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原来是爱
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为什么高薪请不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忠诚的员工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
著名的管理学专家成君忆先生说,由于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以至于企业成了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主题的现代文化,正是造成企业管理难题和经营风险层出不穷的起因。
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
管理意味着爱。这是从上古时期尧帝、舜帝和禹帝那里传承下来的管理思想,并且成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主流管理文化。
首先,你要爱自己,让自己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保持生命的本来状态。你是原生态的、自由的、快乐的、富有生命力的。
其次,你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你担任着某个群体或团队的主管时,你要爱他们,为每一个人的出路着想。
因为爱,你才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生命的成长,你的爱会开放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动人春色。你爱着,所有的人都爱着,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于是,管理学理想的工作绩效就在每个人的爱与欢笑中实现了。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钱。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服务。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控制。
所以,现代管理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钱,为了控制。你到图书市场上去看,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在告诉你: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赢利。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利,你是找不到出路的。赢利不是你的终极目标,让生命成长才是你的终极目标。
为了钱,为了控制,于是就有了现代管理学这个概念。虽然那些学者并不理解现代的管理学与古代的管理学有什么区别,但他们仍然自以为是。他们说,管理学是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一只跑表中诞生的。
事实上,这位后来被企业界和学者们推崇的效率专家一直是工人们憎恨的对象。在泰勒眼里,工人们不过是使用工具的工具、操纵机器的机器。他公开声称:“我们不需要工人有什么头脑,我们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地干好。”
从那时到现在,11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营企业、管理员工和造就工作绩效的“最佳方法”。
X理论和Y理论都错了
20世纪60年代,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始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猛烈抨击。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一种是X理论,一种是Y理论。
X理论认为人性懒惰,所以总是逃避责任。只有少数人才能克服这样的劣根性,成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但绝大多数人必须用“胡萝卜+大棒”进行威逼利诱,使他们为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努力。
但是,管理者之所以使用物质报酬这根胡萝卜,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欲望。人之于欲望就好比吸毒者之于药物,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物质报酬的应用就会最终陷入绝境。
从另一方看,员工也过得很艰难。为了得到那根胡萝卜,他不得不忍受大棒的惩罚,他并不喜欢那份工作,他只是喜欢那份工作后面的物质报酬而已。如果管理当局给出的物质报酬令他满意,他会装出一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样子。但如果他不满意,就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怠工、逃避或表示抗议。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试图用Y理论来解决X理论所遭遇的困境。他认为:人是“需要”工作的,因为人“需要”成就自我,所以只要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员工的这种“需要”,他们就会积极进取,不仅能够承担责任,甚至还能勇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在这种被称为应用心理学的管理方法中,说服替代了命令―――那些不能被说服的人则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或者病态的。你应该积极,如果你不积极那么你就有病。你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你不承担责任那么你就有病。你既然有病,就需要进行心理矫正。这样,管理就变成了一种心理专制。
工作关系应该用爱与帮助来作为支持,但心理专制却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暴力伤害。实践证明,用Y理论来做人事评价时,没有一个完全健全的人。
X理论错了,Y理论也错了,管理者的世界一片混乱,但他们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他们惊惶失措,到处寻找答案。
返璞归真的管理之道
管理需要以人为本,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他只能以自我为本。
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首先你得理解真实的人性,在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以人为本”。真实的人性就是人的原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原生态需要。在企业生活中,员工的原生态需要就是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就能够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视为压力和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个艺术家类型的工作者。
快乐成长是人的原生态需要,只有那些“放下自我,立地成佛”的管理者才能理解这种需要,才能给予员工们真正需要的那些帮助,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与之相反,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只能利用员工,不可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所谓“以人为本”其实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例如虚荣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板总是希望员工们对自己、对企业无条件地忠诚。但事情的真相是,在这样的企业里,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老板和企业,他们都在追求自我实现,都在利用对方。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没有可笑的愚忠,只有相互利用。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管理学起源于员工偷懒。偷懒者在工作中没成就感,但在领薪水时有成就感。这样,职场就成了老板和员工博弈的竞技场。长期博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为此感到疲惫。多么荒唐啊,职场本来应该是人们快乐成长的花园,结果却成了彼此折磨的地狱。
