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热潮的冷思考
近几年,国内兴起了一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很多企业、社区、学校、甚至机关都提出要创建学习型组织。上海、大连、北京和南京等国内50余个城市提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中组部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还有很多地方的社区组织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口号。新闻界也有学者提出,媒体应建设学习型组织,着力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学习力。
笔者以为,建设学习型组织本身不是坏事。但在搞此类活动的时候,有必要把握住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防止概念的泛化,尽量避免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曲解。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溯源
作为国际上一项前沿的管理学理论,学习型组织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 )在他的老师佛睿思特所创立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基础上,融合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讨论与模拟演练等理论和方法后提出来的。
然而国内不少单位和组织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普遍的做法是,都把 学习界定为个人(或组织成员)的学习,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业务学习、甚至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的学习等等。必须说明的是,这样的界定仍然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同学习型组织中所说的学习有一定区别,因为这种界定有一个大前提--学习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学习。可以说这种界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涵义,有望文生义之嫌。笔者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理论。在《第五项修炼》(1990)中,彼得·圣吉指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它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部分。同时他认为,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其中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
例如,在一个管理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何以集体的智商只有62?团体学习的修炼就是要处理这种困境。可见,学习型组织理论着重研究的是一个古老的系统论命题,即在当今的企业组织中,如何使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问题。通俗地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立足点在于,使组织如何减少内耗,避免内部成员的力量相互抵消,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能力(彼得·圣吉在书中讲的是群体智慧)和竞争力,达到人心齐,泰山移的效果。显然,这和很多单位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业务学习等,不是一回事。
其次,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着重强调的恰恰是组织学习,不是个人(组织成员)的学习。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1990)中,彼得·圣吉指出,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他还特别指出: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第五项修炼》,第269页)
再者,国内的管理学专家也持同样的观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陆雄文教授在2003年11月19日举行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复旦演讲媒体见面会上说,《第五项修炼》更具有哲学的意义,就是有一种远见,意识到将来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一种学习能力,而这个学习能力不依赖于个人学习能力,而是组织团队的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很多单位和社区提出要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业务学习以及组织纪律的学习、业余特长的培养等,这些对学习型组织 理论的理解,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它原有的内涵。
二、学习型组织 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和国内很多单位对学习的界定不同,彼得·圣吉的理论强调了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学科价值。
首先,学习型组织 理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组织和个人(或组织成员)的关系。彼得·圣吉的理论表明,组织不等于其成员(个人)相加的总和。企业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一个企业组织就像一个独立的个人,其内部结构、总体思维方式和整体素质都会影响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这一观点可以看成是对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的继承和发展。)企业组织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提高和个人各项技能的提高一样,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达到。而一个企业组织又是一个有机体,必须强调它总体的能力--企业自己的智慧和判断,自我学习和适应。可以说,即使组织内的每个人都在学习,也不等于组织在学习。显然,这和我们的传统看法(社会是人组成的;只要人不出问题,社会就不会出问题)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另一方面,组织学习也离不开个人学习,组织学习要通过个人学习和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达到。两者的区别是,个人的学习往往是分散的、独立的,而组织学习是把一些个人组成一个团队进行训练,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提高这个团队的群体智慧。例如,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有类似的例子。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球员罗素(Bill Ruesell)曾经这样描写他们的球队:就像其他专业领域一样,我们也是由一群专家组成的团体,我们的表现依靠个人的卓越以及团队的良好合作。使他(罗素)的球队打起球来与众不同的,不是友谊,而是一种团体关系。彼得·圣吉认为,罗素所属的球队(曾经在13个赛季中得过11次NBA总冠军)呈现出一种整体搭配(alignment)的现象,即一群人很好地发挥出了整体运作的功能。在一个职业篮球俱乐部队,队员由于长期在一起训练相互配合,其整体能力往往要高于一支由超级明星临时组成的球队。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职业俱乐部队的球员之间通过在一起进行长期的训练,产生了稳固的互动关系,使他们配合起来得心应手。虽然超级明星的个人能力远高于职业俱乐部队的每一个队员,但加在一起表现出来的整体能力可能并不高,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没有通过长期训练建立起来的默契配合。
其次,学习型组织 理论提醒我们,在企业和单位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考察组织下属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因为很多时候,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影响了整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彼得·圣吉所讲的啤酒销售游戏,就是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啤酒的消费者、销售者和供应商、生产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由于一个偶然的微小变化,逐渐演变,结果引起了整个啤酒产业链条的大幅震荡。
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屡见不鲜。我们过去熟悉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由于体制、职能、资源的设置等问题,下属各部门之间常常出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部门利益、小团体主义现象,在工作中难以有效地配合,结果导致组织的整体效率降低。而彼得·圣吉所说的五项修炼,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调整方法,帮助我们提高整体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在这五项修炼中,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在认知(思维方式)方面的缺失,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遭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一反应式的结构困境。
再者,学习型组织 理论提醒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若干修炼中的第五项,可以说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
彼得·圣吉认为,结构影响行为是系统思考背后的中心原理;而复杂的系统对于改变它们的努力有抗拒倾向,也是一样重要的原理。前者是指影响实际状况的能力,强调要看清控制行为和事件背后的结构;后者是指直接控制行为的努力(例如为都市低收入户建住宅这类用意良好的计划),通常导致的只是短期内的改善,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局部的、片段的、孤立的,难以察觉制约行为的结构性因素,而著名的啤酒游戏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当他们处于相同系统之中时,也倾向于产生类似的结果。当问题发生或绩效无法如愿达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怪罪于其他人;然而问题却常常是由我们所处系统中的结构所造成,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力量或个人的错误。因此只有改变行为背后的结构,才能产生不同的行为变化形态。在这里,结构表示那些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行为的一些关键性的相互关系(或者运作原则),它不是论证上的逻辑结构,也不是指那些组织平面图所显示的结构。只有当我们跳出具体的人和事,去分析整个系统中的部门之间存在的稳定的相互关系,进而发现产生问题的结构性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些令人头痛的系统难题。学会系统思考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是彼得·圣吉博士的一贯观点。他举例说,一条跨越了三个省的河(黄浦江)由三个省(市)共同治理污染,一个困惑于河的污染,一个困惑于治污对经济的影响,而另一个则困惑于河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三个省(市)的目标不同,管理又是各自为政,治理方法自然不同,但人民是生活在一个整合的大环境中的。所以政府要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要学习了解人民的真正需求。
最后,训练系统思考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练习方法进行修炼。像《第五项修炼》中所说的啤酒游戏,STELLA系统思考软件等等,都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学习和运用系统思考,学会从事件与事件的联系当中发现在系统背后起关键性作用的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25年以上的时间。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政绩工程的思想,扎扎实实地把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各项工作逐步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