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现象”引发职业危机
“本公司为扩大业务需要,急聘副总裁一名。要求年龄35岁以下,博士学位,长相英俊潇洒。一旦聘用年薪百万以上。”
“又不是相亲,为什么一定要说明35岁以下,还要长相英俊?这不是歧视是什么?”在美国求学多年的甘露女士回国不久,就发现许多充满“歧视”的招聘广告,和朋友谈到这一点,国内的大部分朋友居然对此习以为常。一些朋友甚至会说:“如果是你开公司,你也会喜欢35岁以下相貌英俊的,尤其是同等条件,为什么不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呢?开公司做生意是为了赚钱又不是为了做好事。”甘露女士认为这是两个问题,她对时讯记者说:“在美国,求职时对于任何年龄、性别和种族上的歧视对待都是不允许的。若受到这样的歧视对待,求职者有权起诉企业。就算是因为生育,企业也不得以此为由解雇员工。至少应该保持一定的经济待遇直至法定的生育假期之后。”
甘露觉得大量的这种有年龄限制的广告容易给同在社会中寻求发展的女性带来压力,尤其是接近35岁的女人,这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选择,比如说通过面试,来看一个人是否年轻英俊,但是如果登出广告来,那就属于对其他人的“冒犯”了。
时讯记者就甘露女士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发现大部分的招聘广告都有年龄限制,而且在接受采访的30岁上下的人群中,许多人承认这种广告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压力。但是他们对待这种压力的心态却各不相同。一位中学老师对时讯记者说:“这种广告好像在向社会宣布,35岁以上的人不被需要了。我觉得特别愤慨,我们学校的校长有一次跟我们说,你们要珍惜你们的工作,现在什么地方还要35岁以上的人呀?”这位中学老师的观点是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挑选人才,但是如果把自己的选人标准公布出来,那么还应该考虑社会影响。与这位中学老师不同的是,大部分在写字楼工作的女性,普遍感受到“35岁危机”所带来的压力,但是她们认为如果自己能在30岁左右站稳脚跟,35岁以后的道路是不用发愁的。有一位就职于某跨国集团公关公司的业务骨干甚至说:“企业登载这样的广告确实给35岁以上的人,或接近35岁的人造成了压力。但是为什么要干到35岁呢?我对自己的目标是35岁退休。一个人到了35岁,尤其是女人,最好的状态不是工作,而是享受生活。有一个自己的公司,让别人为自己赚钱,难道35岁还要去人才市场应聘吗?那个时候应该是登广告找比自己年轻的人干活。”
据了解,许多在写字楼上班的白领,尤其是女性,都给自己定下了35岁的底线。有社会学专家认为,所谓的35岁底线,有部分原因是用人单位造成的。如果一个城市的招聘广告大部分都有年龄限制,那么就会慢慢影响到这一年龄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说一个人过35岁,总是接触到对自己排斥的招聘信息,这个人就容易有心理恐慌,比如说害怕被老板解雇,担心被社会淘汰,这种对年龄的恐慌,被称为35岁现象。因此,有关人士认为,应该限制用人单位发布带有“年龄底线”的广告。不过,就时讯记者采访的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做出这种限制。
燕莎友谊商城人力资源部部长和俐女士在接受时讯采访时说:“我们作为服务业,对招聘员工提出年龄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对员工的年龄要求在35岁以下,这是因为顾客的心理都是愿意看到为他服务的是一位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的女性面孔,而且服务业的站立式工作方式也决定了年轻人的优势明显强于中年女性,一天8个小时站下来,年轻女性还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35岁以上的女性早已体力不支了。”
另外,和部长还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各行各业的人员流动性都很大,仅燕莎友谊商城一年的人员流动率就在10%%左右,而年轻女性是流动人员里的主流,走的是年轻人,来的自然也是年轻人,这也是阻碍35岁以上女性求职的一个因素。年轻女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要强于中年女性,这是必须的承认的事实,用工单位当然更偏爱年轻女性。
一位企业家对时讯记者说:“即使是要求招聘的单位取消广告上的年龄限制,这条线还是会留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我们可以虚伪一点。我们不说因为你的年龄问题,我们说因为你不适合这份工作,理由是很好找的。西方国家不允许歧视,比如说你去找工作的时候,人家不能以你是华人为由拒绝你,或者不给你升迁机会,但是人家可以找别的理由,这是一样的,因此,35岁以上的女性如果要摆脱掉35岁的心理压力,最好的方法是自强不息。你是个人才,怎么会没有工作?你能创造销售奇迹,你就是45岁也没有关系。但是,假如你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并没有过人之处,那当然是会有压力的,拼体力拼热情,35岁的人怎么也比不过25岁的人。”