每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原生态,忠诚于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这样,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在享受那份工作、享受那种创造的乐趣。
所以,最高明的管理就是让员工们恢复他们的原生态,以创造者的身份投入到他们热爱的工作中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博弈的双方,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手,而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朋友。
[网上收集]
著名的管理学专家成君忆先生说,由于职场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以至于企业成了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主题的现代文化,正是造成企业管理难题和经营风险层出不穷的起因。
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
管理意味着爱。这是从上古时期尧帝、舜帝和禹帝那里传承下来的管理思想,并且成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主流管理文化。
首先,你要爱自己,让自己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保持生命的本来状态。你是原生态的、自由的、快乐的、富有生命力的。
其次,你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当你担任着某个群体或团队的主管时,你要爱他们,为每一个人的出路着想。
因为爱,你才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随着生命的成长,你的爱会开放出一片繁花似锦的动人春色。你爱着,所有的人都爱着,百花争艳,欣欣向荣。于是,管理学理想的工作绩效就在每个人的爱与欢笑中实现了。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钱。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服务。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控制。
所以,现代管理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钱,为了控制。你到图书市场上去看,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在告诉你: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赢利。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利,你是找不到出路的。赢利不是你的终极目标,让生命成长才是你的终极目标。
为了钱,为了控制,于是就有了现代管理学这个概念。虽然那些学者并不理解现代的管理学与古代的管理学有什么区别,但他们仍然自以为是。他们说,管理学是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一只跑表中诞生的。
事实上,这位后来被企业界和学者们推崇的效率专家一直是工人们憎恨的对象。在泰勒眼里,工人们不过是使用工具的工具、操纵机器的机器。他公开声称:“我们不需要工人有什么头脑,我们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地干好。”
从那时到现在,11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营企业、管理员工和造就工作绩效的“最佳方法”。
X理论和Y理论都错了
20世纪60年代,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始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猛烈抨击。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一种是X理论,一种是Y理论。
X理论认为人性懒惰,所以总是逃避责任。只有少数人才能克服这样的劣根性,成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但绝大多数人必须用“胡萝卜+大棒”进行威逼利诱,使他们为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而努力。
但是,管理者之所以使用物质报酬这根胡萝卜,是为了激发员工的欲望。人之于欲望就好比吸毒者之于药物,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作为人力资源成本,物质报酬的应用就会最终陷入绝境。
从另一方看,员工也过得很艰难。为了得到那根胡萝卜,他不得不忍受大棒的惩罚,他并不喜欢那份工作,他只是喜欢那份工作后面的物质报酬而已。如果管理当局给出的物质报酬令他满意,他会装出一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样子。但如果他不满意,就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怠工、逃避或表示抗议。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试图用Y理论来解决X理论所遭遇的困境。他认为:人是“需要”工作的,因为人“需要”成就自我,所以只要有效地引导和激发员工的这种“需要”,他们就会积极进取,不仅能够承担责任,甚至还能勇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
在这种被称为应用心理学的管理方法中,说服替代了命令―――那些不能被说服的人则被认为是不成熟的、或者病态的。你应该积极,如果你不积极那么你就有病。你应该承担责任,如果你不承担责任那么你就有病。你既然有病,就需要进行心理矫正。这样,管理就变成了一种心理专制。
工作关系应该用爱与帮助来作为支持,但心理专制却是对人性的另一种暴力伤害。实践证明,用Y理论来做人事评价时,没有一个完全健全的人。
X理论错了,Y理论也错了,管理者的世界一片混乱,但他们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他们惊惶失措,到处寻找答案。
返璞归真的管理之道
管理需要以人为本,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他只能以自我为本。
究竟什么是“以人为本”呢?
首先你得理解真实的人性,在人性真实的基础上才能“以人为本”。真实的人性就是人的原生态,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原生态需要。在企业生活中,员工的原生态需要就是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和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这样,他们就能够享受工作,而不是把工作视为压力和负担。这样,他们就能够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一个个艺术家类型的工作者。
快乐成长是人的原生态需要,只有那些“放下自我,立地成佛”的管理者才能理解这种需要,才能给予员工们真正需要的那些帮助,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与之相反,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管理者却只能利用员工,不可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所谓“以人为本”其实是如何利用别人的弱点(例如虚荣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老板总是希望员工们对自己、对企业无条件地忠诚。但事情的真相是,在这样的企业里,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老板和企业,他们都在追求自我实现,都在利用对方。老板在假装关怀员工,员工在假装忠诚于企业,没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没有可笑的愚忠,只有相互利用。
我们已经知道,现代管理学起源于员工偷懒。偷懒者在工作中没成就感,但在领薪水时有成就感。这样,职场就成了老板和员工博弈的竞技场。长期博弈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为此感到疲惫。多么荒唐啊,职场本来应该是人们快乐成长的花园,结果却成了彼此折磨的地狱。
每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原生态,忠诚于自己热爱的那份工作。这样,职场中的每个人都在享受那份工作、享受那种创造的乐趣。
所以,最高明的管理就是让员工们恢复他们的原生态,以创造者的身份投入到他们热爱的工作中去。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是博弈的双方,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手,而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朋友。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