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菲特学习重视价值投资
近两年越来越重视价值投资,巴菲特更是被世人奉为圭臬,笔者姑且称其为巴菲特主义。但问题是如何学巴老?向巴老学什么?笔者以为颇值得商榷。
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人们似乎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就是西方是崇尚价值投资的。
但西方真的都是价值投资么?如果这样,华尔街上的价值投资人士如过江之鲫,巴老还能成功么?毕竟市场上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转圈的。笔者记得上个世纪初的"索罗斯"李文普敦的一句话,"华尔街上从来没有新东西,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的确,多数资金(请注意不仅仅是多数人)的本性是偏好投机的,否则巴老不会赢。
但巴老的成功毕竟彰显了价值投资的意义,所以要学习巴老。笔者始终在想,巴老作为一个大师,究竟是如何起步的?或许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了。
巴菲特首先是一个善于寻找机会的商人,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的成功。小时候就很喜欢赚钱,送报纸,在理发店摆上游戏机,收集废饮料瓶子,捡高尔夫球,在小时候的巴老眼里,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现在想来,收集废饮料瓶子与后来长期持有可口可乐股票是不是有联系呢?
正是这种善于寻找商机的特质使其后来的价值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否则,何以那么多分析财务报表的分析师们没有成为巴菲特,只有巴菲特成了巴菲特呢?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巴老从小就打下了实现远大理想的基础。只是成功之后,舆论只看到了其价值投资的一面,而对于小时候的事绝口不提。
其次,怎样学巴老?巴老是投资领域的天才,天才是无法效仿的。比如,古代读书人学孔孟,只能读四书五经,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像孟子那样游说诸侯,还得三更灯火五更鸡,走科举的自古华山一条路。现在人学比尔·盖茨,只能学开公司,不能效仿盖茨中途从大学里退学。巴老的真谛实际上是学不到的。至于说中国的土壤能不能成就巴菲特,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笔者说不清楚。最简单地说,能不能把一只股票拿很多年?恐怕没有哪个机构能做到。每周一次的排行榜是受不了的,一年下来不见效要马上走人的。 关键是叫得响------业绩是检验投资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