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检测造假”触目惊心
2002年以来,江苏南通、淮安等地相继发现严重的建筑工程违规检测事件,虽然违规单位最终受到了省建设厅和当地政府的严肃查处,但是由此暴露出来的问题触目惊心。业内人士认为,检测造假泛滥现象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记者调查发现,偷工减料更改检测报告,检测造假触目惊心。受到查处的南通市建材研究所原是一家具有土建一级检测资质的单位,曾因检测严格、数据权威而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声誉。但是,该所检测试验室却从1999年2月开始,多次严重违反规定,肆意涂改检测数据,造成恶劣影响。
领导带头改数据,没做检测也能开出检测报告,超范围出具检测报告,“提前”检测,手段五花八门。另外检测工作严重“偷工减料”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如钢筋质量检测须做延长与弯曲两项试验,徐州市建设局调查了一家试验室,发现被检测的约有1立方米的钢筋头都没有弯曲,但出具的报告上却都清楚地写了弯曲试验的数据。在事实面前,试验人员承认在检测钢筋时只做了延长试验,而没有做弯曲试验。而按要求检测砂浆样块、混凝土样块都要加压到碎裂,这家试验室已检测的砂浆样块、混凝土样块竟然还有些是好端端的,原因竟是检测人员为了减少清扫数量。
据了解内幕的业内人士介绍,被查处的检测单位暴露出的问题,不过是冰山一角,搞工程违规检测报告的远不只几家,而是较普遍的现象。南京某监理公司监理陈先生从事建筑工作已有10余年,大小工程已参加了数十个,对这样的事已见怪不怪了。他说,不少施工单位进了水泥,先是抽检不合格,隔了一段时间,就说问题解决了,仍然把水泥用在了工程中,查看检测报告,果真有了一份合格报告,“解决了”、“摆平了”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说明方式。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陈忠范教授曾多次参加高层住宅设计,现在还负责学院试验中心的工作。他坦言自己也曾遇到过施工单位提出开虚假报告的要求,不过,都坚决拒绝了。陈教授认为试验部门出具虚假检测报告,不合格的报告改为合格报告,就可能使建筑工程存在质量隐患,这不仅是对业主利益的侵害,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做一组试验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和成本,而开具虚假报告却不要什么成本,它是质量检测系统中的一种不公平竞争,而随意地满足客户要求修改报告,以讨好客户、拉拢客户,更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这种行为败坏了检测行业的声誉,危害无穷。
针对目前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存在的擅自更改检测数据、任意扩大单位的检测范围、甚至出具虚假的检测结果等违规行为,业内人士以及相关专家呼吁,政府除加大监督力度外,应尽快完善这方面的惩戒性法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拧紧检测这道建筑行业的“安全阀”。
徐州建筑界一位专家从事建筑业已近30年,其中还在国外干了9年多的建筑,非常熟悉国际上对建筑业管理的一整套规则。他认为,我国在引进国外的工程招投标方法时,没有相应引入银行担保的方法,以致工程的招投标市尝建筑市场很混乱,不规范的招标、分包使很多低资质、假资质的建筑单位混迹其间,加之我国现在的监理不严,施工企业偷工减料、使用低劣建材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大量出现虚假检测报告的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这位专家建议,必须对建筑行业进行打假,并启用银行担保办法、信誉制度等,规范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市场,使施工企业的竞争在规范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要尽快出台查处惩治制作虚假报告行为的法律法规,通告对制作虚假工程检测报告行为的惩罚方式。他还提出,建设主管部门还要做出一个科技攻关计划:采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控制检测过程,使检测过程有可追溯性,检测数据一测出就直接输入计算机,再不可以更改,从而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的影响。
他说,建设主管部门对检测单位资质的审批、年审要严格把关,对一个地方的检测单位的数量要从严控制,以便适度竞争,而不能过度发展产生恶性竞争,对个人的检测资质也要从严控制,对有不良行为记录者、对屡犯者,要坚决取消其资格,砸掉其饭碗。还要在媒体上公布他们的“黑名单”,让他们声名扫地,从而教育更多的人。
一些人士还认为,工程质量检测和建筑施工本属于监督与被监督的两个方面,现在我国都由建设管理部门一家管辖,两个本应严格分开的部门变成了自家兄弟,这样就极易发生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共同作案的问题。如其中一个单位暴露出问题,主管部门就会怕家丑外扬自己不光彩,想方设法在内部解决,甚至会采取大事化孝小事化了的态度,其结果是歪风邪气难以遏制。
业界有识之士已提出,应把工程质量检测部门从建设系统内划到质量监督系统,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裁判员”同属一家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对指使、要求搞虚假检测报告的开发商、施工方、直接当事人,一经查实,也应依法惩处。(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