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沪就业门槛、机会、政策分析
正值招聘求职旺季,一拨拨求职者满怀希冀、背着厚重的行囊从天南地北闯进上海这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大都市。一时间,人才交流会上人头攒动。当他们在人才市场中寻寻觅觅时,脑海里转着一个又一个的问号:上海的职业门槛有多高?我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受到申城用人单位青睐?2005年,求职上海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和机遇? 解答这些问号能使求职者事半功倍,于是我们从就业门槛、就业机会以及就业政策信息三个方面为求职者打探上海才市行情,传递求职信息。
2005求职上海
环境篇:上海的门槛有多高?
户口曾是外来人才进沪求职的一道槛,当户籍的枷锁逐渐被打破之后,上海还有门槛么?
户口、职称隐退———
显性“硬”门槛已成过去
曾几何时,“限本市户口”是外来求职者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没有户口、职称等“硬”条件,纵使才高八斗,也别想迈入上海这扇大门。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历史。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人们的观念里,除非特殊行业特殊领域的特殊要求,户口和职称等“硬”条件都不再是求职的必要条件。
政策的逐步放开,使得申城用人单位得以广开纳才大门。从《上海引进人才工作证》到《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户籍的作用被逐渐取代,去年10月,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凡在沪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办理了工商执照,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人员都可以提出申领。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户籍政策的逐步放开,为外地人才来沪就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少了“身份”上的担忧。
用人单位的择才观念伴随政策的放开也在逐步转变。记者对申城各大招聘会、招聘网站、招聘类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做了一番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在职位要求中明确注明“需本市户口”的已经成为“极少数派”。一场招聘会有上千个职位,要求本市户口的不足5%。而在中高端的人才中介、猎头市场,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中已经不再关心户口、职称。中华英才网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猎头顾问告诉记者,由于办理居住证、人才引进等渠道十分便捷,外资企业很少对应聘者的户口有所要求。在人才选择过程中,对本地、外地人才都用同一标准去筛选,即以能力高低决定录用与否。
技能、学历、情商突出———
隐性“能力”门槛无所不在
政策放开给每个求职者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获得机会。
“招聘:房地产经纪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熟练操作计算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对房地产行业有兴趣。”这是近期某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则普普通通的招聘信息。“房地产经纪人不就是房产中介么,只要能卖出房子就好,为何一定要‘本科以上,英语六级?’”现场一些毕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招聘人员这样回答:“因为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高级人才,倘若业务员的素质跟不上,根本无法与客户沟通。”这只是招聘市场上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
人才的自由流动正在使上海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集散地。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年度统计汇总显示,2004年上海固定人才招聘会共举办798场,全年提供岗位数共605788个,而进场人数竟高达4667568人次。按照这个数字做个简单计算,一个岗位至少有七到八人竞争。当庞大的求职人群围绕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时,隐性的“能力”门槛无所不在。
如今,“大专以上学历、1~2年工作经验、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已经是人才市场上文职类岗位最基本的招聘要求;而技术类职位“有相关专业背景、2~3年工作经验,熟练使用相关的技术、操作工具”则成为“最低”条件。东方控股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屈辉认为,对于求职者来说,所要跨越的“能力”门槛,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
1、专业技能。主要是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2、学历。除非纯粹体力劳动,否则大专以上学历几乎是“最低水准”。还包括外语能力等。
3、情商。通常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机会篇:上海需要何种人才?
