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农业的导向工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面对加入WTO的严峻挑战,农产品加工创新技术研究在我国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和重要。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产品加工业是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同步发展的。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也是经济发达地区防止农业萎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纽带,更是维持今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产品加工研究是农业发展的导向
近2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有一定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大量以粗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原粮企业整体素质差、产品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转化增值能力不高,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我国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占0.3%。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达到4.93亿吨,而加工成工业食品的粮食仅40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而食品工业产值仅5000亿元,农业与食品工业的产值比为1∶0.3。而发达国家两者之比高者已经达到1∶4,例如美国为1∶1.8,日本为1∶2.4,英国为1∶3,法国、荷兰1∶4。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不均衡,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西部地区如云南省仅1∶0.03,中部地区如湖南省仅1∶0.1,东北地区如吉林、黑龙江省为1∶0.12,东南沿海和江浙一带较高,例如威海市1∶0.86,无锡市高达1∶2.09。
食品工业是永恒的工业,农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工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直接制约着农业发展。把食品工业作为农业的继续和延伸,甚至认为农产品过剩才需加工,这种观点和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不能简单地把食品工业看作是农业的后续,而应该是农业的导向工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营养与健康,都有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忽视。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仅为20%-100%,发达国家加工业的实践表明,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1-3倍,薯类1-3倍,果蔬加工业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0.43∶1,国外则增值在3倍以上。在消费方面,国民消费结构以鲜食为主,对加工品的消费比例较低,膳食中加工品比例不足30%,国外则高达80%。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调,科技含量低。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目前,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从加工产品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以专用面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为20种左右;在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面包屑粉、炸鱼托粉等品种方面,仍为空白。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我国仅为几种。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技术应用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
四是研究领域经费短缺,低水平重复,人才匮乏。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产中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一直忽视。而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生产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美国每年用于食品技术和新产品研制的经费高达1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九五”期间每年用于农产品贮藏加工的科学研究经费尚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相差827倍),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国每年用于粮食贮藏的经费高达500亿元。
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成果中,有关初级产品的成果占很大比重,而次级产品和精深产品研究的成果比重明显不足,虽然近来有不断深入的趋势,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外,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中普遍重视大宗产品的研究,对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科学研究明显不足。废弃物中常常可以有意外的发现,其中的高生理活性物质往往可以制出高附加值产品。这方面我国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立题,缺乏对农产品加工进行更加系统的科学研究,技术队伍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科学研究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高新技术等设备不足,明显影响了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的深入。
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技术研究
瞄准国际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绿色食品为基础,以现代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开发为核心,深入开展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和功能食品开发的创新研究,丰富和发展生物资源学与农产品营养加工学,是我国食品工业的主要任务。其具体研究方向为:
应用生物技术,开展粮食组成的分离、改性和解决稳定性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粮油及其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中具有保健疗效和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用作生物制剂和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开展植物蛋白的结构、功能与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植物蛋白短肽、寡肽等高活性蛋白肽类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研究;应用现代营养学最新成就,研究提高米、面、油的营养效价和改善膳食的实用技术;研究粮食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提供最佳贮藏条件和无危害的防腐剂;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其制造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和技术体系,探求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作物生产环境的调控途径和措施;研究绿色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研制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的配套生态技术。
农产品加工研究是农业发展的导向
近20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有一定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但大量以粗加工为主。农产品加工原粮企业整体素质差、产品档次低、生产工艺落后、转化增值能力不高,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我国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仅有133个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占0.3%。我国粮食年产量已达到4.93亿吨,而加工成工业食品的粮食仅40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8%。目前我国农业总产值已超过1.5万亿元,而食品工业产值仅5000亿元,农业与食品工业的产值比为1∶0.3。而发达国家两者之比高者已经达到1∶4,例如美国为1∶1.8,日本为1∶2.4,英国为1∶3,法国、荷兰1∶4。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不均衡,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之比西部地区如云南省仅1∶0.03,中部地区如湖南省仅1∶0.1,东北地区如吉林、黑龙江省为1∶0.12,东南沿海和江浙一带较高,例如威海市1∶0.86,无锡市高达1∶2.09。
食品工业是永恒的工业,农业是食品工业的基础,食品工业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直接制约着农业发展。把食品工业作为农业的继续和延伸,甚至认为农产品过剩才需加工,这种观点和做法是极其片面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不能简单地把食品工业看作是农业的后续,而应该是农业的导向工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营养与健康,都有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忽视。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仅为20%-100%,发达国家加工业的实践表明,粮食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1-3倍,薯类1-3倍,果蔬加工业产值与原料产值之比为0.43∶1,国外则增值在3倍以上。在消费方面,国民消费结构以鲜食为主,对加工品的消费比例较低,膳食中加工品比例不足30%,国外则高达80%。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单调,科技含量低。据估计,仅植物纤维资源,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目前,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极小,甚至成了环境污染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从玉米芯、果皮、果籽和果渣中提取膳食纤维、香精油、果胶物质、单宁、色素等。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籽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从加工产品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以专用面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我国仅为20种左右;在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面包屑粉、炸鱼托粉等品种方面,仍为空白。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我国仅为几种。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如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技术应用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这是我国农产品加工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
四是研究领域经费短缺,低水平重复,人才匮乏。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产中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一直忽视。而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生产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都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美国每年用于食品技术和新产品研制的经费高达1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九五”期间每年用于农产品贮藏加工的科学研究经费尚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相差827倍),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我国每年用于粮食贮藏的经费高达500亿元。
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成果中,有关初级产品的成果占很大比重,而次级产品和精深产品研究的成果比重明显不足,虽然近来有不断深入的趋势,但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此外,农产品加工科学研究中普遍重视大宗产品的研究,对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科学研究明显不足。废弃物中常常可以有意外的发现,其中的高生理活性物质往往可以制出高附加值产品。这方面我国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立题,缺乏对农产品加工进行更加系统的科学研究,技术队伍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科学研究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高新技术等设备不足,明显影响了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的深入。
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技术研究
瞄准国际食品工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生产绿色食品为基础,以现代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开发为核心,深入开展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无公害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体系和功能食品开发的创新研究,丰富和发展生物资源学与农产品营养加工学,是我国食品工业的主要任务。其具体研究方向为:
应用生物技术,开展粮食组成的分离、改性和解决稳定性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粮油及其副产品和野生植物中具有保健疗效和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用作生物制剂和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开展植物蛋白的结构、功能与改性技术研究,开发植物蛋白短肽、寡肽等高活性蛋白肽类产品;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创新研究;应用现代营养学最新成就,研究提高米、面、油的营养效价和改善膳食的实用技术;研究粮食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提供最佳贮藏条件和无危害的防腐剂;研究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性、使用安全性和稳定性及其制造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天然食品添加剂;研究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标准、方法和技术体系,探求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作物生产环境的调控途径和措施;研究绿色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研制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的配套生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