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春蓬:卖音响就是要你“发烧”
攻其“软肋”享受大商场待遇
高中毕业后,艾春蓬在市商校学习了仓储管理。1981年,他到市储运公司下属的鄱阳街仓库做保管员。这在当时可是“铁饭碗”,很多紧俏物资在仓库进出,单位效益不错,还出钱让职工读电大,他因此读完了电大课程。
到1985年,仓库的生意已不景气,每平米的月租金才3角钱,单位积极寻找新出路。时值武汉商业的“成长期”,武商、中商在全国商界崭露头角,生意一天比一天火。同属商委系统的储运公司也不甘落后,决定把鄱阳街仓库改造成大型商场。
由于在单位一直表现良好,艾春蓬顺利进入新成立的扬子江商业大楼,担任家电部副经理。
80年代后期,家电行业异常红火,彩电、冰箱、空调都是抢手货,只要商场能拿到货,几乎不愁销路,电器卖场也成为商场的“门面”。同行卖场都在争着请家电厂家进场,年轻的艾春蓬则认准一条,“不是名牌坚决不能进!”
一次,艾春蓬打听到某电器公司武汉办事处经理的电话,便天天到人家办公室去“蹲点”,跟经理说好话,甚至吹嘘“我们是老资格的专业公司”,但对方不为所动。
艾春蓬想来想去,觉得应找到对方的“软肋”。一打听,这个品牌的产品外观不够时尚,因此价格比竞争对手低。再次上门时,艾春蓬心里有底了,承诺可帮助其打开农村市场,不单做卖场的零售,还能够做批发业务。
对方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先“铺货”20万元---在当时,这可是知名大卖场才能享受的权利。
此后不久,容声冰箱召开订货会,扬子江商业大楼没有接到邀请。可艾春蓬不吃这一套,开了几天的长途汽车,硬是赶到广东顺德。到场的都是国内的大型商场,艾春蓬也不怯场,缠着厂家的人说尽好话,终于拿到100多台冰箱。
一年后,艾春蓬所在的家电部销售额做到全商场最大,在顾客中也形成一定口碑。
果断换汇“抢”到5000台彩电
1993年的一天,艾春蓬跟同事拿着一张150万元的现货汇票,到一家知名电视机厂拿货。当时,几乎全国所有的商场都派人在该厂排队,厂方突然公布了一个新规矩,“不要人民币,只要美金!”(该厂的显像管全部从国外进口,需要大量的美金周转。)由于外币兑换很麻烦,很多商场代表乱了阵脚。
“如果请示领导,中间沟通花费时间,估计兑换行情会变化。不请示的话,自己拿主意万一行情跌了,回去怎么交差?”左思右想,艾春蓬决定“赌一把”。毕竟,把货带回去才是最重要的。
时间紧急,艾春蓬找到一个换汇场所。当时换汇的比率已经涨到9.5元人民币换1美元,有传闻说还会涨。大多数同行一时拿不定主意,但艾春蓬第二天就把汇票换成了美元。
第三天,“汇率”已涨到13元人民币换1美元。同行们后悔不迭,艾春蓬则已拿到5000台彩电,胜利凯旋。
回来之后,有同事笑他,“你们去了二十几天,我们还以为你们携巨款逃跑了。”还有同事说,“你当时把汇票兑换了之后,汇率涨起来了怎么不去跟别人换呢,一转手能赚几十万。”艾春蓬回忆说:“当时真没这个念头,一心只想着做事情。”
很多本地同行此行没拿到货,艾春蓬拿回的5000台彩电成为武汉最俏的商品,他顺势将商场里的存货,按10∶1和5∶1的比例全部搭着卖掉了。
345下海之初老客户送上货源
1995年,艾春蓬所在的单位被兼并。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没法发挥经营方面的专长,他心里一直没有归属感。
艾春蓬自我分析了一番,觉得可以从自己的老本行---电子产品做起。当时彩电、冰箱等产品已经做穿了,市场容量也接近饱和,他便寻思着从音响产品入手。
次年,前进四路一个仓库改建成市场。他立刻去租了个3平方米的档口。
接下来又得愁货源。巧的是,艾春蓬在电子市场遇到过去的一位老客户,对方得知他自己下海做生意,很爽快地答应借几套音响给他试卖。这位客户代理的产品属于中高档的音响产品,一套的售价大约3000元。
第一个月,店里没有做成一笔生意,到月底的时候,正好艾春蓬妻子的同学前来捧场,买走了一套音响,这才算是“开了个和”。
平米小店做出品牌感觉
“尽管小店的面积仅3平米,可是有顾客说我的店有品牌的感觉。”
由于音响的演示非常重要,艾春蓬将进回来的每套音响进行研究,找出其最大的特征。比如说体现环绕影院效果的音响,他就在店里放美国大片,效果不错。很多到电子市场来逛的人都会被艾春蓬店里的音响效果所吸引。
随着生意的扩大,艾春蓬丰富店内的产品档次,引进了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品牌,整个市场的人都开始跟他学。一年后,艾春蓬的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他的小店成为市场人气最旺的店。
这时,市场入口处有一家店要退租,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没想到市场负责人说,“这个门面我们只租给你”。原来,因为艾春蓬店子的人气旺,房东早就看中了他。
押宝“发烧友”成功转战保成路
租到新门面之后,艾春蓬花更多的资源来展示音响,他专门辟出一间视听室。定期在自己的小视听室开演示会,吸引顾客们来交流;到了周末还请电台主持、资深评论员、发烧友来讲课。就在这时,开始有一些发烧友往艾春蓬的店子里跑。
大家互相熟识了之后,就有发烧友向艾春蓬推荐:“你怎么不去试试卖进口的音响呢,那才是专业的音响。”有时,艾春蓬也帮认识的发烧友到广东带专业产品,有的东西一套就得四五万元,利润很高。慢慢地,他觉得这个群体应该有消费潜力,自己为什么不能专做这类产品呢?
2000年,保成路电子市场效益下滑,有三分之二的店关了门。艾春蓬在保成路找了一间更大的门面,面积大约有80多平米,做起了专业的进口音响代理。
在广东进货的时候,艾春蓬认识了广州昌业代理公司,专门代理进口音响产品的企业,成功成为其湖北代理商。
慢慢地,艾春蓬将重心移到进口产品。2003年,艾春蓬把全部的生意都搬到了保成路。
这时,艾春蓬开始反省自己的经营思路。一改过于依赖发烧友的战略,开始向大众推广专业音响。他积极地向一些有潜力的顾客如教师、政府公务员等人推销。现在,这些人成了他的中坚客户。
[员工眼中“热心的老板”]
小陶几年前曾经在艾春蓬的店里工作。问及对艾春蓬的印象,小陶脱口而出:“艾经理很友善,对人非常热心。”
记得有一次,小陶家里出了点事故,艾春蓬听说了他的难处之后,到处找朋友帮忙,最后终于将事情妥善地解决了。他没想到,自己与艾春蓬仅仅是普通的雇佣关系,却能够得到这样热心的帮助。
在做生意方面,小陶佩服艾春蓬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