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张瑞敏的海尔法则
在家电行业,严格地说,没有什么真正的高技术,即使有也可以花钱买到。其实真正的竞争还是在管理上的竞争,而管理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用人之道和管人之道。
我与张总认识有15年了。在公开场合讲海尔、讲张瑞敏还是第一次。我今天所讲的东西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不是道听途说的。
张瑞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老张的总体印象:是人不是神,但是一个普通人为什么能做出“很神”的事,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不能不让我关注他,研究他,体验他,琢磨他。
我把人分成四类:不学有术、学而有术、不学无术和学而无术。最厉害的是不学有术的人,比如刘邦、朱元璋都属于这一类。他们的能是与生俱来的。第二等的人才是学而有术。陈平、张良、韩信都属于这一类。第三等的叫做不学无术。这种人随大流,头脑比较简单,一呼百应。但有个优点是非常讲义气。第四等的人才也很难见,叫做学而无术,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么,张瑞敏是什么人呢?我认为他是不学有术和学而有术的混合体。他的管理才能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有特别好的悟性和直觉,这是任何一所大学培养不出来的。
许多人都搞不明白,为什么从同行业来看海尔的收入并不高,还有这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跟着老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个人魅力。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又不能完全同意这种说法。我习惯于经济理性的思维方式。因为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来说,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利己是人的本性,不值得赞美,但必须得到尊重。我认为对于待遇不高,工作很累,压力巨大的条件下仍然有不少青年才俊投身于海尔,除了张总的个人魅力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要在海尔干过,并且担任了一定的管理职务,就给自身增加了无形资本,将来跳槽到任何一家企业都是要价的资本。
等距离的用人之道
在企业管理中真正实现淘汰、约束、激励和退出四大机制,实际上很难。海尔用人有个原则叫做“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力资本管理,不看学历和资历,只看业绩,以绩效论英雄,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2001年海尔集团的干部有13人被调整,3人被免职,4人被降职。我曾经问老张:“那些跟随你多年,跟随你打天下的人,怎么下得去手?是不是太残酷了?”老张说,“第一,我是等距离原则,与所有的部下都是等距离的,没有亲疏之分,谁上谁下完全由制度说了算。
在海尔,一个管理干部如果连续四五次排在末位,他不下台反而成了怪事。通常他自己就会要求下来。完全由制度说了算。第二,这样的用人机制看似严酷,实际上是最大的仁慈,否则,迁就了一个人,毁了整个海尔,你说哪一个更残酷?”老张常说海尔像一辆在发展和改革的大道上疾驶的汽车,每到一个急转弯处,总会有人掉下来。这种危机意识深深印刻在海尔每一个员工头脑中。
人才乘数定理
当年海尔激活“休克鱼”,救活了安徽的一个彩电企业。时任省委书记的回良玉同志说:“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张瑞敏的人才乘数定理有点儿类似:“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也就是说不在于海尔有多少人才,而在于海尔能够利用多少人才,或者有多少人才可以为海尔所用。
如果有10个人,每个人都可以调动10个人为海尔所用,那么海尔实际上可利用的人才就是10×10=100或102,由此可以推知,如果海尔有m个人,每个人都可调动m个人为海尔所用,那么m×m,m个人的人才乘数作用为m2,更准确一点儿,还应该加上一个系数A,可以称之为人才引力系数。A一般在[0,1]区间,如果A为负值,说明人才流失,或间接流失。
创新的核心是速度
从海尔17年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之所以能保持平均每年78%的增长速度,1984-2001年增长了17000多倍,主要是靠管理上的两大法宝,一是创新,二是以变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