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塑造基于真、美、善的价值观
干银行,没有别的,无非是“疯狂地拉贷款,疯狂地放贷款,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理掉不良资产。”
——一位国内银行老总的玩笑话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人的关注。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企业和政府的财务与运营息息相关。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地方,在于它的特定经营活动内容和特定职能作用。第一,商业银行是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第二,商业银行是工商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第三,商业银行又是将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转化为生产资本媒介。第四,商业银行创造了主要的信用流通工具。银行的特点在于其中介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表述:银行:“以货币资本的实际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中介人的身份出现”,“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商业银行,无论其经营的产品和服务如何具有特殊性,仍然属于企业的范畴,因此,盈利必然是它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又具有风险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稳健经营,必须恪守诚信。
为了实现其营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需要有卓越的企业文化做后盾。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影响产生个体和组织行为的内在因素,即隐藏在个体和组织中的基本假设,是企业共有价值观和员工个人价值观的统一。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实体,必须塑造基于真、美、善的价值观体系。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三种价值活动:对客观事物的探求、对美的主观体验,以及相互合作及恰当的行动。古人把它们称为“真”、“美”、“善”。“真”发展成为对客观科学真实的追求,“美”发展成为美学和艺术,“善”发展成为道德标准和对共同合作的需求。
真、善、美是人人肯定的价值观。在孔子思想中,这3者是出于人性的基本愿望,只要我们顺着人性的力量去发展,就能由向善开始,走到求真与完美的路上。在善的基础上,展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为我们勾画理想的人生蓝图。然而,对于所有的企业,实现真、美、善的完美结合似乎并不容易。所以才会有巴林银行的倒闭、安然的破产等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银行、大企业的破产案例。
为什么要掩盖事实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工厂有一个大型基础工程,新近要进行1亿美元的投资。很早以前,工程的策划者就意识到真正的成本可能比任何人估计的都要高得多,可能是原来的两倍。同时,他们很快就知道经营者和投资人不会同意重新审核已经公布的数字。他们告诉自己,先做一部分,迟一些时候再做另一部分。两年内,同样是这些人,为了解决因为使用低廉但不合格的零件和材料而带来的问题,就耗资数百万美元。
他们本应该第一次就做正确,或者根本就不去做,不是吗?或许吧。但是,说起来要比做起来要容易的多。在知道不对的情况下,你还是做了某些事,仅仅是因为别无选择,或者在过了很久之后你才意识到在某些关键方面走错了。这样的事情多长时间发生一次呢?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理解这种情况呢?
他们的行为缺乏一致性。他们做事的方式就有问题:他们拒绝承认问题、掩盖问题、装作没有问题存在。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圈套之中:高级管理人员公布出新的数据,希望能够倾听大家的意见;工程师们却制作计划,编造数据,以符合管理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急于抽回资金;而投资者却只注意狭隘的经济回报,而不去注意经济回报背后大量的思考与行动;于是,导致管理者不得不推托和掩盖事实,从而为他们的行为寻求合理解释。
类似这样的故事,看起来熟悉、明显,而且有些荒谬。但却随处可见。
一个经典案例——巴林银行的倒闭
1.巴林银行辉煌的历史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卖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2.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滥用衍生金融工具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1995年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日本阪神地震打击了日本股市的回升势头,股价持续下跌。巴林银行最后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之巨,而其自有资产只有几亿美元,亏损巨额难以抵补,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这样倒塌了。那么,由尼克·里森操纵的这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何在短期内便摧毁了整个巴林银行呢?我们首先需要对金融衍生产品(亦称金融派生产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包括一系列的金融工具和手段,买卖期权、期货交易等都可以归为此类。具体操作起来,又可分为远期合约、远期固定合约、远期合约选择权等。这类衍生产品可对有形产品进行交易,如石油、金属、原料等,也可对金融产品进行交易,如货币、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产品并不会增加市场风险,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如利用它套期保值,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对冲方法。但在其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其致命的危险,即在特定的交易过程中,投资者纯粹以买卖图利为目的,垫付少量的保证金炒买炒卖大额合约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往往无视交易潜在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当,那么这种投机行为就会招致不可估量的损失。新加坡巴林公司的里森,正是对衍生产品操作无度才毁灭了巴林集团。里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一味盼望赚钱,在已遭受重大亏损时仍孤注一掷,增加购买量,对于交易中潜在的风险熟视无睹,结果使巴林银行成为衍生金融产品的牺牲品。
3.巴林银行倒闭的终极原因——企业文化本质上的缺陷
巴林银行集团破产的消息震动了国际金融市场,各地股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就巴林银行破产事件本身来说则是发人深省的。
在金融发展史上,银行倒闭屡见不鲜。一般说来,一家银行的倒闭是长期以来银行内部机制不健全从经营到管理诸方面弊病积累的结果。而其终极原因在于银行及其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本质——价值观上的缺陷所造成的。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并在英国金融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巴林银行集团,照理说应有一套完善的在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序的监管措施,但事实上它的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的弊病。巴林银行容许里森身兼二职,既担任前台首席交易员职务,又负责管理后台清算,说明了巴林银行的管理制度极不健全,缺乏对卓越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更缺乏对企业战略的根本与企业文化核心的把握,没能使企业的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假设,致使员工里森的行为严重偏离了银行这一特殊企业的价值观。
塑造基于真、美、善的价值观
在拉丁语语源上,“文化”这个概念来自于乡间,起源于农民的世界,它的本意是指培植耕作自然作物,这一含义至今尚有残留;它的隐喻是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概念,商业银行只有不断的求真、求善、求美,在能够在风云变幻的经济世界环境里生存,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美、善的完美统一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与不确定的风险中发展,只有塑造基于真、美、善的价值观才能够保持作为金融企业的基业常青。
塑造基于真、美、善的价值观需要商业银行在员工参与,管理方式,创新、发展与风险,市场与顾客四个方面寻求结合与平衡。为了使员工积极的参与到银行的稳健成长中来,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提升个人能力、增强员工对商业银行价值观的认同感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改善管理与沟通效率,为员工提供创新的工作环境。积极审视市场动态,坚持顾客至上,为顾客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在加入WTO后的国内外激烈竞争中稳健发展。
(作者:李明,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企业文化咨询师。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统计学与精算数学,善于企业文化的实证研究与定量分析。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