如今各类人才排行榜、热门人才榜很多,可究竟何种人才为上海所需?以下是本报记者从人才市场采访来的第一手信息。
两类人才需求量最大
1、营销人才
营销及相关销售人才始终稳居上海各类人才需求排行榜之首。这也难怪,各行各业无不需要营销,能为企业\"攻城掠地\"直接带来利润的优秀营销人员是企业常年招募的对象。此外,营销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也是空缺较多的原因之一。从具体的职位上来看,普通的一线销售人员和业务代表需求量最大,其次是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等中层销售管理人员。
常来说,除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疗、金融等之外,大多数企业在招募营销人员时比较务实,着重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营销经验、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而对应聘者的学历等要求则相对比较宽松。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位细分渐成趋势。以工作内容来细分,企业可能招募谈判人员、项目销售、售前售后等等;从职责岗位来分,企业需要区域经理、大区总监等等。营销人员的职能划分日趋精细,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需求的并非单纯的“跑街先生”,而是具备一定行业背景、掌握营销专业知识和技巧,既懂技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it技术人才
根据上海市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2004年it业招聘人数10.1万。2005年it技术人才供需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在一段较长时间将成为市场支柱。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催生了大量的用人需求,需求量明显呈金字塔型分布:高端的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少,中端的研发设计销售人员略多,低端的开发、操作人员需求量最多。最为紧缺的是一大批能够在it高技术平台上熟练从事大量重复性操作的技术工程师。对他们来说,熟练的编码能力、规范化的编程意识和软件工程概念比创造性更为重要。
三类人才眼下最难寻
1、新兴行业技术人才
集成电路、游戏、生物医药等这些新兴行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而由于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缺口,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明显缓解,现有人才往往成为众多企业“挖角”的对象。此类人才来沪求职,相信也是饭碗不愁。
2、高层次人才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高层次的管理、市场、技术人才都是企业急需的对象。所谓的高层次,通常意味着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从业经验、集多种技能于一身,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即便是在某些人员相对饱和的行业,企业对高层次人才也是求贤若渴。
3、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稀缺,高薪难觅技师。最近3年上海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而增量主要集中在中高级技能人才尤其是具有技师以上资格的高技能人才上,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目前市场上无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在整个求职者队伍中仍占较高比重,超过55%。有高级证书者仅有3.5万人,是市场需求7.8万人的45%不到。与之相应的是,用人单位开出的工资价位也呈几何级数增长。高技能人才沪上就业前景广阔。
“灰领”人才受欢迎
上海市劳动部门提出的所谓的“灰领”人才,是强调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动脑与动手能力兼具。在如今的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灰领”特征。技能是用人单位首要关心的,“做过什么工作”、“负责过什么项目”、“会做什么”往往是最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专业背景、学历等其他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展现自己“能做什么”是应聘时应当把握的首要原则。
学会分析你的职业“小环境”
市场大势是求职的风向标,而对于每个求职者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学会分析个人的职业“小环境”,趋利避害、找准方向更加重要。
赫敦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给外来求职者提出了两点建议:
理性分析市场,找准职业定位
不了解市场是很多外来求职者在择业中遭遇的困惑。由于缺乏对当地的经济、人才市场、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了解,外来求职者在择业中往往比较盲目。对于那些初次来沪的求职者,建议他们先做做“功课”,了解一下市场行情,再结合自己目前的情况入市求职。
另外,多数人在求职中总是喜欢趋热避冷。建议对于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的追逐,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个人能力来综合考虑,只有找准职业定位,才能提高求职的针对性。
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从目前上海的市场需求趋势来看,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的追捧。在这样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外来求职者应该在找准求职定位的同时,牢固树立起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通过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形成自己的求职优势,提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政策篇:哪些变化将影响饭碗?
政策的变化总能给市场带来深刻影响,2005年里,哪些劳动人事政策上的变动会对人们求职、就业产生影响?
