底下去”,想法——“他这样误解我 / 也许我很坏”,情感命名——“很伤心。。。。。很气。。。。。”。你看,多复杂啊。人的大脑可以粗略地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抽象思考的部分,下部是管理生理器官的部分,而中部呢?就是管情感的,它起到沟通上下部的功能。简单地可以这样说,当你这样
谈论情感的时候,你的大脑正以中部情感为核心,做着疏通大脑“经络”的工作了!反复不断地沟通上中下三部,当然你的身体也没闲着,连着大脑和躯体的脊椎将沟通的信息四通八达地传递着了。所以说,这种方式的谈论情感是在引气,理气,而且还在表意——1)沟通给别人2)为自己以后行动提供指引。
我上面提到谈论情感时,有“合适地”这几个字。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交谈都有这理气功能。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不好的交谈乱气,滞气。想想人们经常说:“他的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想想那些亲人之间把心情弄得很坏的争吵。
在心理咨询(治疗)中进行的大多交谈就是这种合适的交谈,当然有多合适有多好取决于心理咨询(治疗)师的水平。那么在我们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的交谈有没有这种合适的交谈呢?回答当然是有。而且还很重要,比如母亲与孩子的交谈,爱人之间的交谈。它是心理咨询师所不能取代的。但是有时问题也恰因为它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母亲与孩子间“不好的”的交谈恰是培养情绪困扰倾向的最起初的温床,恋爱婚姻的问题(爱人之间交谈的问题)也最易产生情绪困扰。水覆舟时怎么办,没办法,只有回到可能有好的交谈的地方:心理咨询过程。因此你可明白为什么心理咨询同样是亲人关系所不能取代的。真的吗?有这么重要吗?“我在一个专业人员那样的外人那里,怎么能得到象是亲人一样的理解?”很多国人可能还是想象不来这心理咨询是啥玩意儿,因为在原来中国文化的系统中没这块东西。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多出这个系统?因为我们今天走入了一个复杂的现代的社会,自然的亲情系统的情感他调功能是不够的了。我以为关键在这现代化而非西方化,因为在19世纪的西方也是没有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服务这系统也是在原有系统的一片懒惰的抵抗中一点点发展出来的。理解现代性的人容易了解它的不可抗拒性。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在想我所谈的这种情绪管理观带有浓厚的情绪他调的特点,因为得依靠心理咨询师的调节,或好的交谈产生的那个关系中的倾听方,而非自己七鼓弄八折腾搞出一套自疗偏方而后跟其他人啥关系也没有。这个想法对了很重要的一半。我想先强调这一半的观点:我以为人在社会中,人在关系中,它就是一个情感磁场,情感交互传递交互感染互相正调或互相负调。不受影响,做隐士去是一个好办法。其实旅游大约就是根据这隐士原则发明出来的,尤其后起发展的生态游以及今天西方的灵修游。但我想你心情不好我建议你去旅游你大约不会说:“哇,这么棒的主意,我第一次听到哦!”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人不可能脱离情感他调。有些人抗拒情感他调的观点,其实反映的是多年来他感受的他人起到的多是情感负调,他没法再相信他人,只好关起门来依靠自己。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人的心理问题,一半是社会的问题,既社会未能提供给个体以正面的情感他调的机会。也许有人会问我:“你对这些人那该说些什么?”我的回答是:“错了,这时重要的不是先对这些人说什么,而是想想看对他周围的人,以及那些即使不在其周围但能够影响到他命运的人(拥有权力者)说些什么吧。”
让我把这对的一半的内在意味再阐述的深入一些:当下中国人们谈论的许多心理问题一半是社会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如何管理调节它的成员情绪问题。如果心理的问题不从一个社会应对机制层面来观照,而一直停留在这种无政府式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心理宣传到处流传的状态,我们是不是要等待另一场心理上的“非典”?我应用“非典”这个比喻并非只是随意的浮想联翩。非典以前没人把吐痰当成问题,现在人们看到了那长大了的跳出来的病毒。情绪不在社会层面上善加调理消化,它发出的灵魂的声音你不要听,它会不会也癌变啊?既然如此,则心理问题的一半的出路在于寻求社会的解决方案:即社会要建立成熟机制培养大量具有情感调他能力的人,这可以包含专业的,半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员三大块。专业如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半专业如教师,工青妇,与人有关的管理人员等等,而我们都是父亲母亲爱人朋友同志。。。。
