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智慧?
在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智慧?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成功者之所能笑到最后,是因为认真,而不是因为聪明!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了 2004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企业榜,沃尔玛(中国)以 76.3亿的销售额名列 20位,这不仅比国美等中国连锁企业低,而且还不及家乐福 162亿的一半。
1990年,沃尔玛当时的 ceo格拉斯访华时,曾经满怀信心地宣称:沃尔玛要在中国创造销售 1,000亿美元的奇迹!但十多年过去了,沃尔玛的业绩不仅离这个目标似乎遥不可及,甚至远远被竞争对手拉下,以至于有媒体用了这样的标题:沃尔玛折戟中国!
为什么强大的沃尔玛会在中国落败?或者说家乐福为什么在中国大获成功?有媒体总结道:“与家乐福相比,沃尔玛更缺乏中国式的商业智慧。”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商业智慧?在我们看到的报道中,有个例子是:沃尔玛一向强调诚实。比如,在与政府交往中送礼,就会被视为不诚实。为此,中国沃尔玛在政府关系上一直“被动”。另一个例子是,沃尔玛在天津开了一家配送中心,这个中心需要沃尔玛在华北至少开十家店才能发挥作用,可到现在,沃尔玛才在北京开了一家店。虽然有各种原因,但外资公司在中国开店是需要批准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相比起来,我们从媒体公布的资料中看到,家乐福利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快速扩张。尽管政府部门曾经三次发文,称家乐福在中国开的一些店属于违法行为,但结果是家乐福在中国开店总数达到了 53家,而沃尔玛只有 39家。我们也许还记得上海炒货协会与家乐福的纠纷。那是供应商不满意家乐福收“进场费”而采取的一次集体行动,上海炒货协会旗下12家会员单位因此而与家乐福“暂停供货、暂停签约”。
由于缺乏足够的事实与数据,我们无法对沃尔玛在中国为什么亏损做出足够分析,对家乐福的评价也可能陷入片面。但如果把沃尔玛的亏损归于缺乏“中国式的经营智慧”,如果把家乐福的成功当成拥有这种智慧的成功,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个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式的经营智慧?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经营智慧?
如果利用“政府关系”赚钱,如果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打压供应商,通过收“进场费”压低商品价格以讨好消费者,如果把诚信视为可以随环境改变的工具,把客户价值当成赚钱的幌子,而所有这些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经营智慧”的话,那么,这样的智慧能够支撑我们成功多久?
当然,我们深知,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具体市场环境中的产物。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些与政府打交道的“智慧”,在经济高速增长时,采取一些捕捉机会、谋取特殊资源的“权谋”,我们是理解的。所以,我们不会以今天的标准来过分苛求他们过去的成功,来否定他们过去的成绩。但是,作为一种历史的成功或成绩是一回事,把这种成功或成绩神化为“中国式经营智慧”并进而以此来说明中国沃尔玛的失败,则是另一回事。
如果是仅仅以成败论英雄,而不去看这种成功或失败是不是真正符合时代趋势,那是一种什么逻辑?没错,成功自有道理。但问题是什么“道”?什么“理”?在我看来,“道”是道路,是选择,每家公司都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理”却是规律,是走路要遵循的方向,是只能发现而不能创造的市场规律。如果一个企业的业绩不是建立在尊重客户价值、公平竞争这样一些基本的市场规律基础上,那么,无论它赚了多少钱,无论它规模有多大,它的成功都不可能持续!
曾经在 500强中排名 16位的安然公司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又如何?同样,为什么我们对国内一些大名鼎鼎的企业总是抱有某种担心─今天的风光无限,会不会转眼就成为昨日黄花?
在中国经济环境正在完全市场化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不怎么被大家注意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到来。在过去,我们总在埋怨政府过分干预企业,企业的经营缺乏足够的法制保护。而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到的是不少在香港上市、在内地上市的民营企业相继崩盘,这是不是在说明,正是中国政府在民主化、法制化方面的努力取得巨大进展之后,那些基础不稳的民营企业反而不适应了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对过去成功模式下的“经营智慧”,不仅不能加以讴歌,反而要给予足够的警惕。当历史转折到来的时候,成功或失败的决定因素,就不仅仅是业务选择或勇气,而更多的是我们对待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态度:是像沃尔玛那样,致力于通过卓越服务来获得客户忠诚,还是通过炒作来获得消费者眼球?是像沃尔玛那样通过直接采购与信息系统的整合来获得低成本,还是通过各种“进场费”、“节日促销费”来获取额外利润?
在愈来愈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愈来愈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智慧?我觉得,还是要相信电影《阿甘正传》中的成功逻辑:这个世界的成功者之所能笑到最后,是因为认真,而不是因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