三类人群:面临职业变数
入职机会增多
公务员
关键词:“铁饭碗”不再 优秀人才机会多
公务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士的重要职业选择方向之一,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通过资格审查的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约为37∶1,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2005年,《公务员法》出台已如箭在弦上。以此为契机,上海将加大改革试点力度,提高公务员的竞争性和流动性。
考公务员的热度逐年飙升,但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对于优秀的人才,有关部门诚邀其加盟,以完善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结构;2005年,深化考录制度的改革已被列入人事部门的工作重点,将注重吸收海外人才和社会优秀人才;还将扩大编制外职员制,即“政府雇员”制度将在机关高低两端职位中试行;在专业部门,如金融管理的高端职位,还设想试行兼职制。
但是,公务员并不是铁饭碗的同义词。去年,首批工商行政管理企业注册官首次亮相,这项在国内率先实行的注册官制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而是使企业注册登记更加便捷。
据了解,企业注册官制度考聘程序十分严格。取得任职资格的公务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岗位述职、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等8道环节,采用竞聘方式才有可能获得企业注册官的岗位。而且,企业注册官不搞终身制、没有“铁饭碗”。在3年的聘期内,如果出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企业注册官将随时被降级处理或者调离工作岗位。
专家建议:对于整个公务员制度而言,企业注册官这一试点传递出一种信号,有关部门试图彻底打破公务员任职终身制。企业注册官仅仅是个开始。那些冲着铁饭碗去的求职者,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职业。
海外人才
关键词:政策利好 进沪渠道更通畅
想到上海来工作的“海归”,2005年政策将更加利好。2004年,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一年多,吸引“海归”约5000名,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也圆满完成。就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海外人才110”———为海外人才提供全天候的便捷、透明、即时的一门式配套服务的海外人才服务中心成立。年内要健全完善市工商、税务、外经、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社保等相关部门联合“一门式”服务的机制,实行24小时响应的全程服务。
“成为全球人才平等竞争之地”,在《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里,上海已经明确地表达了构建国际人才港的决心。人们发现,今日的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国际化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吸引着国际化人才。
今年,多渠道、多形式集聚海外人才和智力,被市人事局列为工作重点,海外人才来沪创业、发展的渠道将变得更为通畅。
据了解,为加强与海外人才的信息沟通,上海市人事部门将继续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和“沪港人才合作交流计划”,在美国的硅谷、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大阪、澳大利亚的悉尼设立了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上海还将在美国东部、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香港增设4个联络处。上海的求才信息将更便捷地传递到海外人才的手里。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团队、配套引进海外人才的方式日渐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和欢迎。据了解,世博工程、洋山深水港工程、重点环境建设工程、崇明建设规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已开始试点“批量”引进海外人才,这些领域的海归将有更多机遇。
专家建议:“海归”人才回国择业时,利用相关机构的帮助有利于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职业信息。找准渠道是海归求职成功的关键。
事业单位干部
关键词:面临身份转变 招考试点范围扩大
2004年,事业单位改革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媒体,有关部门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推进会,10月,市委常委又对本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展开讨论。今年,事业单位改革又成为本市人事人才工作的重点工程。当事业单位改革从纸上的方案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的时候,它对身在其中的职业人群将产生深刻影响。
据了解,在此次改革中,一个标尺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走向的关键。对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基本医疗、基本文化体育生活、社会福利等服务的事业单位,政府将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激活机制、加强监管;对从事非基本公共服务、可充分吸收社会力量举办,高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单位,则将实行政府引导、政策聚焦、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依法监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运行高效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
这表明,2005年本市8000多家事业单位不再千人一面。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将在年内实现转制改企。目前,这样的改革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率先启动。上影集团,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现代企业;包括上海科技出版社在内的7家出版社进行资产重组,组成新的出版集团。这对人才而言,选择进入这些单位,就意味着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
“社会人”。
作为改革的另一类型,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其人员经规定的程序,依照公务员管理。据悉,今年将以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和城市交通管理等四大领域为突破口,综合设置行政事务执行机构。
专家建议:市人事局有关领导表示,今年将扩大新进人员公开招考试点范围,原则上财政全额资助的事业单位进人都要通过公开招考。看来,要跨过这一门槛,成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个“考”字在所难免。事业单位人员提高职业竞争力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关。
哪些新动作值得关注?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即将出台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已列入今年市人大的立法计划,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对立法草案作了第一次审议。草案具体涉及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的宏观调控、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扶持开业创业、实施就业援助、控制就业岗位流失和促进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内容。《规定》的出台将给就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利好政策。
●“上海公共招聘网”呼之欲出
上海劳动部门将构建新的“上海公共招聘网”,整合全市职业介绍所以及现有的“专业人员招聘网”的相关信息,并加强后台的管理与服务,更大更全的信息库将进一步畅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渠道,求职者查找招聘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劳动监察重拳出击
2005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举措更多更细,对用人单位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加大。企业欠薪欠保、中介机构欺诈劳动者等违法行为已被列为重点检查内容,同时将对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合同订立、规章制度、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的情况进行全面和主动监察,充分利用举报电话、网上举报等手段提高监察效率和行政执法能力。
2005求职上海
环境篇:上海的门槛有多高?