在采访中,时讯记者了解到,许多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女性,她们在接近30岁的时候,心态与想法和25岁左右有很大的区别。25岁的白领女性喜欢看时尚杂志,喜欢谈论时尚话题,她们对“年龄限制”的招聘广告无动于衷,甚至有一些认为:“最好35岁的都离开,这样可以腾出很多空位子”;而3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则关心职场信息,业内动态,她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站稳脚跟,比如开拓客户关系或者索性去“充电”,把业余时间用在看书读mba上。
时讯记者在清华大学采访的时候,发现每到周末这里都有很多30岁上下的女性到这里“充电”,她们多数是已经有了本科文凭,有的甚至有了硕士文凭,但是为了克服“35岁”的压力,她们又重新回到学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现在已经属于公司的主管层,但是如果不继续充电,那么将来就难以保证了。因为对于外企来说,老员工一般都跟公司有约定,每年要有一定程度加薪。所以到了一定时候,如果老员工对公司不能有特殊贡献,那么公司就愿意把一个老员工换成两个年轻人,因此自己必须及时充电。她对记者说:“关于35岁的外企女职员,有这么一种流行的说法———她们属于三无产品,无自由(因为家庭拖累);无青春(因为韶华已逝);无资历(因为金字塔的顶端需要的是更资深的阅历)。有谁喜欢三无产品?所以对于她们来说,很多人在30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想办法,一种想法是很天真的,以为自己苦干几年,找个金领老公就可以在35岁的时候急流勇退,回家做少奶奶了,这部分人会花时间在找对象上,她们把找对象当作一项投资;还有一种想法是给自己做投资,比如说出国留学镀一层金,再比如说到学校去学个工商管理,总之学了是自己的本事。”
当询问这些到大学来充电的职业女性,招聘广告中的“年龄限制”是否给她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时,她们基本上都承认。一位女士说:“做女人的确很辛苦,如果7岁上学,经过12年小学和中学教育,再加上四五年的大学本科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是24岁左右。接着是一年左右的适应调整期,然后4至5年时间的工作经验积累,那么,参加工作6年以后,该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了。而这个时候,年龄的列车已经开过了30岁的站台,还想往前开吗?该加油了,要不,迈不过35岁那道坎。”不过,很许多“充电”的女性一样,这位女士说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这类含年龄限制的招聘广告是否存在歧视这一问题。“因为就算是歧视,也没有办法。凡存在的,一定有合理的因素。企业不喜欢35岁以上的人,这是事实,只有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当记者提及当今就业形势及对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许多人对这种现象都认为很正常,甚至表示理解。
韦女士已经过了30岁,她现在清华大学“充电”,她认为有些职位的性别限制和年龄限制挺正常的,比如做销售要求男性,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意味着要长期出差,经常奔波在外,要会喝酒,女性,尤其是年龄超过35岁的,无论从身体状况从心理因素上讲都不合适。再如,炙手可热的咨询行业,职业压力就更大了,女性要考虑家庭,要考虑要小孩,这些受限因素自然比较多。
清华大学法学院培训中心主任黄新华副教授在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年龄和性别限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目前人才市场和就业机制尚未发展健全,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很多的职位供需比失衡。企业要考虑到它自身的经济利益来择优选择求职者是必然的。第二,我国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宪法有明文规定禁止性别歧视,但是目前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严格执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