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的生存新思维——寻找“企业文化的记忆”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如果大家认同矛盾的对立统一,认同大小阴阳的平衡转化,我们就有信心发现小企业的生存原理。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勇于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跳出平面思维,营造多维立体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如同世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如同人本身,既有肉体,也有灵魂。我们相信,企业也有它的物化形态,也有它的精神和灵魂,而比较能代表企业灵魂的说法就是企业文化,这也是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思维起点。
企业文化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当然小企业也不例外。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从企业的发展阶段上看,企业可分为初创阶段的企业、成长型的企业、稳定发展型的企业、以及成熟型企业。而从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来看,通常又能分为小企业、中型企业、大企业和超大(跨国公司)等。不同的分类标准不能完全排除初创阶段的企业、成长型的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交叉部分的重合。按照实践中的观点,小企业一般指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不大,且一般处于初创或成长时期,尚未进入稳定发展状态。可以说,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薄弱,特别是在面对激烈的竞争下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
对于这样一种阶段和状态的企业,怎么才能顺利走过它的婴幼时期,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万事万物有它生存发展的规律,而规律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起作用,这就从表面上给人一种印象,规律在不同的环境下和不同的时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同样印证了“一切变皆为不变”的正确性。可以保留的想法是,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同样体现着规律的存在,它不否定规律的作用,反而通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这一点给我们的提示就是,人要按常理去办事,但又不能囿于常理,要大胆的尝试去创新,以不类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点精神在我们的先民遗著里皆有体现,如以出奇制胜见长的《孙子兵法》,如玄妙不可言的上古《周易》。
思路决定出路。人要有思路,才能解决无时不刻都在变化的问题;企业有思路,才能在商战中游刃有余,屡出奇兵,屡制其胜,不断发展壮大。其实,所有小企业的当家人也能认同这个道理。关键的是,什么是企业的思路,怎样找到企业的思路,这可就不是每个人、每个组织都能求得答案的。
我们说企业的思路,首先是企业投资者的思路,是企业经营者的思路,是企业的发展定位,是企业各阶段的目标方向。当然,这些显然不够,因为这些顶多是一些表层上的问题,尚未入理三分。我们所要找的是“源之源”,是源泉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企业的灵魂,即企业文化。只有企业文化,才是指导企业在任何时期,都可以坦然应对的思想,它不管企业的实质经营者是谁,不管工作实体如何流动,不管发生怎样的经营决策变动,只要企业的灵魂还在,它就能指引企业走向更高、更大、更强。这多像古埃及法老们的梦想,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他们制作木乃伊、建造金字塔来保存身体,以期灵魂的回归,从而得以永生。现在,这种想法不再是一个幻想,是一种真正的企业经营哲学。现在的人们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怀着一点超脱的想法,或许就能找到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现在,不需要停留在小企业是否需要企业文化的争论上,因为我们的观念中已经把企业作为一个有生命的实体去对待。企业的经营者再也不能简单的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盈利的工具,而忽视它在市场经济规律中应独立具有的人格化因素,否则,我们只能认为这样的企业家、经营者不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家,不是可以在商海中弄潮的弄潮儿,也不会使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只能当作饵料被其他的企业所吞噬,从而丧失在资本时代存活下来的价值。因此,在这个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做资本的赢家,就必须以最高的姿态来审视如下一些问题:企业是什么?企业要做什么?企业要成为什么?适合企业本身的价值观有哪些?只有清醒的认识企业本身,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企业的战略,也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文化内涵。没有灵魂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没有文化的企业也只能是一种简单的操作工具,在走完他的折旧期之后,变得毫无价值。我想,真正视企业如自己生命,真正有创业激情的人来说,如果最终是这样的结果,他们是不愿意的。既然不愿意失败,那就找出你的思路,挖掘你的深度,感受和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帝王气概!