户口曾是外来人才进沪求职的一道槛,当户籍的枷锁逐渐被打破之后,上海还有门槛么?
户口、职称隐退———
显性“硬”门槛已成过去
曾几何时,“限本市户口”是外来求职者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没有户口、职称等“硬”条件,纵使才高八斗,也别想迈入上海这扇大门。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历史。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在人们的观念里,除非特殊行业特殊领域的特殊要求,户口和职称等“硬”条件都不再是求职的必要条件。
政策的逐步放开,使得申城用人单位得以广开纳才大门。从《上海引进人才工作证》到《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户籍的作用被逐渐取代,去年10月,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凡在沪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办理了工商执照,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人员都可以提出申领。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户籍政策的逐步放开,为外地人才来沪就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少了“身份”上的担忧。
用人单位的择才观念伴随政策的放开也在逐步转变。记者对申城各大招聘会、招聘网站、招聘类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做了一番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在职位要求中明确注明“需本市户口”的已经成为“极少数派”。一场招聘会有上千个职位,要求本市户口的不足5%。而在中高端的人才中介、猎头市场,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中已经不再关心户口、职称。中华英才网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猎头顾问告诉记者,由于办理居住证、人才引进等渠道十分便捷,外资企业很少对应聘者的户口有所要求。在人才选择过程中,对本地、外地人才都用同一标准去筛选,即以能力高低决定录用与否。
技能、学历、情商突出———
隐性“能力”门槛无所不在
政策放开给每个求职者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获得机会。
“招聘:房地产经纪人,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六级,熟练操作计算机,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对房地产行业有兴趣。”这是近期某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则普普通通的招聘信息。“房地产经纪人不就是房产中介么,只要能卖出房子就好,为何一定要‘本科以上,英语六级?’”现场一些毕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招聘人员这样回答:“因为我们的客户很多都是高级人才,倘若业务员的素质跟不上,根本无法与客户沟通。”这只是招聘市场上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
人才的自由流动正在使上海成为一个巨大的人才集散地。据上海市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年度统计汇总显示,2004年上海固定人才招聘会共举办798场,全年提供岗位数共605788个,而进场人数竟高达4667568人次。按照这个数字做个简单计算,一个岗位至少有七到八人竞争。当庞大的求职人群围绕就业岗位展开激烈的竞争时,隐性的“能力”门槛无所不在。
如今,“大专以上学历、1~2年工作经验、熟练操作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已经是人才市场上文职类岗位最基本的招聘要求;而技术类职位“有相关专业背景、2~3年工作经验,熟练使用相关的技术、操作工具”则成为“最低”条件。东方控股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屈辉认为,对于求职者来说,所要跨越的“能力”门槛,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
1、专业技能。主要是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2、学历。除非纯粹体力劳动,否则大专以上学历几乎是“最低水准”。还包括外语能力等。
3、情商。通常包括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机会篇:上海需要何种人才?
如今各类人才排行榜、热门人才榜很多,可究竟何种人才为上海所需?以下是本报记者从人才市场采访来的第一手信息。
两类人才需求量最大
1、营销人才
营销及相关销售人才始终稳居上海各类人才需求排行榜之首。这也难怪,各行各业无不需要营销,能为企业\"攻城掠地\"直接带来利润的优秀营销人员是企业常年招募的对象。此外,营销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也是空缺较多的原因之一。从具体的职位上来看,普通的一线销售人员和业务代表需求量最大,其次是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等中层销售管理人员。
常来说,除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医疗、金融等之外,大多数企业在招募营销人员时比较务实,着重考察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营销经验、沟通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等,而对应聘者的学历等要求则相对比较宽松。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正在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位细分渐成趋势。以工作内容来细分,企业可能招募谈判人员、项目销售、售前售后等等;从职责岗位来分,企业需要区域经理、大区总监等等。营销人员的职能划分日趋精细,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人单位需求的并非单纯的“跑街先生”,而是具备一定行业背景、掌握营销专业知识和技巧,既懂技术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2、it技术人才
根据上海市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2004年it业招聘人数10.1万。2005年it技术人才供需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在一段较长时间将成为市场支柱。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催生了大量的用人需求,需求量明显呈金字塔型分布:高端的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少,中端的研发设计销售人员略多,低端的开发、操作人员需求量最多。最为紧缺的是一大批能够在it高技术平台上熟练从事大量重复性操作的技术工程师。对他们来说,熟练的编码能力、规范化的编程意识和软件工程概念比创造性更为重要。