如果你原来是抱着希望读我的文章找到自我调节情绪的口诀式秘方,你也许会很失望我怎么谈起社会问题了。很遗憾我以为这口诀式秘方是没有的,如果有其作用也有限。那一类教人自助的文章和书它的实用意义是有特定限度的,其效果远不如面对面十几人小班的心理训练和工作坊,当然更不用提团体和个人心理咨询,这方面在西方有大量研究证明。原因何在?情感调节的能力只有在体验式学习中才能学会,读书最多给你些良性暗示和一些方向。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倒是早就明白的:道家的修行中很讲究口诀,但口诀不是乱传的,必由师傅面授,并督察着练,为什么呢?因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滥用口诀要害人的,比如你教一个正承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八珍汤”中的“慈爱”,让她继续“慈爱”她的丈夫,你本身就是在制造心病了!
以上是对的一半。我以为那一半不对的是:他还没有明白这里隐藏着一个奥秘:即自言自语和与别人交谈的关系。这也就是情感自调和情感他调之间的关系。追溯至情感自调能力的形成期,它是以母亲对幼儿的情感他调开始的,换句话说,情感他调的好坏影响到情感自调能力的好坏,什么样的交谈塑造什么样的自言自语。但好的自言自语能力形成后,他可以一定地独立于交谈,即使遇到当下环境中不好的交谈,他的好的自言自语的机制会跳出来,令他对坏的交谈有免疫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失恋了,总是能恢复过来,他会伤心难过,但心底里有顽强的声音说:“天不会踏下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声音放射光,放射温暖;而另一个人则不然,他眼前一片漆黑,有声音在心底说:“你就是这样一个不讨人爱的孩子,从来如此。以后也如此——永远得不到爱!”
总结起来,情感他调和情感自调/交谈和自言自语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关系,一个缺乏情感自调力或说心理有很多糟糕的自言自语的人,只有依靠好的情感他调亦即另类交谈重塑自言自语系统,而有了好的自言自语系统就可以经常自调了,当然这自言自语系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他需要不断发展更新的交谈。这不断发展更新的交谈体现于何处?
体现于一个生机勃勃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日益丰富了的文化。
这就是第二种情绪管理观的中心要点。
我以为许多问题可以从这样一个视角切入:即两种情绪管理观。国人目前比较熟悉或有听说过的是第一种,而我想倡导的是第二种。
第一种,我将它这样比喻:把理智(伦理)当司令,把情绪当士兵; 好的情绪是好士兵,司令给与好士兵以鼓励,不断要它出台表演;坏情绪是坏士兵,要不就是不理它,对坏的情绪要不就惩罚它,比如将它的泛滥者划入异类,称他神经病,送他到公墓附近去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公墓,精神病院和传染病院肩并肩地坐落在城市边缘的一个地方),结果令人对坏情绪心生恐惧:你可千万千万不要情绪太坏啊,你可以借助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身体反应诉说痛苦,而后冠之以“肾亏”“神经衰弱”的可接受的说法,但就是不要谈情绪啊!
具体一些说,这样一种情绪管理观会建议一种养心八珍汤: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第二味药:好肚肠二寸;第三味药正气三分。。。等等。你可以看出这底里是心理学的伦理化。这种心灵问题的伦理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统的:佛教从印度传来,最终被宋明理学伦理化了。但那是佛教加中国本土的玄学已经振荡了几百年以后,才跑出宋明理学的;而心理学,更不用说它最丰硕的成果心理治疗(咨询)传入中国才有几十年?就把它庸俗伦理化化掉吗?
