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姑娘”水饺皇后
1978年 10月 7日,香港的天气有些闷热,乌云密布的天空酝酿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臧健和像以往一样推着小车,带着两个女儿去湾仔码头卖北京水饺。因为怕街上巡逻的警察抓无照小贩,只好让只有4岁的小女儿蓬蓬帮着“放风”,臧健和边卖边吆喝,大女儿在一旁帮她包水饺,这样的生活她和女儿们都已经都很习惯了。
臧健和在忙着卖水饺时,没有注意到旁边卖报纸的小贩抱来一只小狗,蓬蓬非常喜欢小动物,光顾跑去看小狗而忘了自己的“职责”。
这时,巡逻的警察路过这里,发现有小贩正在做生意,便开始围堵。小贩一通乱跑,码头一片混乱。正在开心的和小狗玩的蓬蓬,听见了吵闹声,抬头一看,妈妈被警察抓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她跑到警察身边来,拖着警察的衣角楚楚可怜地央求说:“警察叔叔,你放了我妈妈吧,不是我妈妈的错,是蓬蓬的错,蓬蓬贪玩,不是妈妈的错。”大女儿也在一旁悄悄地哭泣。
蓬蓬的话,让臧健和当场好像被人狠狠地打了一巴掌,锥心刺骨,无地自容。她痛责自己不应该把一个大人都承受不了的压力,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孩子们的身上。
看到哭作一团的母女三人,警察的眼眶湿润了。犹豫了一下,警察轻轻地说:“臧姑娘,你继续做你的生意吧。”低沉的声音,好似甘露淋到臧健和的心上。围观的人群对警察的做法拍手叫好,不懂事的蓬蓬破涕为笑地大叫:“妈妈我救了你!”
今天的臧健和虽然已位居亿万富翁的行列,但这一片段至今让她终生难忘。
艰辛岁月
2005年9月6日,臧健和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接受《中国新时代》独家专访时感慨地说:“我已经3年没有回内地了,因为身体不佳,很多活动都无奈地拒绝了。”她的眼中充满内疚。
虽然回忆很苦,但臧健和每次回忆都似乎有新的感慨。
臧健和原籍山东五莲县许孟镇仁里村,原本在青岛过着幸福生活的她,却因泰国籍的丈夫的离去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1977年,臧健和辞掉了原本安稳的护士工作,带着两个不到10岁的女儿,辞别了青岛的老母亲,满怀希望地去泰国投奔已分离3年的丈夫,谁知重男轻女的婆婆此时已另为丈夫娶妻,并且他们已经生了儿子。
“我从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尊严让我无法接受这种一夫多妻的现实,为了我自己,也为了孩子的前途,我只能离开。”臧健和低沉地说。
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辗转到了香港,起初她们租住在一间仅4平方米、没有窗户的小屋里。
初到香港,母女三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她的肩上。为了养家糊口,臧健和一天要干刷碗、打针、洗电车3份工作,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钟头。
“开始的时候我尝试打工,别人做一份工作,我必须要做3份。那时我的语言不通,又对地域不熟悉,所以在香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很难。”臧健和平静地说。
偏偏不幸,臧健和在刷碗时被撞伤了腰。
因为腰部受伤同时又被医生查出患有糖尿病,臧健和无法再干体力活儿,社会福利部门告诉她可以享受“公援金”。
正迫切需要帮助的臧健和对此竟然婉言谢绝了,“在很多人眼里,我真是傻透了,明明缺钱花,却不要应该要的钱。我母亲一直教育我:‘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白领钱我自己会失去斗志,孩子也会受影响。”臧健和坚定地说。
只在家休息了13天的臧健和,又开始为了生存而工作。
这一次,臧健和做起了水饺生意。她购置了小木车、火炉子等必要的工具,在香港繁华的湾仔码头边摆起了水饺摊。
凭着山东父老教会她的手艺,臧健和熟练地包起了家乡的水饺,并给自己的水饺冠名为“北京水饺”。
