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的心理攻略(二)
(二)谈傲慢和虚荣心理
在有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那里,我们有时可以看到傲慢和虚荣心理。比如下面这个小案例:
案例2:小王高中成绩非常好,高考以后,他抱定“非清华不上”的心态,在高考志愿填报表的各个志愿栏都写上“清华大学”,还写上几个大大的“不服从分配”。交到老师那里后,老师有些担心,劝他合理利用各个志愿栏,他说:“我一定能考上,要是考不上清华,我就复读一年,反正我是非清华不上!”别的正巧在那里的家长听了,有的夸这孩子学习真好,有的投去怀疑的目光,还有的说:“你就生在浙江,要不,也报一个咱浙江的名牌大学,兜着底,不比你这么报好。”但小王最终也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还是照自己的想法报了,小王的父亲也支持他这么报。分数线一下来,他离清华分数线只差一分。小王垂头丧气的选择了复读。
案例分析:小王的心理就是典型的傲慢心理。由于平时学习好,他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谁都比不过他。但高考是全国性的竞争,山外有山,难保他一定稳操胜券。这时候,不能盲目的坚持“我最优秀,谁也比不上我”的心理,而要有一定妥协。
小王的这种“我最优秀,谁也比不上我”的心理,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难于理解别人的感受。小王其实也听到了不少好心的建议,但他好像并没有加以考虑,而是只从自己的角度想到“我一定能考上”。他有一个“无限膨胀的自体”,自我表象像大象一样,很大。但这样的人,往往也会有自我表象变成一只小老鼠的情况,小王到最后“垂头丧气的选择了复读”,可见一斑。他们只能承受成功,不能承受失败,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更加伟大,而失败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一钱不值。
小王是虚荣的,他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为了一个虚名不惜牺牲自己的大学梦。他的潜意识里是希望别人都赞美他,夸他是天下第一,而且把这个幻想当成了现实。
在小王的案例里,还出现了小王的父亲,他的父亲也支持他非清华不上。这映射出家庭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可见小王的父亲也有自恋的问题,孩子如果考上清华,对他的自恋也是一种满足和实现,可以证明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的孩子是伟大的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从小被灌输了成功教育,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一旦犯错误就要惩罚,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就具有了自恋的特点。小王就是这样,他可能在学习上被赋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家庭只允许他成功不允许他失败,于是他自己也逐渐的不允许自己比别人差,他报的大学一定要是最好的大学。这样,他就成了整个家庭系统的受害者
(三)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其实是一种投机心理,它与躲着机会相反,是见机会就抓,哪怕即使抓住这个机会,成功也没有太大把握,也想要抓住它。其结果是,这样做往往失败。
案例3:“唉,我当时要是那么报就好了,这下蒙错了!”小赵后悔得连连跌脚。一个月前,他侥幸报了一个很有名的大学,觉得自己的分数加上那里的熟人关系,差不多能上,壮壮胆就报了。没想到,那年高考招生把得严,熟人关系没用上,自己还落了个没有大学上。小赵觉得报志愿太不好把握了。
案例分析:在填报志愿中,有的同学有侥幸心理。他们先是轻信自己与客观环境,抱着一种“我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的心态,轻率的作出选择,失败后,又陷入自我谴责和后悔,甚至自怨自艾,出现抑郁情绪。
侥幸心理是出于一种不现实的考虑,希望天上掉馅饼,希望有别人施舍给自己,自己能够不劳而获,不必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能考上好大学。这样的同学,其家庭环境往往是溺爱和娇惯的,他们从小不必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够过上很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希望接受别人的帮助,希望一个“伟大的帮助者”帮他们考上大学,希望命运对他们永远眷顾。当然,这不是总能实现的。
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在高考最终结果没出来之前,想鲜花与掌声多,想侥幸失败少。在他们心里,好像多想想好事,好事就真地会自动降临到他们头上似的。一旦失败,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们往往承受不了。
对于小赵,报志愿这件事也是一个教训。天上是不会自动掉下馅饼的,高考招生对每位考生都是公平的,只有凭自己的实力才有希望获胜。小赵可能平时尝过侥幸的甜头,在高考报志愿中轻信好运,才导致最终失败。
总之,填志愿是很重要的大事。在这里,我对广大考生和家长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如果你考得不错,却一直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犹犹豫豫,就要警惕了,你是不是把过去害怕失败的心理投射到报志愿中了?
2, 总是想着别人报什么志愿,就要警惕了,你是不是不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小心和别人挤成一堆啊!
3, 别人的意见一概听不进去,就要警惕了,你是否只是站在单一的角度思考问题?
4, 满脑子中都在想鲜花和掌声,就要警惕了,你是否会把志愿报高?
5, 想钻高考的空子,想依靠熟人关系,就要警惕了,你是不是太轻信了?
祝考生朋友们走好人生这重要一关!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