第二种,情感不是士兵,而是这整个部队的灵魂使者,意识(自我反思,理性)是民主的司令,它要倾听使者,寻求合作。
怎么倾听了?其中极重要一种,就是通过合适地谈论情感,怎么谈?别人问:“你感觉怎样?”你开始说:“我感觉心理。。。。。。七上八下。。。。。。我们的关系要结束了。。。。好象我想钻到地底下去。。。。他这样误解我。。。。。也许我很坏。。。。很伤心。。。。。很气。。。。。”也许你会想这谈话语无伦次,有啥用?还是你心理学家快点告诉我做点什么把我的坏情绪拿掉吧。这种想法说明你不明白在这样谈话中,你最精致的大脑正进行着复杂的工作了。这个谈话里包含有:
身体里感觉——“七上八下”,行动冲动——“好象我想钻到地底下去”,想法——“他这样误解我 / 也许我很坏”,情感命名——“很伤心。。。。。很气。。。。。”。你看,多复杂啊。人的大脑可以粗略地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抽象思考的部分,下部是管理生理器官的部分,而中部呢?就是管情感的,它起到沟通上下部的功能。简单地可以这样说,当你这样
谈论情感的时候,你的大脑正以中部情感为核心,做着疏通大脑“经络”的工作了!反复不断地沟通上中下三部,当然你的身体也没闲着,连着大脑和躯体的脊椎将沟通的信息四通八达地传递着了。所以说,这种方式的谈论情感是在引气,理气,而且还在表意——1)沟通给别人2)为自己以后行动提供指引。
我上面提到谈论情感时,有“合适地”这几个字。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交谈都有这理气功能。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不好的交谈乱气,滞气。想想人们经常说:“他的一句话就把我噎住了。”想想那些亲人之间把心情弄得很坏的争吵。
在心理咨询(治疗)中进行的大多交谈就是这种合适的交谈,当然有多合适有多好取决于心理咨询(治疗)师的水平。那么在我们亲密的人际关系中的交谈有没有这种合适的交谈呢?回答当然是有。而且还很重要,比如母亲与孩子的交谈,爱人之间的交谈。它是心理咨询师所不能取代的。但是有时问题也恰因为它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母亲与孩子间“不好的”的交谈恰是培养情绪困扰倾向的最起初的温床,恋爱婚姻的问题(爱人之间交谈的问题)也最易产生情绪困扰。水覆舟时怎么办,没办法,只有回到可能有好的交谈的地方:心理咨询过程。因此你可明白为什么心理咨询同样是亲人关系所不能取代的。真的吗?有这么重要吗?“我在一个专业人员那样的外人那里,怎么能得到象是亲人一样的理解?”很多国人可能还是想象不来这心理咨询是啥玩意儿,因为在原来中国文化的系统中没这块东西。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多出这个系统?因为我们今天走入了一个复杂的现代的社会,自然的亲情系统的情感他调功能是不够的了。我以为关键在这现代化而非西方化,因为在19世纪的西方也是没有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服务这系统也是在原有系统的一片懒惰的抵抗中一点点发展出来的。理解现代性的人容易了解它的不可抗拒性。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在想我所谈的这种情绪管理观带有浓厚的情绪他调的特点,因为得依靠心理咨询师的调节,或好的交谈产生的那个关系中的倾听方,而非自己七鼓弄八折腾搞出一套自疗偏方而后跟其他人啥关系也没有。这个想法对了很重要的一半。我想先强调这一半的观点:我以为人在社会中,人在关系中,它就是一个情感磁场,情感交互传递交互感染互相正调或互相负调。不受影响,做隐士去是一个好办法。其实旅游大约就是根据这隐士原则发明出来的,尤其后起发展的生态游以及今天西方的灵修游。但我想你心情不好我建议你去旅游你大约不会说:“哇,这么棒的主意,我第一次听到哦!”因为人的社会属性,人不可能脱离情感他调。有些人抗拒情感他调的观点,其实反映的是多年来他感受的他人起到的多是情感负调,他没法再相信他人,只好关起门来依靠自己。因此我们可以说:个人的心理问题,一半是社会的问题,既社会未能提供给个体以正面的情感他调的机会。也许有人会问我:“你对这些人那该说些什么?”我的回答是:“错了,这时重要的不是先对这些人说什么,而是想想看对他周围的人,以及那些即使不在其周围但能够影响到他命运的人(拥有权力者)说些什么吧。”