三类人才眼下最难寻
1、新兴行业技术人才
集成电路、游戏、生物医药等这些新兴行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而由于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缺口,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明显缓解,现有人才往往成为众多企业“挖角”的对象。此类人才来沪求职,相信也是饭碗不愁。
2、高层次人才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高层次的管理、市场、技术人才都是企业急需的对象。所谓的高层次,通常意味着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从业经验、集多种技能于一身,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即便是在某些人员相对饱和的行业,企业对高层次人才也是求贤若渴。
3、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稀缺,高薪难觅技师。最近3年上海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而增量主要集中在中高级技能人才尤其是具有技师以上资格的高技能人才上,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目前市场上无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在整个求职者队伍中仍占较高比重,超过55%。有高级证书者仅有3.5万人,是市场需求7.8万人的45%不到。与之相应的是,用人单位开出的工资价位也呈几何级数增长。高技能人才沪上就业前景广阔。
“灰领”人才受欢迎
上海市劳动部门提出的所谓的“灰领”人才,是强调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动脑与动手能力兼具。在如今的招聘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灰领”特征。技能是用人单位首要关心的,“做过什么工作”、“负责过什么项目”、“会做什么”往往是最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专业背景、学历等其他方面。对于求职者来说,展现自己“能做什么”是应聘时应当把握的首要原则。
学会分析你的职业“小环境”
市场大势是求职的风向标,而对于每个求职者来说,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学会分析个人的职业“小环境”,趋利避害、找准方向更加重要。
赫敦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给外来求职者提出了两点建议:
理性分析市场,找准职业定位
不了解市场是很多外来求职者在择业中遭遇的困惑。由于缺乏对当地的经济、人才市场、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了解,外来求职者在择业中往往比较盲目。对于那些初次来沪的求职者,建议他们先做做“功课”,了解一下市场行情,再结合自己目前的情况入市求职。
另外,多数人在求职中总是喜欢趋热避冷。建议对于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的追逐,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个人能力来综合考虑,只有找准职业定位,才能提高求职的针对性。
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技能培训
从目前上海的市场需求趋势来看,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最受市场的追捧。在这样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外来求职者应该在找准求职定位的同时,牢固树立起市场就业和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观念,通过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形成自己的求职优势,提高适应劳动力市场形势适时转换职业的能力。
政策篇:哪些变化将影响饭碗?
政策的变化总能给市场带来深刻影响,2005年里,哪些劳动人事政策上的变动会对人们求职、就业产生影响?
三类人群:面临职业变数
入职机会增多
公务员
关键词:“铁饭碗”不再 优秀人才机会多
公务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职人士的重要职业选择方向之一,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中,通过资格审查的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约为37∶1,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2005年,《公务员法》出台已如箭在弦上。以此为契机,上海将加大改革试点力度,提高公务员的竞争性和流动性。
考公务员的热度逐年飙升,但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对于优秀的人才,有关部门诚邀其加盟,以完善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结构;2005年,深化考录制度的改革已被列入人事部门的工作重点,将注重吸收海外人才和社会优秀人才;还将扩大编制外职员制,即“政府雇员”制度将在机关高低两端职位中试行;在专业部门,如金融管理的高端职位,还设想试行兼职制。
但是,公务员并不是铁饭碗的同义词。去年,首批工商行政管理企业注册官首次亮相,这项在国内率先实行的注册官制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的制度,而是使企业注册登记更加便捷。
据了解,企业注册官制度考聘程序十分严格。取得任职资格的公务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岗位述职、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等8道环节,采用竞聘方式才有可能获得企业注册官的岗位。而且,企业注册官不搞终身制、没有“铁饭碗”。在3年的聘期内,如果出现行政执法过错责任,企业注册官将随时被降级处理或者调离工作岗位。
专家建议:对于整个公务员制度而言,企业注册官这一试点传递出一种信号,有关部门试图彻底打破公务员任职终身制。企业注册官仅仅是个开始。那些冲着铁饭碗去的求职者,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职业。
海外人才
关键词:政策利好 进沪渠道更通畅
想到上海来工作的“海归”,2005年政策将更加利好。2004年,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实施一年多,吸引“海归”约5000名,引进千名香港专才计划也圆满完成。就在去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海外人才110”———为海外人才提供全天候的便捷、透明、即时的一门式配套服务的海外人才服务中心成立。年内要健全完善市工商、税务、外经、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社保等相关部门联合“一门式”服务的机制,实行24小时响应的全程服务。
