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夕行
当傍晚的阳光透过高大浓密的古树散落在这悠长而静谧的山路上时,一路上原本叽叽喳喳的女生们也都停止了说笑。此时,这静谧而幽雅的氛围足以让所有的言语成为多余,惟一需要的就是一颗朝圣的心。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穿过一片“鸟语林”,我们来到了最西的一处——“烈士墓地”。在这苍松翠柏间,掩埋着的是英雄的亡灵。沿碑历数,蔡锷﹑黄兴以及陆军第七十三军阵亡的将士都安葬在这里。座座墓碑,虬枝掩映,英气逼人,氤氲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浩然正气。
沿曲折的石子路向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因为岳麓山的枫叶林中盛产红叶,据说其红艳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后因唐代诗人杜牧写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句,取其意境,遂于1952年重修时由毛泽东亲笔题名为“爱晚亭”。亭角如羽翼舒展,窗棂玲珑剔透,亭中正面刻有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亭下怪石错落,流水潺潺。
山泉叮咚,顺溪流拾级而下,令我仰慕许久的岳麓书院便展现在眼前。千年学府啊,我终于可以与你见面了!
整理了一下衣冠,怀着一份崇敬的心情,我们就像一群耶路撒冷的朝圣者,缓步迈进了岳麓书院的后门。
一进书院,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鼻而来。“啊,是桂花!”身旁的同学向我提示。我这才从沉香中缓过神来,原来,书院里遍种桂花树,一簇簇或洁白或淡黄的桂花正悄悄地把它的芬芳散发到书院的每个角落。于是整个书院便沉醉在这金秋十月的桂花香里了。
谈起书院的历史,它原是古代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始于唐,盛于宋,而止于清。现今所谓“四大书院”既是:长沙岳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以及应天府书院,而在这四大书院中尤以岳麓书院最负盛名。岳麓书院始创于咸平二年,北宋时渐起影响。而到南宋时,由于受当时朝廷衰败的影响,许多文人都从官场隐退到各地的名山大川中,以“世外桃源”的方式生活﹑教书和治学。后来宋真宗即位,极度推崇教育和治学的他便召见当时的岳麓山长周式,赐额“岳麓书院”,并请著名学者张拭主持教事。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也从福建赶到长沙同张拭治学论道。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史的时候,书院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史载“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便是对当时的生动写照。
书院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迹,有御书楼﹑忠孝廉节堂﹑大讲堂以及祭祀用的文庙等。院旁空坪曾辟有“花墩赏月”,“亭涧观鱼”等书院八景,然而时隔今日,多半已湮没。
院中碑文甚多,尤以楷体和隶书为最。百年风雨的冲刷使得部分碑文已不甚清晰,但那跨越百年的文字仿佛仍在散发着阵阵墨香。而此时,我已无法辨清哪是花香,哪是书香了,只觉得一股书香正气盈满胸怀。我想,这也许正是千年学堂让人魂牵梦萦的魅力所在吧!
走出书院的前门,站在光洁的台阶上,回首凝望,院门两侧刻着的正是那幅闻名遐迩的对联:“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是啊,书院的建筑在整个城市中占的比例很小很小,但它却以其千年的韧劲弘扬了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极端重要性。办学的传统已作为社会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深深地附在这历史文化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文化的昌盛而不懈追求与努力。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人杰地灵的湘楚大地,你养育了多少坚韧﹑果敢和智慧的三湘儿女啊!
透过书院的门,向里望见的是千年文化的精髓;向外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潇湘大地。一道门,连通的是历史与现在,古今与未来。我仿佛看见程颐﹑王夫之﹑蔡锷﹑黄兴﹑毛泽东……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正从书院里走出,去建设着这秀美的中华大地,去开创着中华民族的宏图伟业。
文/苗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