企业文化是一种既存在又让人感觉到神秘的东西。对于这个世界上最智慧的灵长类动物-----人来说,探求神秘或未知世界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我们也不妨循着这条神秘之路来寻找企业文化所能给予我们的神奇力量。
要真正切入企业文化的内容,首先要辨别企业文化的几个实践误区。
第一,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企业原创者文化)、家族制有怎样的关系。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小企业99%都是民营企业,有着很深的家族制烙印。直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当代民营企业的学者,只要一谈起这些企业的文化,就能立刻义愤填膺式的大书特书这种企业的文化劣根性,即民营企业的原创者和家族制给企业带来了先天性的缺陷和不足,抹上了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家族制阴影。这种老板文化、家族制度最终素缚了企业的发展,是导致企业走向失败的颇具杀伤力的毒瘤。
任何一种事物都不会按照理想的模式从一开始就能走上人们认为的“健康”发展轨迹,更何况孰为理想模式还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因为我们必须尊重变化的规律。我们应该承认,世界是个体的世界,在此我们用一句人文主义和民族主义者的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用在这边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已经相信构成这个世界的是一个个不同的独立个体,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之所以可以称之以个体,至少彼此之间应该存在不相类似的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是有各自特点的个体,只有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个体才能组成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比如人来说,人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是人的共性特征,但是光凭这一点,你能区分谁是张三谁是李四吗?道理很简单,对于企业来讲,企业也需要自己独树一帜的个性化差异,这样才能标志和分别各种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有助于我们认识企业到底是什么?
这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应该孤立的批判所谓的老板文化和家族制,不应该一刀切的否定它们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虽然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不能简单的直接等同,但我们可以有理由相信,当今中国的小企业,他们的文化价值的形成恰恰是与企业原创者(老板)的文化理念是紧密相连的,是不能人为割断的,老板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渊源,是一个颇具特色的,而且我相信有着极强生命力的渊源!可以说,探求当今中国小企业的文化脉络,就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者的文化。就像一个母亲一样,只有她才真正了解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壮大的内在发展演变过程,只有她对自己孩子的性情和发展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引力。企业也是如此,我们说,每个企业的老板无不把自己的企业看作自己的一份杰作、一个孩子,他们倾注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只要能体会这样一份情感和尊重这样的一种现实,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老板文化(企业原创者)对于企业文化的意义。
之所以导致许多人认为老板文化、家族制更多的是企业的障碍,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人确实看到了老板的个性和家族制的做法使企业不能走向继续发展,其中近来最为凸现的现象就是“企业掌门人的断层问题”,许多小企业在父辈手里诞生、发展,却在儿子、孙子手里毁灭,由此,许多人认为老板文化的缺陷性,是导致企业失败的罪魁。
在这里,要重新回到哲学的高度上去看问题。正确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应该是,将其看作一个发展变动的过程去看,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看。我们相信,真正有发展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企业不光是一种人的组合体,它更是一种人的动态行为。既然是人的活动,那肯定与人本身的特点有关系。中国人从形成自己的文化以来,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从祖先到现在,由一代一代的人传承和发展下来的。最终人们认同中国文化这一支独立的文化体系,这归根溯源到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的特点。有一条道理是可以确认的,就是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阶段的产物,只能说不同阶段的同一类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但是能不能这样说,后一阶段的文化的形成就要否定前一阶段的文化,甚至要割断文化的源头,彻底否定前文化本身以及他应该有的地位和作用呢?当然不能,否则这种割断历史的世界观是形而上学的,是不能为历史所验证的错误观点。同理,企业的发展就像人类社会一样,有他的开始、发展,企业的文化的形成不能否认原创者文化(因为小企业的特点基本上已开始就可以将老板和企业之间画等号的),更不能否定,而是需要研究、整理、发扬和光大。
但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的企业在家族制的演进过程中会走向末路(当然不是全部,同样有一部分家族式企业发展的很好)?为什么企业在父辈手里可以发展的很好,但是到了父传子、子传孙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障碍?这些问题的发现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但是在没有找出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之前,我们不应该妄下断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在父辈手里拥有的和感悟到的一些企业发展思路和理念并没有被子孙后辈所理解和继承。比如其父辈的吃苦耐劳、成本节约、敢打敢拼、诚实守信等创业思路,已经在后辈子孙的脑袋里没有了记忆!