让我把这对的一半的内在意味再阐述的深入一些:当下中国人们谈论的许多心理问题一半是社会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如何管理调节它的成员情绪问题。如果心理的问题不从一个社会应对机制层面来观照,而一直停留在这种无政府式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心理宣传到处流传的状态,我们是不是要等待另一场心理上的“非典”?我应用“非典”这个比喻并非只是随意的浮想联翩。非典以前没人把吐痰当成问题,现在人们看到了那长大了的跳出来的病毒。情绪不在社会层面上善加调理消化,它发出的灵魂的声音你不要听,它会不会也癌变啊?既然如此,则心理问题的一半的出路在于寻求社会的解决方案:即社会要建立成熟机制培养大量具有情感调他能力的人,这可以包含专业的,半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员三大块。专业如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半专业如教师,工青妇,与人有关的管理人员等等,而我们都是父亲母亲爱人朋友同志。。。。
如果你原来是抱着希望读我的文章找到自我调节情绪的口诀式秘方,你也许会很失望我怎么谈起社会问题了。很遗憾我以为这口诀式秘方是没有的,如果有其作用也有限。那一类教人自助的文章和书它的实用意义是有特定限度的,其效果远不如面对面十几人小班的心理训练和工作坊,当然更不用提团体和个人心理咨询,这方面在西方有大量研究证明。原因何在?情感调节的能力只有在体验式学习中才能学会,读书最多给你些良性暗示和一些方向。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倒是早就明白的:道家的修行中很讲究口诀,但口诀不是乱传的,必由师傅面授,并督察着练,为什么呢?因为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滥用口诀要害人的,比如你教一个正承受家庭暴力的妇女用“八珍汤”中的“慈爱”,让她继续“慈爱”她的丈夫,你本身就是在制造心病了!
以上是对的一半。我以为那一半不对的是:他还没有明白这里隐藏着一个奥秘:即自言自语和与别人交谈的关系。这也就是情感自调和情感他调之间的关系。追溯至情感自调能力的形成期,它是以母亲对幼儿的情感他调开始的,换句话说,情感他调的好坏影响到情感自调能力的好坏,什么样的交谈塑造什么样的自言自语。但好的自言自语能力形成后,他可以一定地独立于交谈,即使遇到当下环境中不好的交谈,他的好的自言自语的机制会跳出来,令他对坏的交谈有免疫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失恋了,总是能恢复过来,他会伤心难过,但心底里有顽强的声音说:“天不会踏下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声音放射光,放射温暖;而另一个人则不然,他眼前一片漆黑,有声音在心底说:“你就是这样一个不讨人爱的孩子,从来如此。以后也如此——永远得不到爱!”
总结起来,情感他调和情感自调/交谈和自言自语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关系,一个缺乏情感自调力或说心理有很多糟糕的自言自语的人,只有依靠好的情感他调亦即另类交谈重塑自言自语系统,而有了好的自言自语系统就可以经常自调了,当然这自言自语系统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他需要不断发展更新的交谈。这不断发展更新的交谈体现于何处?
体现于一个生机勃勃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日益丰富了的文化。
这就是第二种情绪管理观的中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