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整合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这是一个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以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创造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知识将成为比货币资本、设备厂房等更重要的资本。据有关专家对知识经济的描述,知识经济的含义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知识经济的核心部分是信息革命,信息流动的量和质以及流动的范围都是以前的经济形态所无法比拟的,而计算机及因特网是它的技术基础。第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和理念,它意味着工作创造,其规则是冒险、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所依据的不是货币资本、物质资源等相对稀缺物,而是靠扩大知识基础,提高人的尊严,提高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把创新意识和技术深植于服务、产品和制造过程中.第三,面对无所不用其极的激烈竞争场面,居无定所,并把无规则作为规则才是正常的,采取定制式规则和遵循既有路径,反而不正常第四,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是协同关系而非排斥关系。传统经济只有依靠知识经济才能得以更快发展,而知识经济只有以传统经济作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因为,理财环境对财务管理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财务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那么,在外部经济环境已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内容和手段应做怎样的变革,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环境呢? 财务管理目标的调整 到目前为止,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演变,而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是通过公式V=∑FCF/(1+I)来计算的(其中FCF为自由现金流量,I为贴现率)。在知识经济时代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无疑还是正确的。但是,其计量的方法和内涵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家以及管理者、科技人员、职工,包括顾客、供应商甚至社会公众,都成了企业的平等利益相关者,他们既是合作者,又是利益对立者。从经济学角度讲,这些相关者是并立的经济主体,其经济利益是同质的,所不同的仅仅是与企业建立的契约形式和利益分配权重的不同。企业的利益是组成企业的各主体利益的综合表现,在信息高度流动的知识经济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或正在证明,任何一方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和体现,甚至遭到损害,那么,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无形资产(比如信誉)或有形资产的损失,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损失,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成为一句空话。所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也就构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从目标的可计量角度看,这个目标又可划分为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增值分配合理化和各利益主体满意度三个衡量标准,这三个标准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其中,有效增加值最大化才能有足够的新增价值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配,是各方利益得到保证的基础;增值分配合理化表明,分配新增价值的过程和结果应是程序化和透明的,应按利益各方对企业贡献的权重进行恰当的分配;各利益主体满意度则是对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只有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可以说是达到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才能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项内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筹集货币资本,确定资金结构。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还要加上人力资本的筹集,确定人力资本内部的最佳结构,做到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筹集的相互协调,形成两种资本的最佳结构。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看你有多少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你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一般2—5年;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比如,不仅要考虑招聘培训成本、工资奖金,也要包括福利医疗、住房、养老,甚至包括一定程度的享受和家庭成员的供养成本。同样,人力资本的收益不仅要考虑直接收益,也要考虑到由于专利、创造发明、良好的市场声誉、良好的政府和其他方面的关系等所带来的间接收益。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财务管理主要关心股利分配政策。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国内外的—些高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这些方法实践证明是比较成功的,但美国的“安然”事件也说明这些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人力资本的定价与分配之所以是——个复杂的问题,这与人力资本的几个显著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人力资本的多样性,有管理型、科技型和操作型之分;二是人力资本的易变性,易受企业内外环境和人的心理生理状态的影响;三是人力资本的双重拥有性,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人身依附性,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为企业所用,才能发挥其资本属性,同时其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也必然要在个人和企业之间做合理的分配;四是人力资本的群体性,也就是人力资本拥有者必须同其他人力资本拥有者以及物资资本相互作用和配合。企业只有各种资本协同作用才能产生收益,但是在收益分配时,又必须把各自的作用和贡献进行分解,才能合理地分配,收益分配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这里。 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 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知识大爆炸,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变化速度非常快,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相应地要求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速度要大大提高,各种复杂计量模型的采用和实时数据汁算模拟也显得极其重要,这时,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已不再适用,企业必须把汁算机及专业财务软件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手段,包括宏观环境和趋势分析、市场分析、财务预测、投资决策和风险分析、财务成本控制等等,都需要运用计算机和有关的计量模型来进行复杂和快捷的计算。目前在国内外一些先进企业中所采用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就是财务管理手段变革的一種新趋势。 知识经济社会财务管理的变革,给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财务管理不再是对内核实企业的财务信息、计算收入和利润、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进行预算和决策,对外与资本市场沟通,被动地进行融资筹资。而需要具备广阔领域的知识,首先,要能正确把握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参与制定并积极实施企业的战略意图;要熟悉财务和商业运作的各个方面.从资本市场投融资到企业的参股、控股和购并;从销售目标到销售计划,从公司的市场地位到竞争对手动态,熟悉销售渠道、与公众关系和所有功能仓库;熟悉政府相关政策的历史沿革和最新的政策动向;了解与本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进展,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操作。其次,由于资金、技术和产品的跨国界流动极为迅速,还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全球的视野,要通过各种手段如网络、报刊、专利目录、各种报告会、展销会,主动搜集了解全世界的信息行情,协助CEO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第三,财务管理人员要善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新的财务理论,寻找新的更好的资金融通和配置方法,探索合理体现知识价值和其他劳动价值的收益分配新机制,不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