雇不起帮工,她的两个女儿就成了她最好的帮手,10岁的大女儿蓓蓓帮着和面、擀皮,4岁的小女儿篷篷帮着洗碗。来往的行人都对她们投以同情、怜惜的目光。
当时小女儿蓬蓬个头还没有洗碗的木桶高,洗碗时她整个身子都探进桶里了,冬天海风一吹,孩子的两条小胳膊冻得通红,手上裂着口子,但懂事的孩子从不抱怨。
让臧健和一生不忘的尽是那些艰难岁月。
经过不断的努力,臧健和母女们忙碌的小摊慢慢变成了湾仔码头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香港制造:“北京水饺”
说起第一天卖饺子,臧健和说,那天她的心情非常不一般。
当时有几个打网球的年轻人,寻着热气四溢的香味走了过来。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北京水饺”,想尝一尝。
臧健和恭恭敬敬地把水饺端给年轻人,然后全神贯注地看着他们吃。没想到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说好吃,每个人都要了第二碗。这让臧健和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从此,她使足了劲卖水饺,早晨五六点就到街市上买菜,回来后花近半天的时间洗菜剁馅,她对水饺的质量要求特别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下午1点钟,一切准备妥当。臧健和就推起小木车走到码头,然后生火包饺子,一直干到深夜。当最后一班渡船停运后,她才收工。
接着她开始收拾卫生、洗刷码头,虽然没有人要求她这样做,但她觉得弄脏了环境对不起社会和他人。
不知不觉中收入渐丰,母女三人的生活基本有了保证。臧健和的两个女儿也先后上了学。这时候在“臧姑娘”的心中,卖水饺已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把女儿培养成才。
这需要很多的钱。
臧健和决心让自己的水饺叫得更响,她的办法是,选用上等的肉、菜和面粉,连洗碗布也是雪白雪白的。为了研制出更符合客人口味的饺子,她一遍遍地尝试推陈出新。
臧健和的宗旨很朴素,就是对待顾客像亲戚朋友,让每个顾客都心满意足。
1985年,臧健和靠积蓄,在香港开了第一家店铺,生意非常火爆。到1987年时,臧健和又把隔壁的店铺租了下来,生意依然非常火爆,每天都会出现排着长队的现象。
让臧健和想不到的事情是,她的第一家店铺还带旺了整整一条街,“然后各种媒体就开始纷纷来采访我,他们都很疑惑,香港是个供大于求的地方,为何臧姑娘的水饺却卖的这么好?我只能告诉他们,因为地方小,地方不够,所以排队的人很多。”回忆当年成功的情景,臧健和激动得紧握着双拳。
“臧姑娘”的水饺好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北京水饺”卖出了名气。各种大小媒体争相报道,慕名前来的顾客越来越多,有时为了吃上“北京水饺”要排一个半钟头的队才能买到。
香港湾仔码头“北京水饺”的名气越来越响,并最终成为香港的名牌产品,连当时的港督府都慕名前来求购。
现在的臧健和会这样说:“那时虽然很累,但心情很高兴,因为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造新生活
臧健和的事业起步初期经历了两次最重大的转折。
香港的湾仔码头进行改建时,臧健和想改变生意策略扩大经营,但那时她没有太多的资金开铺子,刚巧香港政府要拆迁她所居住的木屋,补偿了她3万多元港币。
这笔资金对臧健和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使她有了扩大经营的条件。
其次,臧健和的表姐介绍她到日本人开的大丸百货公司推销水饺。大丸老板的女儿平常对食品十分挑剔,可她却一口气吃了25只“北京水饺”并大加赞赏,这让大丸老板十分惊奇,因为他女儿从没有吃得如此开心过。
大丸老板问明饺子的来历,就与臧健和有了来往,日本人有自己的生意眼光,他知道连他嘴刁的女儿都喜欢吃的食品,在香港也一定很受欢迎。
他对臧健和说出了想经销饺子的意图时,臧健和实话告诉他,自己是无牌照经营。当时臧健和的想法是,情愿他现在不买水饺,也不愿骗他。
大丸老板笑着对臧健和说,可以使用大丸的包装。只要合作顺利,大丸会把湾仔饺子推广到全香港,甚至推广到全日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