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杂谈 - 中国人的财商缺点啥?

中国人的财商缺点啥?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财商状况也有所不同。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
    
     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而言智力投资最大,最注重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就投资来说,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更易于接受高收益、高风险的理念.
    
     60、70年代出生的人投资则相对更谨慎、更稳健些。
    
     在消费方面,年龄越大的越遵循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传统观念;而越年轻的则越接受寅吃卯粮、刷卡消费。在储蓄上,同样是60、70年代出生的人更注重去储蓄。至于保障意识,70年代出生的人相对更重视购买保险。
    
    尽管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财商状况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但就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国人在财商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共性,如重储蓄,量入为出,缺少保障意识等。而这些特性,可以说与东方的文化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用现代的理财观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存。
    金钱态度——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中国历来的传统是,沾了铜臭会降低身份,有身份的“体面人”害怕谈钱。但这并不表示人们对钱没有概念。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是可以追求的,但取财方式要能经得住阳光的照耀,偷鸡摸狗为人不齿,相信这是祖宗教育后代关于财富观念的首要教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显得有些消极悲观,但毕竟承认了对财富的追求确实是一种本性,基于对质量的追求,“财”就变成了实现希望的手段。“有钱能使鬼推磨”是标准的为有了钱后为富不仁的现象,对于金钱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有钱就变脸,祖宗刻画了生动的“鬼推磨”形象。那么有了钱后能否不让鬼推磨呢?老祖宗郑重推出“广善乐施”的品德富翁形象,有了钱后可以施粥施药造福一方,这种人有钱更有德。至此,我们演绎了祖宗对金钱的态度:取钱要有道,有钱要好施。
    
     现代人嘴上常念叨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是截止目前对金钱态度里最客观的一种表达,没有金钱就谈不上幸福生活,但有了金钱不绝对带来幸福,从逻辑上讲,金钱对于幸福生活就是一种充分非必要条件。至于“钱是王八蛋”,让我们闻到的只是酸葡萄味。
    钱从哪里来——弃嗟来之食、赞白手起家借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同理,我们渴望的金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掉下的“嗟来之食”不能食,祖宗已经为我们表明了态度,接受施舍得来的金钱会让我们远离尊严,从而远离幸福。
    
     当然,还有人会梦想“点石成金”的法术,不切实际的梦想一夜暴富。看看我们身边,有无幻想“一本万利”、“买空卖空”的人,这些人往往期望付出最小代价但获得最大回报,可是这些不劳而获的好事能让你碰到吗?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确,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成不变、没有风险的日常生活难以致富,惟有飞来一笔遗产、彩票中大奖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瞬间让人巨富,可是这种小概率的事件一旦发生会选择你吗?
    
     “驴打滚”,这里说的不是那道北京点心,而是中国历史上的“葛郎台”的放贷方式,可是现在银行业务大行其道,你的钱还能“驴打滚”吗?看来,只能选择其他投资方式了。
    
     老祖宗推崇“白手起家”,这绝对是一个褒义词,白手起家的人含辛茹苦,但往往获得尊敬。也许不畏惧“白手”,选准“起家”方式,这也是被认可的获得财富的方式。记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消费支出——量入为出、开源节流
    
     有进必有出,古今一理。如何消费、怎么支出,祖宗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财商知识。
    
     “怀里打算盘——有进无出”、“铁公鸡——一毛不拔”,这都是标准的守财奴形象,钱进得门,就要留着捂着,我们祖上不乏其人,这些守财奴的杰出代表当属临死前捻灭灯草的严监生。
    
     “挥金如土”、“一掷千金”,这些阔绰的公子哥也有不少,在古代传说中有不少出生财富之门浪掷金钱的大少爷,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投亲靠友的人物。当然还有“入不敷出”的名人,比如莆松龄等名士就常常陷入收入不够支出的窘境。
    
     似乎古人对“仗义疏财”者也颇认可,比如逼上梁山的宋江,他在上山前就是以讲义气、疏钱财闻名江湖,被冠以“及时雨”的绰号。
    
     但老祖宗更喜欢教育我们的还是“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根据收入多少来决定开支,以达到收支平衡,“节流”不能忘“开源”,否则也会坐吃山空。这应该也是现代理财精神的精髓,只是开源方式已经日新月异、大为不同。
    节余保障——集腋成裘、养儿防老
    
     说到节余,我们最为熟悉不过了。“节余有福,浪费可耻”,想必多年前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标语口号。“节俭持家”,这是我们从小就能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但常有人会不屑于“蝇头小利”,并且带着鄙视的目光说:“瞧,xx连那些蝇头小利都不放过”。但父母还是教育我们要“克勤克俭”,并时常给我们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故事,狐狸腋下的皮很少,但把许多块聚集起来就能缝成最暖、最轻的皮袍。那么,你的财富梦想不能从“集腋”“聚沙”开始吗?
    
     生活中出现风险怎么办?“养儿防老”啊,这朴素的“保险”条约的确不易更改,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亲情第一,逢天灾人祸、遭生老病死,都是亲人邻里陪着你一起抗过。可是,现代生活,谁又能企求这些亲情代替养老防病的人生保障呢?看来,“养儿防老”与现代生活脱节太大,变通之道势在必行。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人财商传统的经典总结。当然,这些特征里边很多是值得提倡的,也有一定的社会积极意义。
    
     比如,从古至今、流传千年的中国人的义利观——重义轻利、不食嗟来之食等,都有其现实意义。这些鼓励人不仅限于考虑短期的物质利益,还要为长远利益、社会的整体利益着想,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而中国人的致富方法和原则,像“不取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均有利于市场规范,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如,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积少成多的储蓄概念和量入为出的平衡原则,都有助于财富的积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而像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骄傲宣布“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一样,很多中国家庭一直保持着不举债的习惯也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不会陷入到赤字危机中去。
    
     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中国人的财商传统也不可避免有它的不足之处。过于强调义、精神价值,而造成人们对市场和物质财富的疏远,从而在理财技能,尤其积极增加收入方面的不足。因此,中国人的创业、自立的能力往往要稍逊一筹。
    
     勤俭是一件“传家宝”,也是一种美德;但过分的节约,却大都是以牺牲生活水准为代价的。至于适当的债务安排,从大的方面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从小处看,可以“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而如果一定要坚持量入为出,那在多年的等待中效用同样会大大减少。
    
     另外,一个最落伍的理财观念就是,中国人传统的保障理念“养儿防老”。实际上,根本无法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也难以达到保障的目的。
    
     诚然,这些不足之处可能就是,今后的财商教育最应注意培养和提高的。
    [链接]理财俗语新解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对除固定薪水收入外,必须进行投资理财的最形象的说明。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讲的是储蓄的作用,时间的价值,复利的概念。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方面,比较客观地指出了金钱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个让步状语从句不过是为“金钱万能论”披上的一件新外衣。
    
     有钱能使鬼推磨
    
     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有钱能使磨推鬼”。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
    
     仗义疏财
    
     是一种颇有远见的理财方法,着眼于长期利益。正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
    
     开源节流
    
     这是对理财行为最精辟的概括。
    
     一诺千金
    
     讲的是要重信用。而实际上,现代社会的信用早已远远超出千金。
    
     人有旦夕祸福
    
     古代人就有风险意识,只不过那时候是买不到保险的。
    
     《钱经》
    
    
    



创业杂谈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杂谈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