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由于企业在传承过程中,后来者忘记甚至丧失了企业创业之初时创业者的理念、精神,没有把企业原创者一些总结出来的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很好的思路继承和发扬,从而导致了“企业文化记忆”的缺失,并最终在自己没有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思路的情况下,使企业最终走向消亡。这有点像文明的发展和衰弱,很好的例子,世界古文明中有许多发明和创造在现在看来都是现代人所无法丕继的,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艺术、如中国人把《周易》视为玄而又玄却又不断得到实践印证是有道理的宝书等等。这些现象同样说明了,并不是我们的先民的愚昧,而是在有的时候,我们由于自身“文明记忆”的缺失,导致我们无法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文明,从而把它当作一种怪诞之作,继而加以否定。在这里,可以认为:老板文化(企业原创者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先期文化,它应该得到肯定和研究,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从而不断的形成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传承的失败,不是老板文化的错误性,而是老板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丧失导致了企业在演进过程中的失控,乃至走向消亡。
因此我们提出,认识老板文化,发掘老板文化,重视老板文化中有价值部分的传承和发扬,让企业的继承人找到已经缺失的“企业文化记忆”,才能真正找到小企业文化的根基,是企业由小壮大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脉络的根本途径。
第二,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无、企业文化建设存废之辩。
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被反复地提出来。笔者认为,企业从一开始设立(诞生),无论是小企业和大企业,就应该有了文化。问题的关键点倒不是文化的有无,而是文化的是否成熟。犹如人在孩提一样,他的出生,就应该是有思想的,只是思想比较幼稚和不成系统而已。否则,就会产生“没有思想的就不是人,所以小孩不是人”的逻辑悖理。小企业开创之初,企业的创始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直接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企业原创者的文化深度和经营哲学的成熟度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深度。
但此处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将老板文化直接等同于企业文化,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很紧密地关系。因为,企业虽然在属性上是独立的个体,类似老板这个同样独立的个体,但两者毕竟是不能混同。上面说过,企业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的行为活动,无论在特定的时期,老板在企业中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但他绝对不能对等于老板一个人的活动。我们只能说,在某个时期,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企业文化会对老板文化的体现有更多的倾向性。
从部分和整体的角度来说,老板是企业的一部分,但不是整体和全部。企业文化的渊源固然和老板文化有紧密关系,但不可否认,企业文化的形成不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东西,企业中其他群体因素(如: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家族特色等)也必然参与着企业文化的建设。但可以认为,对于小企业,尤其是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来自于企业的原创者本身,他对企业的影响力占很大比重,有时候甚至会达到他的成败就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地步。可以说,原创者是一个刚走上创业之路上的企业的灵魂,但不是最终的企业灵魂。因为我们说过,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自己的文化,他不能和老板文化直接对等。
现实中,许多小企业的老板在突然接受到企业文化这个新鲜时尚的名词之后,往往会做这样的表态:“这个叫做文化的东西是很好,但是现在企业小,一切都很简单,所以现在根本不需要企业文化。”这句话本身应该没有语病,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范了一个哲学上的错误。既然是企业,就有文化,只是成熟和不成熟、定型和未定型,那么又何来你要不要之说?
既然它本来就存在,那就由不得你要不要!
在这里,同样要区分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企业文化建设是对现有文化的整理、发掘并系统化,使之成为有外在识别系统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企业文化本身。照此,那么对上述老板的原话更贴切的解释应该是:我们现在还不需要建设企业文化而已!而不应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从企业设立运作时就已经具有,而且还跟企业原创者的文化有着渊源关系,但是由于现实的行为与思想的高度总不会那么相互对照一致,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在企业老板看来,他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整个企业中的价值,乃至他的思想会对企业的方向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他根本未认识到企业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人格化的独立实体,因此,忽视了企业本身文化的重要性。有的直接将自己等同于企业本身,从而导致老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重叠假象,此类尤为突出,从而给许多企业研究者留下之所以造成小企业不能形成“百年老店”,实乃老板文化戕杀企业文化的口实;有的则虽然看到了企业文化的影子,但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丧失了企业“延续香火”的能力,导致企业的最后绝灭!
可以想见,由于操作层面和认识层面的现实距离差,导致许多优秀的创业者可以立业,开创自己的事业,却偏偏最后不能守住这份用毕生心血拼打出来的基业!现实告诉他们,要想经营自己的百年老店,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像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可以让我们知道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关注企业文化的有无和是非存在,就是要让我们的创业者清楚企业文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样,只有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避免被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所误导。小企业肯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白了企业文化的来龙去脉,找到他自己的渊源,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何而来?会向哪儿去?发现了文化的真正变化的轨迹,寻根探源,找到文化的根,总结文化发展的过程,从而塑造自己企业所特有的灵魂,这样我们的文化就能有形有神,能够传承,能够支撑我们的百年基业!
(注:关于如何梳理企业原创者的文化,如何挖掘、宣传初创时期的文化,如何形成定型的文化形态,以及如何凭借企业文化来打造百年名企,这将是笔者下面的研究课题。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会诉诸于大量的实证案例来加以说明,虽然实证学并不是唯一的可靠途径,但会让读者更能找到一种现实印象。)
(作者乔伟,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