“成为全球人才平等竞争之地”,在《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里,上海已经明确地表达了构建国际人才港的决心。人们发现,今日的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国际化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吸引着国际化人才。
今年,多渠道、多形式集聚海外人才和智力,被市人事局列为工作重点,海外人才来沪创业、发展的渠道将变得更为通畅。
据了解,为加强与海外人才的信息沟通,上海市人事部门将继续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和“沪港人才合作交流计划”,在美国的硅谷、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诺威、法国的巴黎、日本的大阪、澳大利亚的悉尼设立了海外联络处的基础上,上海还将在美国东部、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香港增设4个联络处。上海的求才信息将更便捷地传递到海外人才的手里。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团队、配套引进海外人才的方式日渐为用人单位所接受和欢迎。据了解,世博工程、洋山深水港工程、重点环境建设工程、崇明建设规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已开始试点“批量”引进海外人才,这些领域的海归将有更多机遇。
专家建议:“海归”人才回国择业时,利用相关机构的帮助有利于更快更准确地掌握职业信息。找准渠道是海归求职成功的关键。
事业单位干部
关键词:面临身份转变 招考试点范围扩大
2004年,事业单位改革的词汇频频出现在媒体,有关部门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专门召开了推进会,10月,市委常委又对本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展开讨论。今年,事业单位改革又成为本市人事人才工作的重点工程。当事业单位改革从纸上的方案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的时候,它对身在其中的职业人群将产生深刻影响。
据了解,在此次改革中,一个标尺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走向的关键。对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基本医疗、基本文化体育生活、社会福利等服务的事业单位,政府将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激活机制、加强监管;对从事非基本公共服务、可充分吸收社会力量举办,高投入、高产出的事业单位,则将实行政府引导、政策聚焦、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依法监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样化需求,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运行高效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格局。
这表明,2005年本市8000多家事业单位不再千人一面。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将在年内实现转制改企。目前,这样的改革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率先启动。上影集团,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国有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现代企业;包括上海科技出版社在内的7家出版社进行资产重组,组成新的出版集团。这对人才而言,选择进入这些单位,就意味着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告别“国家干部”身份、转变为靠市场吃饭的
“社会人”。
作为改革的另一类型,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过渡为行政事务执行机构,其人员经规定的程序,依照公务员管理。据悉,今年将以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和城市交通管理等四大领域为突破口,综合设置行政事务执行机构。
专家建议:市人事局有关领导表示,今年将扩大新进人员公开招考试点范围,原则上财政全额资助的事业单位进人都要通过公开招考。看来,要跨过这一门槛,成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一个“考”字在所难免。事业单位人员提高职业竞争力是必须要过的一个关。
哪些新动作值得关注?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即将出台
《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已列入今年市人大的立法计划,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对立法草案作了第一次审议。草案具体涉及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的宏观调控、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培训、扶持开业创业、实施就业援助、控制就业岗位流失和促进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内容。《规定》的出台将给就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利好政策。
●“上海公共招聘网”呼之欲出
上海劳动部门将构建新的“上海公共招聘网”,整合全市职业介绍所以及现有的“专业人员招聘网”的相关信息,并加强后台的管理与服务,更大更全的信息库将进一步畅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渠道,求职者查找招聘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劳动监察重拳出击
2005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举措更多更细,对用人单位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将加大。企业欠薪欠保、中介机构欺诈劳动者等违法行为已被列为重点检查内容,同时将对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合同订立、规章制度、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的情况进行全面和主动监察,充分利用举报电话、网上举报等手段提高监察效率和行政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