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猪鸡油块土法熬制成“油”
不久前,有一些安徽阜阳的观众给我们栏目发来短信,说他们在市场上买的一些食用油经常会产生沉淀,还发出一种刺鼻的味道,据他们反映,这些油都出自于阜阳市郊的一个叫“两河口”的村子。前不久,我们《生活》记者来到了那里。
变色猪鸡油块土法熬制成“油”
4月初的一天,《生活》记者来到了安徽省阜阳市郊区的两河口村,一进村子,我们就闻到了一阵阵刺鼻的味道,路两边到处都是盛油的油罐,有一些人家,在门前就支着大锅,锅边还堆放着动物肉,煮着肉的锅里冒着阵阵热气,散发出一阵阵臭味。看样子,他们正在熬制动物油。
离开这里,记者没走上几步,就又看到一家门口堆满了油桶,一进去,就看到了门后大块大块的鸡肉。这些鸡肉颜色各异,有泛白的,有泛红的,还有发黑的。我们不禁问老板这种原料也能用么,老板的回答倒是挺干脆:“行是肯定行,我这都当好油卖”。不过,他马上又说,“你千万别去检测,这油不合格。”
看来他们心里也明白自己的油的品质。那这种油是怎么炼出来的呢?记者接着往里走,发现靠近墙边有一口熬煮鸡油的大锅,而刚刚看到的那些原料就放在这口锅里熬煮,这里一片雾气腾腾,工人们还不时的用铁锨在锅里来回翻动着,经过了这么简单而原始的一道熬制的工序后,油就熬制成了。当我们问到老板这鸡肉的来源时,老板告诉我们,他的鸡都是从一千公里外的厂里拉来的,有检疫证的,一点事儿没有。可当记者提出要看看检疫证时,他却说:“没有,不知道摆哪儿去了,也不知道没收了还是去哪儿了。”
没看到鸡肉检疫票证,我们却看到了他的营业执照,只见营业执照上允许加工的项目是肥皂原料加工。这也就难怪我们一进门会看到那些颜色各异的鸡肉了。我们都知道,用于加工肥皂的动物油原料,它的品质跟食用级油的原料是不能相比的,另外,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他的卫生防疫合格证,日期竟然是2000年的。对于这过了期的证老板可倒不含糊:“这是四年以前发的,早过期了,还没换。”
这样的鸡肉炼成的油能让人吃得放心吗?然而,不光是用鸡肉,这里还有一些用其它肉做原料的炼油厂子。往前走,记者又进到了一家院子,院门口放着一堆堆散落的油桶,院子里,几口大锅正热气腾腾地煮着什么。而在院子的墙角,也有一堆油桶,每个桶里都盛满了油,油的表面还漂着大量的白色泡沫,有的油桶里的油已经明显发黄,还散发出刺鼻的哈喇味。在院子的最里边,我们看到,在堆着油桶和杂物的水泥地面上,正摊放着大量带血的猪肉。老板告诉我们:“这就是做猪油的。”
堆放在地面上的猪肉,大都颜色灰白,腥臭味扑面,其中还夹杂着动物的内脏。我们对肉的卫生情况表示了怀疑,老板说得倒是省事:“水一冲就干净了”。这家炼油的过程与前一家一样简单,就是用锅熬两遍,油就成了。可这样加工出来的油能吃吗?这些老板回答倒都很肯定:“保用,这也是阜阳人家饭店里用的,那边有煤气,你试验试验?炒菜绝对管用,这人吃的油。”
清亮色拉油原来苦涩味
如果说前面的厂子是粗糙加工炼制动物油的话,接下来的厂子,则显得要上档次一些,他们声称自己做的是精炼色拉油。据他们说,这些油,也都送到了饭店里直接炒菜用。色拉油是一种品质较高的植物油,可在我们同多位老板的交流中却发现,色拉油在他们这另有一番含义。他们说:“这些油也不是豆油,不过等于色拉油,原料也是这些猪肉鸡肉,就是用大机器加工的更加精细一点。”虽然,这些厂里的机器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对于炼制出来的所谓色拉油,厂里人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现在咱这城里人吃色拉油,这些油都是往豆油里边掺的。要是光吃这油有点苦,掺着吃就没有苦味了。”
对于安徽阜阳两河口村的炼油情况,我们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的肉类专家南庆贤教授。南教授告诉我们:“作为现代食品加工来说,加工的原料是不能扔在地下的,也不允许原料有变质的情况,没有好的原料就不会有好的产品。任何作为食品加工的加工厂,都必须具有食品的基本的加工条件,包括周围的环境、水源、空气以及人员的卫生。而像从我们片中看到的加工厂的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加工出来食品级的产品的。”
土法“精炼油”堂皇入市场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发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使用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或者非食用的原材料生产加工食品。而在安徽省阜阳市两河口村,那些小加工点违规加工出来的油竟然也大都在数吨以上。一位老板就对我们说:“如果要的话,一天能走五吨、十吨的货,基本上是生产多少卖多少。”谈起他们的油的流向,加工者们还颇为自豪:“卖到学校里边,学校食堂进,师范学院的学校大食堂。”“它都卖给饭店,像文昌阁那个夜市炒菜都用这个油”“卖给厂家,厂家再搞一遍”为了验证他们的说法,记者又来到了阜阳师范学院,在学生食堂里,几千学生在这里津津有味的就餐。当我们问起食堂管理员,他们的油是从哪买来时,他告诉我们“这里一天差不多得要三四百斤的“大油”,都从“两河口”那边运来。”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阜阳市的几个集贸市场,在这里我们看到,很多摊位都在卖油,散装油,动物油种类很齐全,几位摊主还告诉我们他们也进过“两河口”的“大油”。
很难想象,在两河口村加工点的那种恶劣的生产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油居然就是这样,堂而皇之的进入市场,堂而皇之的进了学校、饭店,进而被端上百姓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